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宋玉明画作《深圳东部华侨城》。
也许是在“城市”里住久了,此时的我已不满足仅仅表现城市的建筑,而开始关注如何从更深层次去表达城市的内涵和文化,但当时还处于萌芽的朦胧状态。真正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和实践,是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2000年11月应突尼斯共和国文化部邀请,我被中国文化部委派赴突尼斯文化考察,并举办了“宋玉明中国画展”。这是我重要的一次出访,也是我“城市山水画”探索进入第二阶段的一个转折点。
这次出访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在表现方法上也大胆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框架,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对“城市山水画”更进一步的思考。中国画最讲究的就是神韵,当时的“城市山水画”又该如何体现这种神韵呢?如何从对城市建筑的描绘反映出该城市的文化内涵,引发观者的共鸣,在给观众以欣赏城市建筑之美的同时通过画面的气息感受到城市的精神与文化?这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课题。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不管两者的关系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已经不只是对美的追求,艺术也已经不仅仅是视觉享受,它更多的是要进入人的内心,是与社会和心理紧密相连的。我认为,这就是当下艺术作品中的“神韵”。只有作品具备了这种“神韵”的体现,才能真正打动人。这对当下的艺术家而言,也是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很重要的一点。从“城市山水画”的角度来看,如何才能体现出这种“神韵”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作品中“还原”该城市的精神核心并体现出自己在其中最深刻的体验。
此次出访突尼斯,我完全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尽可能地把自己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生活。从突尼斯回来,我创作了一批风格与之前不同的作品。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尽可能地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还原”当时的风土人情。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真正表现出异国风情的神韵,表现出当时原来的文化与内涵。
在“还原”的过程中,不仅思想上改变了,在创作手法上也有了新的尝试与突破。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色彩方面的大胆突破。虽然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很早就有“青绿山水”“金碧山水”,但从总体上来看仍是以水墨为主,色彩也不过是石青、石绿、赭石、土黄等等,几乎没有人用过鲜艳的颜色。但凡有过国外游历经验的人都知道,异国风情最典型的就是色彩的艳丽和多样化。看看西方的油画就知道。他们对色彩的运用远远超过了我们的传统山水画。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水墨”无法表达色彩的多样性,正如画论中早有“墨分五彩”之说,但在“还原”城市的过程中,传统的色彩表现形式无疑是一个枷锁。此时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艳丽的色彩直接运用在画面中。这批作品,色彩丰富且对比强烈,笔法大胆、多样,与传统的中国画有了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一次大胆的尝试得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很多人用既传统又当代来形容,得到同行们的肯定。在实践检验成功之后,我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色彩的改变会全然改变作品的气息和神韵呢?这正是因为我们在以往的绘画创作中,长期以来忽视了对色彩的研究和思考所致。色彩与人类的心理反应是密切联系的。正如红色给人带来激情,蓝色却会引起遐想,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感知,而这种心理感知就正是对一个城市内在文化的最本质的体现。如今的城市,五颜六色的建筑层出不穷,城市人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五彩斑斓。这样的现代化城市又怎能缺乏了对色彩的表现呢?因此,如何把色彩恰如其分地运用在画面中,对“城市山水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较大的改变是我开始用泼彩、泼墨的方式来减少传统中国山水画中“写”的成分,用更加放松和自由的笔墨去表达现代城市更深层的意味。这种朦胧的视觉效果正是我想要表达的城市的“浮华感”,我更希望观者能看穿这层“浮华”去感受城市深层和本质的东西,而这才是我作品想要表达的根本。我认为,当代的艺术家不仅仅是“美”的传播者,同时也要向大众传递当下生活中最本质的文化内涵,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思考。
从古到今,“城市”仍然在不断演变,正如现在很多人都开始称之为“都市”一样,不知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新的名词。但我相信,即使“城市”再交替变更,“城市山水画”永远会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关键就在于如何从根本上去融入当下的城市,理解城市的文化精神,并找到最恰当的表达语言和方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