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04-20 22:35
4月20日,纸·植 王雷艺术作品展在北京81美术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王雷近年来以报纸等纸质印刷品为材料,经过细致而繁复的手工编织创作的9件(组)装置作品。开幕式由展览策展人许向群担任主持。
开幕式现场
展览策展人、中国美协理事、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许向群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
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朱毅峰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员邢俊勤
艺术家王雷致谢
嘉宾合影
在策展人许向群看来,王雷的艺术创作暗合了“敬惜字纸”的中华传统,他充分利用了纸质现成品的材质特点与文化属性,从当下生活中捕捉灵感,“把一个个编织的故事讲述的声情并茂”(吕胜中语)。
《寻找红五星》2017-2018
《解放军报》纸撮线及编织技术
他的作品通过文图线索,时间流连,语言呈现,意境营造,实现了“物”与“心”的合一相通。如《寻找红五星》以田野考察为基础,以“纸”艺术编织成饱含“红五星”精神的老兵戎装系列为主体作品,通过具有历史印痕的军服的“再”展示,表现出前辈军人的独特面貌和家国情怀。而整年度《解放军报》的材料选择,更加强化了作品的寓意空间及其时间性和历史感。作品使用今天的《解放军报》进行创作,主体作品,以“纸”艺术编织成 “红五星”精神表达的老兵军装系列作品。作者用“一针一线”来歌颂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英雄们。
《兵者无形》2019 尺寸可变
《解放军报》纸撮线及编织技术
《兵者无形》源自王雷中学时期的剪报行为,把有用的图片和文章剪下来,归纳整理成剪报集。作者善意地剪下报纸上所有人物肖像,再把剩余的部分编织制作成生命的“战甲”。在作者认为,这些肖像均是生命的再现。而这副“战甲”尤如古代战场上归来的将军,将军已不在,魂魄且在。这种魂魄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古代经典的战争案例已经结束,但这种智慧却传承至今,如《孙子兵法》等。
通过解构与重组古代铠甲的方式,实现了中国古代兵法的现代“解读”。空间的搭建与整合,纸对金属的仿制与属性的矛盾对比,报纸内容与军事纪事的关联,甲衣的防御性质与编织的筹谋含义……形成多元的指向和隐喻,将和平与战争的永恒话题幻化成境界宏阔的视觉范本。
《文化中国·大清NO.2》2018
辞海纸撮线及编织技术
这次展览以王雷的服饰系列作品为主。手工编结的有形之物与思维植入的无形观念,使他的创作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独立的思考高度。如《今日大汉》《文锦中华》等作品,在连缀传统与现代方面,纵横捭阖,立意高远。纸质编织日复一日的劳作,不仅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更是“老僧入定”般的参悟和修为。而王雷对社会问题或现象的审视与关注,使这些抽空了主体的服饰——人类生活要素和文明标志,更加具有集体记忆和普适价值,承载了多重的文化蕴意和深刻的现实启示。
侖 2016
2015全年《人民日报》裁切、撮线、编织等技术
作品源于“论”字,论,从言从仑。言明条理。是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也是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去掉“言”字旁,乃为“仑”,仑的繁体“侖”更能表达作品含义的深刻。“侖”,从亼(表示聚集)从册(像简册)。从字面上理解更像聚集一些人有次序、条理的在屋内沉默的看书。作者整理了2015年全年的《人民日报》,使其分割为三个部分:时间(365天)、人物(万众的肖像)和空间(编织的书籍),而化为一个新的概念: 侖,思也。
文锦中华2018
《北京晚报》纸搓线及编织技术
这件作品的方案形成到制作完成,历时非常之久。一年的报纸,经过邮局每天的投送,也很快整理完毕,报纸放了很久,就是没有勇气把它拿下。经过长久的测量,预计到最后的比例尺寸,把一张54×39厘米的《北京晚报》放大14.6倍,也就是现在的作品尺寸。最窄边近4米,长度近5米7。作品这里可以是物的载体、信息的载体,也可是这一年时间的载体。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都融为一起,随着时间的洗涤,作者“一针一线”刺指痛腕的表达,这一年的材料没有哪一块花纹是特殊的,没有哪一块色彩抢眼的,所有的元素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协调。
展览现场
王雷, 1980 生于中国河南。 2003 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实验艺术系,获艺术硕士学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时装艺术国际同盟常务理事、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吉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外聘教师。 河南省当代艺术馆签约艺术家。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4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