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
2018年11月23日,“不同·2018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将在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开幕,本届双年展主题为“不同”,由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担任总策展人,是继2011年的“开悟”,到2013年“延伸”,再到2015年的“新态”之后,对中国当代雕塑最新面貌和创作状态的细分和深究,展出作品均为2015年以来的新作。
展览海报
主题:为什么是“不同”?
此次展览的主题为“不同”,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主题,总策展人表示,首先,它是“和而不同”,这是面向世界而言的,只有不同,才有大同。中国雕塑发展到今天,它的使命和责任是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出中国的声音,彰显当今中国人精神,成为中国人现实情怀和人文追求的载体,体现中国当代文明的特殊性 。
深圳雕塑院院长、本次展览总策展人之一孙振华
“不同”也是今天中国雕塑现实状态的客观写照,反观中国雕塑的发展,只有不同,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多样性成为雕塑艺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征,有不同才有突破,有不同才有创新,正是因为种种“不同”,中国雕塑才可能在对种种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中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
5个板块:中国雕塑最新生态的集中体现
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分为“器物”、“具象”、“材料”、“户外”、“科技”5个板块,共250件作品,展览邀请了5位分策展人:《中国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唐尧(科技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郅敏研究员(材料篇),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张伟教授(器物篇),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胡泉纯教授(户外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马文甲博士(具象篇)。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本次展览总策展人之一吕品昌
“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展览由雕塑家来策划,因为他们更了解雕塑,能够从本质的角度上切入策划工作,能够把握最鲜活的东西。”总策展人之一吕品昌讲到。
各个部分的策展人,他们都是“两栖”身份,既从事创作,也进行理论研究,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策展能力。具体诠释了今天的中国当代雕塑究竟是如何“不同”,而这5个板块也是中国当代雕塑在当今最为活跃的5个学术方向,置身展览现场,面对具体作品,我们对“不同”的感受可能会更加具体:由于问题背景不同;历史资源不同;面临课题不同;呈现方式和创作路径的不同……这些种种的“不同”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拼图,它描绘出了中国雕塑丰富的现实图景,同时也预示了中国雕塑的未来方向和各种可能性。
器物篇策展人张伟
“器物”板块是近年来在中国雕塑界出现的新命名。器物雕塑概念的出现,应该是中国雕塑对自身传统的研究和梳理中的一个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成果。器物创作是中国雕塑的老传统,器物板块一方面承接中国古代雕塑的“器物”传统,同时又致力于探索将器物传统在今天进行新的跨界,新的延展,新的融合,新的创造。展览中器物板块的作品,可以看作是策展人用作品,对器物雕塑概念的进一步地阐释。
具象篇策展人马文甲
“具象”板块是老问题的新解读。具象雕塑是中国雕塑的新传统,它建立在从西方引入的写实主义雕塑的基础上。具象雕塑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中,还具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还可能有什么新的发展?如何定义具象雕塑的当代意义,这就需要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具象板块的作品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材料篇策展人郅敏
“材料”板块是四十年来,中国当代雕塑中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材料的实验和探索,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雕塑教学和创作中最早出现的创作现象,它的学理背景主要是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对材料的重视和运用;这些年,材料问题在中国又受到日本“物派”的影响。几十年来,材料创作在中国当代雕塑中方兴未艾,从未停止自己的步伐,近年来,材料方面又有哪些新的进展和动向呢?这个板块就是对材料领域新成果、新动向的呈现。
户外篇策展人胡泉纯
“户外”板块是一个研究性的板块,它并非是对户外雕塑进行文献式的展示,这个户外针对的户外公共空间,特别是大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将这个板块称之为公共艺术的板块也未尝不可。户外雕塑和公共艺术并不是相等的概念,所以,这个板块研究的是,是如何扩大雕塑的边界,让雕塑成为一种公共艺术的方式,介入社会、介入城市、介入公众的生活。本板块的研究,未必都是针对大同城市空间而言的,但是,它们不管对大同,还是其它城市,这些作品背后所具有的观念和方法论的意义都将对我们每个城市发展户外公共空间的艺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科技篇策展人唐尧
“科技”板块在当前相当引人瞩目。科学技术介入雕塑,成为雕塑的媒介和技术手段,是当前最为鲜活的雕塑现实,电子技术在雕塑上的运用、3D打印、动态雕塑、VR、AR……纷纷进入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中。科技板块就是对这一方面新的创作成果的呈现。在这个板块中,它面临的问题不是有没有使用科学技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科技的,如何成为审美的;机器的,如何成为情感的;冷峻的,如何成为有体温的……只有完成了这个转变,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才可能有更加完美的未来。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回答。
本次展览所秉承的宗旨仍然是继承、创新、包容。
就像大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尉连生讲到的那样:“艺术家追求与众不同,创造出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雕塑作品,搭建起一座座自然环境、社会空间和人文生活之间相互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使各具特色的‘美’交相辉映,走向‘共美’;使表现艺术形式的‘不同’包容成长,迈向‘大同’。”
此外,本届双年展在开幕的同时,还将举办以“多元视野:中国文化与当代雕塑”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届时展览策展团队及批评家将会发表主旨演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