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解脱,一条有去无回的路 艺术战士崔岫闻的巾帼不让须眉

2018-08-10 09:39

  8月1日,朋友圈被一则非常悲伤消息刷屏了,艺术家崔岫闻于8月1日逝世,享年51岁。

  对这位艺术家我并不熟悉,只是隐记得自己之前研究蓬皮杜收藏华人艺术家作品时看到过一件她的作品《洗手间》……而让我真正对于她感到崇敬的,则是她2018年年初时写下的一片文章——《生命的光芒》。

  而文章中的一句话让我陷入沉思的同时,更对其肃然起敬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何况这么大的手术,肯定要想想术后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后果,死、半死不活、或活得更精彩,我的意识里出现的是最后一项。”

  每一次看到关于生死的新闻时,自己都会想:当我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心里会想什么? 恐惧?坦然?悔恨?还是其他... ... 可这个命题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但在经历一次大型手术之前,又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收拾行李,继续自己之前定好的行程?

  崔岫闻虽是顶着女艺术家的标签被人认识,可是她做的事,比爷们还爷们。

  2000年拍摄于北京一家夜总会的作品《洗手间》,用偷拍的镜头拍摄了夜总会“小姐”们在洗手间镜前的状态。崔岫闻在作品的说明文章中写到,“当小姐们面对镜子整理自己的容颜时,那种专注的神态近乎接近于宗教般的神圣,她们来照镜子的时间和次数也绝对高于常人的无数倍……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面无表情而且绝对不会体会到他人的存在,但却能感觉到是一种临战状态,似乎外面的舞厅就是战场。”

  《洗手间》在展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争议、赞美、甚至诉讼。但对崔岫闻来说,最大的收获无疑是打开了艺术探索的道路。2002年这件录像作品被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屡次获得重要大奖,在各大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热拍,在艺术语言和市场认可上给崔岫闻打了一剂强心针。

  《洗手间》之后,崔岫闻开始挖掘女性心理深处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我坚定地认为自己很清楚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的,既然做艺术,肯定就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这个过程中我也获得了很多,作品有人收藏,经常登上媒体,品牌也时找我合作,每天睁开眼睛就忙,很努力地去“要”,人生似乎离成功越来越近。但这个过程中我又经历了亲人相继去世和个人情感失衡的打击,从巅峰跌入低谷。我体味着各种痛,看世界的角度开始慢慢转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的创作,我的方向。”

  经历了各种生命历程之后,有了《三界》《天使 Angel》这两个系列的作品。

  《三界》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模本,十三个身着校服、带着红领巾的小女孩被艺术家分裂,以不同的肢体语言、表情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而且这些小女孩的动作和表情和实际年龄极为不符,艺术家将成年女性的心理阴暗面赋予小女孩,稚嫩的外貌下,表现出的是一个女人成长的结果。

  《三界》数码照片 86×547.5cm 2005

  《三界》局部

  接下来的《天使 Angel 》这个系列的作品,一个花季少女身着白裙,分裂成很多歌,出现在故宫、天安门、建筑工地......这些充满特殊意义的现实场景中。少女怀孕的身体和她的脸有着极不协调的反差,脸上的迷茫和眼神中的空洞。

  《天使》 No.4 摄影 L:290×151.1cm,S:170×90.92cm 2006

  《天使》 No.3 摄影 L:290×151.1cm,S:170×90.92cm 2006

  《天使》拍摄花絮 2006

  《天使》收稿2006

  “最初我的创作被定义为性艺术,后来又被称为性别艺术。那时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女性艺术家也是一个社会标签。当然我是个女人,我可以进入男性艺术家所不能进入的空间。但艺术与性别是没有关系的。”也许女艺术家的标签一直伴随着她,无论作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家,还是作为生命中的一个个体,男人和女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真空妙有 NO.19》摄影

  《真空妙有 NO.17》摄影

  她说自己是一个战士,她似乎不想再对外界多提曾经的过往,她有了新的铠甲,要准备新的战斗。而这“抗战”的对象是她自己。“对于我来说,突破就是学会一点点地放下。放下我原本拥有的,再拿起新的。我需要摆脱技术对自己的控制。”

  她的艺术创作从油画、摄影、装置到新媒体,就像不在乎艺术创作的形式,崔岫闻也不在乎“女性艺术家”的标签。“我从来不在乎这个,它也影响不到我。”性别的区分只停留在生理的层面,但上升到心理层面,这些就不管用了,而到了精神的空间,一切都已经无形,那么还分什么男女呢?

  “突破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对我来说,艺术创作有两条路径,一是视觉上的不断超越,这是外在的、可视的;另一种是内在的变化、内在生命意识的变化。我要有对生命意识的提升,才能产生相应的突破。而这种不断突破的过程,是一种修行,是生命意识的觉醒。”

  《灵魂之爱》 艺术项目 2014

  纯粹的哲学是对生命的思考,抛却语言、道德和社会条例的束缚,人回归到生命本真的状态,一切归空,一团混沌、一团虚无,却又达到了无穷的永恒。如果说在2009年的《真空妙有》系列以及之前的一些作品里,崔岫闻还保留着明显的解读女性和表现女性的意识,那么在2010年之后,《元素》系列、《轮回》系列、《琴瑟》系列,崔岫闻抽离了人的形象,转而使用具有抽象性的素材,她所想要阐述的不再局限于“身体”中了,人从何而来,要到何处去,她刨除掉了“我”,开始思考更为宽泛的普世价值。她的作品开始由具象的描绘转变为抽象的表达,曾经具体的山水人物也变成了一个个几何元素,她所想阐述的,她内心所关注的,就不再仅仅局限在“女性”的身体里了”

  《轮回》 屏视频装置 尺寸可变 2014

  《琴瑟No.1》装置,金丝楠木、丙烯 120×50 cm 2014

  在2016年崔岫闻举办以“光”为主题的个展中,她用身、心、灵、命四个不同空间循序渐进的展开视觉感受与互动体验,通过亲身的感受和互动,体验到从物质形态到非物质形态的视觉、心理、精神的变化,也即是物质感受到心理感受、精神感受及精神之上的完全无形的能量世界的生命体验。像是用一场展览,把自己几十年的创作进行了总结。

  《灵》装置 2016

  《身》 装置 452×762×120cm 2016

  《灵》装置2380×210×122cm 2016

  像是她4月22日在微博里说的一样,“艺术家:是一个孤独的心路历程的探索…所有感悟都是自我与视觉显像之间关系的完成,N多年,或直至死亡,它仅次于一个闭关修行者,觉悟后的智慧开启是一个更艰难的旅程……解脱,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

  1995年崔岫闻在中央美院画室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周诗瑶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