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6-22 10:43
编者按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2017 ”已于 6 月 9 日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展,围绕 2017 年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热议话题,呈现新现象、新动向和新方法。2017 年,由新媒体、新技术所激发的人类未来的生存可能性,成为了当代艺术所探讨的主要方面之一。《中国当代艺术年鉴 2017 卷导论》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详细论述。
作为一种最新发生的艺术,新媒体艺术对现有的主导艺术形式实则是某种意义上的终结和超越。这种界定在今天看来,就是对动态影像/电影的替代。在替代过程中,新媒体艺术呈现出四个特质,即:新媒体艺术改变了与对象的关系;将感觉的综合变为整合;根植于以计算技术和材料科学为主导的发展;依赖互联网条件。在对象关系的层面上,新媒体艺术击破了“作者-作品-观众”的传统关系,使主体与对象共场同存,致使互动和参与被重新定义,从而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是《导论》前两部分主要讨论的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新媒体艺术视为一种全局互动的“感觉”,每一种感官都与另外一种相联,彼此补充、勾连和交织,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整体。
感觉的共同与整合
新媒体艺术中,感觉的共同与整合是关于共觉的问题。也就是说,过去虽然我们把电影看成是综合艺术,但是是很多“单纯的”艺术形式和门类共同叠加的结果,每个艺术形式和门类各自的频道、声道和方法都是分离的,就是有些部分受制于人的感觉,而每种感觉所发展起来的媒介并非同时,也因运用不同的原理和技术而分别作用于视觉和听觉,虽然这些原理和技术目前在电影中间也只是一些触觉、嗅觉和味觉上的辅助应用。
现在,从理论上来说,新媒体艺术是把这些不在活动影像/电影中的感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补充作用于人的身体,进而通过神经科学、脑科学、生物结构和遗传分子学等等,对人的神经机制和感觉机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从而对如何干预人的感觉及其行为——无论是从生物的角度、化学的角度还是从机械、物理和信息刺激的角度——实验使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发展出新媒体艺术。
然而,新的技术已经突破了自然的层次上的感觉分类,更加深入地从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的层次上、从纳米尺度上重新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所以这样的感觉已经不是在按照我们人体外在感觉器官的方式去处理所有的感觉问题了,统觉和移情已经不再是一种诗意的描述,而是实际针对人的生物工程的一种做法。虽然新媒体艺术还是为了满足观众接受的习惯和艺术界的权威博物馆、策划人、收藏家的成见而把作品分组诉诸几个感官,但是作品已经偏向于处于一个主体。
主体虽然对人类脑部和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区划,功能作用也有一定的区隔和次序(虽然对之认识有限),现在的新媒体艺术可以制造的艺术品的活动范围虽然是人为的,甚至是粗暴机械的装置,但其趋势毕竟是朝向整体交互活动。
新媒体艺术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中是全局互动,动一发则牵动全身,似乎接近了生命现象本身,任何一个感觉实际上是跟其他的感觉综合来起作用的,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的全体。这就将动态影像/电影感觉的综合变为新媒体艺术的整合。
*本文截选自《中国当代艺术年鉴 2017 卷导论》,正文有删节;封面图来自 MIT Media Lab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