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09年4月,经过长时间的构思和反复勾画,李延声的水墨画《虎门销烟图》正式开始了大稿创作。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题材?1997年,在迎接香港回归之际,为了表现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历史及百年民族精神史,李延声利用两年时间创作出了《魂系山河》长卷,长65米、高2.8米。其中第三部分“销烟气如虹”和第四部分“慷慨赋同仇”画的就是虎门销烟。此次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选题一出,李延声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主题。
但是,与《魂系山河》不同,在创作《虎门销烟图》时李延声在内容上做了大量调整,意在使画面有全新的形式感。首先,把林则徐等禁烟将领和销烟勇士合而为一,统一在一个画面中。在人物造型上,林则徐运筹帷幄、指挥坚定,被处理成静态的形象,正在销烟的勇士则龙腾虎跃、动感十足。两组人物形成对比,又互相映衬;其次,画中增加了民众的部分,因为据史料记载,当时道光皇帝专门下旨要求广大民众来现场助威,要体现全民禁毒。画面中的人群层层叠叠、蜿蜒盘旋,仿佛组成了一道血肉长城。画面的右下方是大海,远处的背景则是炮台,点出了特定的历史环境。画面是单纯的黑白两色,不着一彩。“我经过反复的琢磨,这幅画就是用水墨,以此强化历史的凝重感,在单纯中求丰富。”李延声说。
李延声表示,创作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要调动一切手段,运用所有的艺术元素,包括构图、造型、笔墨,来非常鲜明地表现主题。他在构思中也努力寻找一种形式感,使画面能够一目了然。
李延声在创作《魂系山河》之前酝酿了10年,曾翻阅了很多的资料。1996年,谢晋导演在虎门拍摄电影《鸦片战争》之际,李延声两次亲赴现场,收集素材、实地写生。对当年开池化烟的地点、环境、做法以及使用的器具、鸦片箱上的字样、鸦片团的形态颜色,还有当时人物的服饰、动作一一核实画样。此外,还让林则徐的扮演者鲍国安为其做模特,以求画面真实可信。
但是尊重历史,不代表拘泥于史实。据史料记载,禁烟前后共进行了22天,禁烟的主帅是林则徐,另外还有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以及广东巡抚怡良,还有其他一些人物。据记载,6月3日销烟当天,林则徐在场,而邓廷桢和关天培并未到现场,但其它时间几位都参与了,于是李延声决定把四位主要的禁烟将领同时放入画中。“细节处理总体符合历史真实,但是要有艺术的提炼和概括。”李延声说。
历史画重在表现人物,而对于人物画而言,肖像又是最关键的。李延声说,林则徐的历史资料很少,要塑造好人物除了研究大量历史事实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风貌以外,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对肖像画做一些探索,包括写生。李延声表示,当年在塑造《魂系山河》中的九公(9位仁人志士)图时,感觉有些困难,于是他转而尝试画些身边人,像启功、关山月、黄胄等,在写生过程中主要体会笔线和肖像的关系。不想这些肖像画得到了上述老师们的称赞,于是后来就接着画了巴金、赵朴初以及贝聿铭等,还出版了《智者——李延声中外名人写真画集》一书。“这真是意外的收获,对后来塑造人物肖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李延声说。此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还到农村和厂矿画了很多毛笔速写。
笔墨是中国画基本的艺术语言,李延声在创作中强调要把墨的变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黄宾虹总结的“浓、淡、枯、湿焦、破积、宿墨”的基础上,他又加入了胶墨与冲墨的用法。把胶与墨混合在一起,使得画面充满凝重的悲壮之气。此外,他还吸收了书法魏碑的笔法,在线的运用上也和山水画中的皴法相结合,使得画出的人物充满力度和厚重感,产生出雕塑的效果。
《虎门销烟图》高2.63米,宽7.9米。在决定这个画幅之初,家人是反对的,因为当年创作《魂系山河》时,李延声不慎从画架上摔了下来,造成左腿韧带撕裂,他当时拒绝了打石膏,而是缠上绷带继续创作。此后从健康角度出发,家人便不支持他创作大幅作品,但此次李延声坚持用大幅来表现。“这是题材需要,虎门销烟是历史的闪光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后代子孙应该永远记住。”李延声说。(屈菡 采访整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