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家徐冰与展览策展人林似竹在展览“文字与自然”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2018年7月14日,在UCCA大型回顾展之前,徐冰个展“文字与自然”在墨斋画廊开幕,此次展览选择了徐冰与“文字”有关的系列作品进行展示,通过其作品的发展线索,探讨了中国汉字与绘画、自然之间的关系。作品包括:早期版画作品《碎玉集》(1978-1983)和《复数系列》(1987-1988),用毛笔、宣纸和水墨创作的书法风景画——《文字写生》系列,大型装置作品——《鸟飞了》、《背后的故事》,以及《天书》、《新英文书法》等。
徐冰个展“文字与自然”现场
展览由墨斋的艺术总监林似竹博士担任策展人,早在90年代初,二人就彼此结识。1991年,徐冰在亚洲地区之外的首次博物馆个展: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Elvehjem博物馆的展览就由林似竹参与策划。十年后,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亚洲艺术部门ArthurM. Sackler美术馆徐冰的个展“文字游戏:徐冰的当代艺术”也同样是由林似竹参与策展。林似竹认为,在徐冰过去二十五年间的艺术实践中,文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其成为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在其许多作品中探索了人类及文字之间的关系。在本展览“文字与自然”中,林似竹博士重新审视徐冰历年的创作,挖掘出其中以“自然”为核心的创作主题并在该主题中着重探索自然与人类思想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于两种极具中国性的意义表现形式:中国文字的绘画性与中国绘画的文字性。
徐冰个展“文字与自然”现场
在1999年一次喜马拉雅山脉的旅行中,徐冰停下来对着山脉作画,忽然间,他感觉到了山水中所蕴含的汉字,由此他体会到了中国象形文字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并将之延伸至艺术创作,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之中。一直以来,中国的绘画与文字都与书法的笔墨和诗歌的意象紧密相连,徐冰将之转化成绘画,用汉字的形象取代艺术家对自然形态的描绘,来重塑绘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其《文字写生》的山水画作品。将书法的象征性置入绘画中,重新探讨绘画中的图文关系。
《文字写生》, 2013 水墨,尼泊尔纸 132 x 80.5 cm
这样的探讨早在徐冰70-80年代的版画创作中就已经开始。此次展出的其早期版画作品《碎玉集》(1978-1983)和《复数系列》(1987-1988)表达的是艺术家文革时期在农村的生活体验,通过点、线这些简化到极致的艺术语言形成了与他个人经历有关的图像。在之后的创作中,这样通过最简化的艺术语言创作图像的方式被运用到了他对于文字的研究,通过文字和其与图像制作之间的关系来探讨自然和文化的主题。
徐冰个展“文字与自然”,作品《鸟飞了》展览现场
进一步的探索体现在其2001年创作的装置作品《鸟飞了》,通过这件作品,徐冰重新演绎了“造字圣人”仓颉受自然形态的启发而创造文字的过程。徐冰通过将“鸟”这一文字符号回顾到它们的自然形态:从现代的简体字形,追溯它在历史中演变出的各种字体形式,直至回归字符最初形似飞鸟的状态。从而重新审视自然形态到文字符号的转变过程。
《背后的故事:夏山图》空间图(正面), 2018 | Mixed Media 综合媒材 | 140 x 310 cm
《背后的故事:夏山图》空间图(背面), 2018 | Mixed Media 综合媒材 | 140 x 310 cm
而在2004年的大型装置作品《背后的故事》中,徐冰进一步构成文字的笔、墨、纸拆解,变成了许多自然中现成品材料。并用这些材料完成了对古代大师作品的描摹。借助灯光的渲染,从正面看起来这些作品与原作完全相似,然而在其背后,却是让人惊讶的废弃的混合物。徐冰故意将这些材料展现给观众,并借助这样的呈现方式帮助观众思索:人与自然及艺术创作创作之间的关系。
《芥子园山水卷》细节图 , 2010 |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 32.3 x 847 cm
2010年创作的作品《芥子园山水卷》,艺术家通过对这一既是文字,又是图像的手册进行研究并创作的同名作品,尝试探讨:根植于自然的文字如何能够完全地变成历史与文化的建构。
《天书》细节图, 1987-1991
此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展览的末尾,艺术家和策展人设置了一个阅览室。观众可以在这里静静品读由徐冰亲自雕刻木板并活字印刷而制成的《天书》(1987-1991)。这一作品源于其1986年开始思考的创作一本谁都读不懂的书的想法。通过观看,再次激发出观众关于文字的本质性和自然的文字性的疑问和思考。通过对文字、绘画、自然关系的探讨,艺术家完成对自我内在的审视,也帮助观众不断地完成了自我揭示的过程。
徐冰个展“文字与自然”现场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