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8-23 10:46
展览现场
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通过回顾两位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试图构建一场跨越时空与媒介的对话,引领观众思考围绕着女性身份的种种争辩。艺术家沈远和妮基·圣法勒的孙女、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受托人布鲁姆·卡尔德纳斯8月21日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了对谈,沈远认为,尽管两人在作品形式上完全不同,但很多思考和材料上有共同点和重叠性,也为艺术上的“对话”带来了可能。
妮基·圣法勒1930年生于法国塞纳河畔纳伊市,2002年逝世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市。她的创作形式多样,涉及彩色雕塑、表演艺术、电影及大型作品项目等,个人心史、神话传说、社会议题等均构成她的灵感来源。上世纪60年代初,在抽象绘画依然占据西方艺术主流的时候,没有接受过学院教育的圣法勒就以局外人的姿态现身艺术界,她向隐匿在石膏装置中的颜料射击,让色彩在画布上泼溅,创造了著名的“射击绘画”,由此成为欧洲“新现实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引领了绘画与雕塑的“观念化”转向。从1960年代中期起,妮基·圣法勒开始创作她最具标志性的“娜娜”系列,一个个形象丰腴而自由的女性形象从她手中诞生。随后,她与人协作创造了诸多体量巨大的装置和雕塑,特别是她持续终身的项目——意大利托斯卡纳塔罗公园。1990年代早期,艺术家移居美国,《加州日记》系列丝印版画即以这一时期的生活点滴和文化碰撞为蓝本。
沈远1959年出生于福建仙游,是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沈远求学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在当时的风潮引领下逐渐展开实验艺术创作。1990年代初期,她移居法国,环境的变化与文化的断裂激发了她对身份与语言问题的思考。沈远擅长使用日常物件进行装置创作,偏爱那些转瞬即逝和难以使用的材料,她认为“赋予事物以新的价值,正是艺术家的责任所在”,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编织、刺绣、头发、鞋子等素材。近年来,沈远的创作更直接与其四处游历考察的见闻有关,体现了她对急剧变动的世界的敏锐捕捉。
妮基·圣法勒一直以创作类型丰富、擅长大型雕塑与装置而闻名。展览的标题“HON”,即瑞典语中的主格“她”源自妮基·圣法勒1966年的同名作品。这一女性卧姿造型的巨型空间装置内部设有自动贩卖机、影院、画廊、酒吧等设施,兼具生产、娱乐、教育、社交等多种功能。它开放、自足、无所不包,寓示着“第二性”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她”在短短三个月展期后就被迅速拆除,永不复现。布鲁姆·卡尔德纳斯介绍,“她”在当时是一个秘密策展,只有几名观众被邀请。女性装置的右腿是一件情人椅,坐在上面的对话看似私密其实却可以被另一侧听到。装置中还包括戏剧化的电影、牛奶吧等,在里面可以看到各种“假”的字样,是一场真实又虚假的展览。
展览位于美术馆二楼大平台的“花园”,以表达对妮基·圣法勒耗时近三十年打造的雕塑群落“塔罗花园”的呼应。沈远则为此次展览准备的全新空间装置《阴性花园》,取形于英式女性束身衣,最高点至5.5米,观众可进入其中体验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来自圣法勒的数件宣言式雕塑同样体量庞大,向观众发出漫游与思考的邀请。这座花园中还包括“发辫”“男人椅”“方尖碑”“头梳”等元素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对于性别的幽默。沈远在谈及自己新作的灵感时说道:“身体与社会空间的关系是我与妮基共同的兴趣,共通的思考点。”这也恰好诠释了两位艺术家对话的基础,即在肉身的感知系统与社会的话语结构之间找到连接的通道,如果说圣法勒丰腴大胆的“娜娜”雕塑、沈远在日常物件上搁置的骇人放大镜是向内的折返,代表了女性对自己身体的重新定义,那么前者响亮的“射击”绘画和后者对现实的刺探,则是向外的突围,象征着女性对既有社会结构的抵抗。
本次展览不仅是妮基·圣法勒的作品首次在亚洲进行大规模展示,也是对于沈远至今三十余年创作脉络的一次主题式梳理,这也是后者在上海地区的首次回顾性展出。展览同时包含讲座、儿童和成人工作坊等公共活动,带观众进一步领略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魅力。 展览将展至10月14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