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7-19 13:44
北京这个城市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总能吸引到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到这里。这些或有趣、或奇怪的灵魂在嘈杂的城市中相遇、碰撞,擦出新的火花,在古城的上空中绽放,发出的火光会辐照到更加广泛的区域,呼唤更多的人们前来。不论你是什么类型的“怪人”,在北京,总会遇到同类。今天要说的秦思源,就是其中一位,“我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明说,并没有人会察觉这位满口北京腔、黑发黑眼的人有什么异样,然而出身书香世家的秦思源,的的确确有着一半的英国血统。
秦思源与观众分享自己的声音博物馆项目
说起秦思源,熟悉艺术圈的人并不陌生,从小着迷中国功夫、成年后组过名噪一时的摇滚乐队,十几年前又以策展人的身份出现在了中国当代艺术圈,策划了诸多颇有影响力的展览。时隔多年,他带着“声音博物馆”,以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开启了新的创作之旅。7月7日,在王府中環携手蛇形美术馆搭建的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秦思源生动形象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与北京城的故事。
曾经的艺术项目“都市发声”无意中让秦思源意识到感情与记忆之间模糊又必然存在的链接,到如今全职打造以老北京文化为切入点讲述历史的“声音博物馆”,他毫无保留地展示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迷恋,“我喜欢北京的丰富性与厚重感”,在城市化进城越来越快、城市人口密度呈现爆发式增长的今天,每个个体的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都被极大程度压缩,可以寻找到和被利用的“出口”越发珍贵,作为一位文化推动者,秦思源想用声音带领大家触碰历史,感受当下,用最简单的方式找到通往心中柔软大门的路径,留存好最宝贵的感情。
用声音构建历史,把博物馆做成艺术品
网易艺术:请问创办这样一个博物馆是怎样的契机?初衷又是什么?
秦思源:目前为止,我觉得我还是在用个人创作的方式推进项目,至于它是不是一个博物馆,可以以后再讨论。对我来讲,“声音博物馆”里有很强的策划逻辑,从策划的角度出发,我更在乎的是它的“公共性”,在项目中探讨的也是公共性。具体来讲,公众群体很大,我作为个体很小,是在用一个艺术家身份探索如何面对公众,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仅仅与艺术圈对话,仅仅与策展人和藏家沟通。这种做法很刺激的,也很有趣。所以我想还是从这个角度来出发,还是从我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这种出发点来做这个事情。
这个项目的开始,源于史家胡同博物馆。我作为那里顾问,一直在思考老北京文化的各种可能性,一开始接触老北京声音,其实也没有特别具象的设定,直觉就想先做一个好玩儿的事情,于是就开始了。至于说项目初衷,还是要回归到我本人的身份,作为一个出生在爱丁堡的中英混血,很容易出现的情形是,在英国我被看做是中国人,在中国被看做是英国人,走到哪儿都是“老外”,但是因为成长的经历,对于北京又是有“情结”的,对于这个地方曾经的历史和过往有好奇。
网易艺术:微博上经常看到你在还原一些已经不太容易听到的声音,请问目前你收集声音的方式有哪些?
秦思源:有收集、有还原。首先我会拟定一条主线,用这条主线推进故事,再用声音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老北京的声音,目前我锁定的主要还是胡同里的声音,比如鸽子哨、叫卖声,游商文化为主。接下来就是找人进到录音棚录制,这中间有专家给把关。同时我们又录了很多环境声,风声、雨声、知了声、自行车的声音等等,尽最大程度去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的胡同环境的声音,做到尽量准确。
网易艺术:对于声音的采集或录制有什么标准吗?
秦思源:目前的情况是有多少资源就用多少资源,即使是很多声音缺失的情况,毕竟信息多了可以增加。为了尽量保证声音还原的准确度,很多响器我们都是找老物件儿,同时在录制的过程中会有相应的专家把关,现有情况看来还是比较准确的。现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在于声音的丰富性不够,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不断收集素材,另外一方面就是等待合适的时机,比如我想录制驼铃,因为种种因素,就需要等到冬天再进行。
寻找、录制驼铃声的秦思源
借力社交媒体,人人有机会亲历历史
网易艺术:现在收集了多少种声音?都包含哪些内容?
秦思源:经过整理梳理出来的声音有几十种,大部分都是老城文化相关的内容,更多的还是作为素材储存在硬盘里。这些大量的素材,我还在寻找合适的主题、社会话题将它们串起来,这样才是面对大众讲故事的姿态。除了音频,我也在进行视频的拍摄,区别于纪录片的形式,不是讲话题,而是呈现我开展项目的过程。更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可以让更多感兴趣的人参与进来,帮助我完成“声音博物馆”这个大的项目。
网易艺术:感兴趣的人应该如何加入到这个项目当中来?
秦思源:首先请关注我的微博,我会定期发布相应的声音录制和视频拍摄的计划,有兴趣或者有资源的朋友就可以和我互动,参与进来。
声音无处不在,未来有更多可能性
网易艺术:但凡每个词和博物馆挂上关系,大家都会自然想到分类、断代、梳理脉络,你现在有在做这方面工作吗?
秦思源:我对博物馆的系统非常了解,现在声音数量不多,就不像一个博物馆。对于“声音博物馆”的工作如何开展,建立什么样的运营体系和机制,我想过很多,思考之后的发现是,我希望做一个博物馆的概念,而不是做一般意义上大家熟悉的那种博物馆。声音博物馆不是一个‘馆’而是延续在线上和线下发展的博物馆项目。它第一个地点在史家胡同博物馆,我正在制作第二站,我希望在大栅栏的北京坊做一个公共声音装置。这是声音博物馆的第二站。以后这个博物馆可以在各处发展新地点作为另外一种博物馆。
网易艺术:不论是曾经做策展还是如今做的项目,都给人一种似乎距离商业很远的感觉,或者说很难让人直接产生商业方面的联想。但不得不承认,与商业发生关系恰恰是留住某些东西的途径之一,你如何看待文化、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种种纠缠?
秦思源:当代艺术、纯视觉艺术或者是音乐,它们和商业它注定是分不开的,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没有商业,可能这些艺术很难留存与发展,商业过于介入,可能艺术的品质就会有一些受影响,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网易艺术:聚焦到声音博物馆,这样一种特殊又有趣的存在,未来它与城市、与商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关联?
秦思源:我还没有开始想商业问题,可是我相信任何有社会价值的项目会有商业价值。做新的事情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一开始就想怎么商业化。项目做好了商业自然会来。
据悉,在接下来的8月至10月期间,王府中環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还将继续推出一系列特别策划的“展亭周末”文化项目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社交活动。8月的“展亭周末”将会有围绕艺术、文化和灵感启发展开的别开生面的系列活动,包括与知名建筑师王辉及王南教授的创意工作坊;由旅美古典吉他演奏家王雅梦和苏萌组成的北京吉他二重奏音乐工作坊;以“未来的城市”和“设计与物件”为主题的灵感对话系列讲座,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关注相关信息。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马思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