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0-16 09:55
艺术评论与评论写作、评论工作越来越难,而社会对于艺术评论的美誉度也越来越低……当下能够听进忠言的人已经属于珍稀,因为艺术家接受批评的素质在降低,对批评的理解和认同相应也在降低,这就形成了实际存在的不能批评或批评不能的状况。所以,到处莺歌燕舞,潺潺流水。尽管现在从上到下都有评论家协会这样的组织,然而,实际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实际上,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评论都是无用的,那些文字只是为被评论者或少数人的一种服务。人们常常责怪评论家吹喇叭、抬轿子,确实是有大把的那种评论家和那种评论,但也冤枉了一些人。评论家的无奈,常人难以理解,如同鞋穿在自己的脚上才知道合不合适一样。评论家的苦水很难倒出来,即使倒出来也是一种自嘲,社会上可能是另外一种眼光,基本上得不到同情和怜悯。如此,就进入到恶性循环的状态——批评无为,名存实亡。
——陈履生在《江洲艺话》后记中说“评论家的无奈,常人难以理解”
【评论家的很多表现,常人都难以理解。】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当人们在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当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人们才会明白,无论多么豪华的别墅和公馆,在大自然的巨掌里都是一团泥巴;当人类把地球折腾得不适合居住时, 什么国家、民族、股票,都变得毫无意义,当然,文学也毫无意义。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莫言在接受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物工作室采访时说“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有所收敛吗?”
【文学让人偶尔还能这样发问。】
重新发掘甚至重新审美“失踪者”这种行为,已经是近十年来全球艺术史的一个共同话题。越来越多曾经“隐秘的”“低调的”“非主流的”艺术家被重新展示、理解、研究,这是艺术史,或者说是历史学发展的必然和理智选择……我们曾一度在权威的世界中被吸引住了全部的目光,集中对某些大家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在一段时间内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主流。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艺术视野的开拓、学术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机会看到历史的更多剖面,这些剖面里同样群星闪耀,每一位艺术家都展现出了同时代里的独特性……那些不曾被大众欣赏过的作品那么好、那么特别、怎么能让它们在艺术中“折戟沉沙”呢?
——于海宁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曾经‘非主流的’艺术家被重新展示、理解、研究,是艺术史的理智选择”
【因为“权威”并不永恒。】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毕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