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这次朱永灵书法艺术展览与他以往各次个展略有不同,除了他的一些书法新作之外,还包括有家具、瓷器、紫砂壶、屏对、笔筒、笔洗、折扇、秘阁、压尺等等传统文人作画、作书的日常器物,呈现了他从“平常心”到“日常性”的变化逻辑,从现在流行的书法艺术展示到日常生活的器物。我以为这是回归以往书法艺术展示方式的可能性尝试,以及对艺术作品呈现的丰富性的再认识,实际上具有书法艺术与现实日常性关系的想象与重构。因为关注现实生活的具体性,致使一种日常生活的特色得以凸显出来,也使在中国经济崛起时代强调日常生活的意义成为可能,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那些被现代性宏伟叙事忽略的日常生活趣味变成了艺术表现,赋予了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日常生活再发现的进程,以及通过对于日常生活的摹写,将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和消费价值凸显出来,个体生命的存在就被赋予了越来越大的意义。这并非是传统文人式“主体”的展开,而是一种个人实在经验的描述。这种处境强调的不是一种对于现实的简单反抗,而是在同现实的一种辩证关系中的获得。所以,朱永灵的这次个展表现的不只是一种对书法艺术本身的不断拓展,还有对与书法艺术相关联的“物化”情感,具有了艺与道、艺与器之间可量度的空间景观,以及带来的对于日常生活价值、意义的一种再发现。
朱永灵的这种将书法与自身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用品糅合在一起,有一些钟情于器物和书法本身的朴素魅力,还有追寻传统文人情怀的复古意味。就主题结构而言,绝非宏大叙事,而是具体、真实、自然;亦非普通人生活或社会生活之外的东西,而是其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他的展览中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日常景象,并享受着手工性的个人趣味。从书法艺术表现方面来说,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其实是用了力的,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并留下他个人书法艺术的痕迹,这是别有的一种方式与境界。或许根植于日常之中的艺术,首先是在最无意义的事物中去发现极其有意义的东西,这是一种能力,一种将随处出现的东西提升到重要位置上的能力。也就是说,日常性必须经过艺术家的选择和加工而有所升华,但这种选择和加工不是要把意义强加在所谓的作品之上,而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境里。
也许,意义或价值就是从中性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或许,我们以往太注重艺术作品的针对性、作品性,好像书法只有在传统的规定性中才有价值。而朱永灵的这次展览中,他通过书法、器物的日常性来直面并呈现其间的自然状态,探寻“物质”本身的魅力。尽管他不是简单、直接地表现现实的复杂,但这也许反而成就了他的创作。因为远离喧嚣的现实使他的书法艺术保留了寓情的细微末节,我们在观看他的作品时常常会遭遇到这样的细微末节。他是将现实的生活经验和日常书法创作移植到器物上,释放他的记忆、爱好和趣味。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是非常实在地维系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操与现代性转化的关系问题。
长久以来,不仅日常生活经验一直被那些追求宏大命题的书法家、艺术家所轻视,而且,它所表达的价值和渴求,以及它营造意义的可能性也不断地受到质询和怀疑。但这恰恰从另一方面给予日常生活经验的艺术一种存在的理由,说明它应该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想像中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正是由于宏大的历史叙事常常陷入一种空洞的尴尬,才赋予艺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以必要性和价值。中国当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已经超越了它原来的含义,消费不仅仅消费具体的物品,而且消费具有高度虚拟性的感情和日常生活,并影响到人们对日常生活方式的追求之中。即以一种非政治化的、普遍的伦理、风尚和习俗的形式将个人发展、即时满足、追逐变化等特定价值观合理化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这从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有关书法艺术创作的许多墨守成规的现象,而书法艺术也因之在更纯粹的意义上成为文人精神上的自我写照。
作者:冯博一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