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平川:希望艺术唤醒世界更大的善意

2018-07-10 10:23

  “为了母亲的微笑-幸福工程精准扶贫健康扶贫23载跡录展”于2018年05月18日在北京798艺术区大千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期间网易艺术对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平川老师进行的专访,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在与是将公益与艺术相结合,平川老师在专访中表示希望可以通过艺术的力量帮助到更多的贫困母亲,唤醒这个世界更大的善意。作为具有画家、策展人、学院教师、机构艺术总监多重身份的平川老师而言,也希望通过展览可以对美术馆在公共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探讨。

  展览:为了母亲的微笑

  网易艺术:在怎样的机缘下您成为“为了母亲的微笑-幸福工程精准扶贫健康扶贫23载跡录展”的策展人?

  平川:1994年,也就是幸福工程发起成立前一年,中国有8000万贫困人口,其中2000万是母亲。她们中有不少陷于极度贫困中艰难挣扎,不仅没有收入来源,卫生医疗等社会基本福利也无法得到保证,子女也享受不到好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她们身单力薄,却用柔软的肩膀负担着养育后代和照顾家庭的重任。可以说,在所有的贫困人口中,贫困母亲的生活境遇是最为艰辛的。

  于全兴教授的大量的专题摄影作品颠覆了我对于贫困母亲这一群体的原有认知,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内心,与此同时也拷问着我的良知:艺术除了记录现实、表现苦难,还能为贫民母亲们做些什么?基于以上思考,我接受了主办方的邀请,担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希望通过艺术的力量帮助到更多的贫困母亲,唤醒这个世界更大的善意。

  

  贫困母亲—顾彩莲

  贫困母亲—顾彩莲 救助后

  网易艺术: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具体情况?

  平川:我们策划团队就如何扩大幸福工程的传播范围,引发全社会多渠道的情感共鸣,如何发挥艺术的力量等角度出发,将此次展览策划分为现场展览、公共教育、观众互动三大板块。

  现场展览以“幸福工程”23年历程为时间轴,梳理记录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慈善事迹,真实反映了幸福工程创建至今的风雨历程、辉煌成就和积极贡献。展览从纪实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图像、影像、数字、文字、物件及现代多媒体等形式。其中精选了社会著名纪实摄影师于全兴教授十七年间走访、拍摄中国西部地区贫困母亲巴青才仁和顾彩莲的人物故事。从黑白到彩色的影像过渡,演绎了两位贫困母亲被扶持前后生活的鲜明变化。为了丰富观展体验,由幸福工程扶持的各类公益产品,如贫困母亲手织的布艺、手种的小米等实物类展品也在产品展区进行展出。展览的宣传和推广直接帮助了这些贫困母亲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在公共教育板块,我们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理念进行深化,策划了公共教育“走出去”的 “美育扶贫”项目,组织美术老师赶赴河北省平山县新月光彩完全小学进行支教活动,希望通过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眼睛,帮助我们成年人打开对于贫苦母亲和幸福工程的一个新视角。

  在沙龙区和互动活动体验区,我们专门打造了TED分享平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教授和摄影家于全兴教授也亲临现场,与观众们分享参与幸福工程的难忘故事。

  同时对于“幸福工程”,我的思考是:我们不仅有物质扶贫,更要有文化扶贫,艺术扶贫。 “美育扶贫”这一文化扶贫的新形式,丰富了“幸福工程”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我特别希望公共美育不仅停留在社会精英阶层,而是更多地走向广大农村、走向社会大众。尤其是让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美育资源,通过艺术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播下美的种子,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展览展示区

  让美术馆在人们生活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网易艺术:我们这次活动是将艺术与公益相结合,您如何看待艺术和公益的关系?

  平川:美术馆作为知识、精神和道德的生产高地,既是所有人可以一起孵化未来的实验场,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关怀的文化场域。依托美术馆公共的开放展示平台,以公益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开启“幸福工程”这一慈善活动的新历程,将“幸福工程”的慈善理念进行多元化的传播并辐射向更为广大的社会群体,期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对贫困母亲的救助工作中来。正如蔡元培先生百年前希望的一样,以艺术教育的方式为世界的改变做一点事情”。

  网易艺术:在艺术创作和展览策划过程中您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平川: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面对贫困母亲这一主题,如何扩大幸福工程的传播范围、提高该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联度,让观众不再是看客,让贫困母亲的生活境遇与更多观众的个人情感体验发生关系,引发共鸣,引发讨论。以上问题是本次策展的核心,也是本次公共教育的核心。

  

  策展人平川老师给嘉宾做现场导览

  策展人平川老师扶贫点支教

  从不同的路径观察艺术、体悟艺术

  网易艺术:您认为艺术创作和展览策划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您如何平衡两者?

  平川:我认为艺术创作和展览策划首先并不矛盾,展览策划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和展览策划都是基于一种态度的立场表达。策展这种创作更加的立体、多元、综合。策展首先要求策展人提出一个“BIG IDEA”,接下来通过设计师、布展人员、艺术家的作品等群策群力,多维度呈现策展人对这个“BIG ?IDEA”的回答。大家的共同努力成为了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和“调色板”,观众的参与和反馈就是我们的“画面”,所以艺术创作和策划展览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

  网易艺术:您博士的研究方向是“现代中西美术比较”,这对您现在的工作会有怎样的影响?您自己如何看待中西美术的异同?

  平川:读博士以前,我在政府的文化部门工作了7年,积累了一定的策划、组织主题性美术活动、展览的经验。读博士以后,工作状态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更多是以个人身份和不同的机构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工作,目前我选择的这些工作项目,是建立在我研究学习的基础上的“学以致用”,也是希望通过实践来积极的促进理论学习。

  中西美术比较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形象”已经备受世人瞩目,我们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全球史”观的视角下,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的研究,重新审思、研判、展望中国当下及未来的艺术发展,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艺术融化成了无处不在的空气

  网易艺术:我们频道近期正在进行“网易关注-线上艺术展”第二期的征集、投票活动,从您的角度您如何看待这一展览形式?

  平川:我观察到这个活动是针对策展人进行方案征集的一个线上活动,通过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对策展方案进行评选、展示、这是对年轻策展人的一种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凭借自身的创新基因,快速整合多方资源在平台上的聚合爆发,这种协作赋能衍生更适合传播艺术的新思维、新内容。

  而作为互联网线上展览的呈现形式,与传统实体展览相比,更加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口味”,也容易与更多的观众诉求深度互动,观众的反馈和参与也成为了策展方案改进的重要来源。这就改变了过去策展人对策划构思的“一言堂”模式,许多好玩的,有意思的新想法会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产生,所以这个活动的很值得期待的。

  网易艺术:网易艺术主张“艺术还原于生活”,对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您有怎样的理解?

  平川:“还原”这个词用的很妙,体现了网易艺术一种“睿智”的态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在当下的这个社会中,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的融合、紧密。艺术从来没有脱离过生活,也不可能脱离生活。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在当下演变成了一种新的态势: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关注艺术,喜爱艺术,参与艺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开始关注社会大众的“艺术需求”,愿意更多的走进大众的现实生活中去。艺术并没有真正的死亡,而是融化成了无处不在的空气,弥散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