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拈笔古心——程明刚陶印艺术展”现场
2019年5月10日下午,“拈笔古心——程明刚陶印艺术展”在成都「隽咏」保利天悦当代艺术馆揭幕。
本次展览展出的五十枚陶印印面尺寸均在十公分以上,是从去年程明刚刻治的一百余枚陶印中请老师郭强先生甄选出的。这五十枚陶印作为程明刚的体验之作,也是心力之作,记录了他在陶印创作实践中的且做且思,反映了现阶段的艺术趣味、追求和水准。在老师眼中,这些陶印正是程明刚知天命之年新的征程,值得鼓励。
程明刚,男,1969年3月生。籍贯乐山井研,成长地自贡荣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当代书法篆刻研究院专职书法家,成都大学书法教育基地客座教授,成都文殊院空林书画院特聘篆刻家,《西部陶艺》杂志编委,现师从于西泠印社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郭强先生,大学期间曾受教于屈守元、高尔泰、徐无闻、魏学峰、江虹等老师。篆刻作品多次入展省市专业展,2019年4月入展全国陶瓷印邀请展。
展出陶印实物及作品
陶印作为最早的玺印形态,在新石器时代便开始萌芽,河南舞阳贾湖史前聚落遗址就出土了“十”字形陶印模,河南渑池郑窑三期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田”字陶印模,殷商时代是我国玺印的萌芽期,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西周早期地层中发现“蔡”、“鲛”两枚陶匋,这一时期,加盖在竹帛筒牍上的陶印泥模,即封泥更是广为流行。春秋战国时期,陶印发展极快,从考古资料来看,齐、秦、楚、燕、韩、赵、魏皆有陶匋和封泥出现,其文字变化丰富,风格强烈,与同时代玺印有异曲同工之妙。陶印完全作为印章形制则成于晋,更多出现于宋元,唐宋时期一部分官印也是陶印,后来文人参与创作。明清以紫砂为印,更成为江南文人的乐趣,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今,宋之陈政、清之顾昕、陈曼生,近代潘稚亮,当代杨允中、王镛、刘彦湖、陈国斌诸先生皆刻陶名家,陶印的魅力从古至今,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展览现场
魏学峰与程明刚相识已有三十余年,两人年龄相仿,同样热爱书法,多年来,情在师友之间。在魏学峰看来,程明刚近年来艺事精进,新近创作的陶印风格更是醇古雍穆。“明刚陶印选取了巴蜀泥土与宜兴紫砂,先制泥垩,镌成印文,然后入窑烧制,泥与火在神奇的交汇后,产生出一枚枚质朴淳厚的印章来。他的印出于古玺印及明清诸家,探微入真,俱得其妙,用刀恣意爽利、苍劲明快,线条拙中求放,方中求圆,既有刀笔的金石味,又兼有流畅的‘书写性’,其布局奇肆,开合自然,于方寸之间呈现出奇幻瑰丽气象,此举是一种可贵而成功的探索。”
据魏爱臣描述,早在1991年初的时候,程明刚就在屈守元先生引荐下受教于徐无闻先生。徐老诲人不倦,频赐大札以指正印事。徐老曾为他在册页上撰诗鼓励,“莫谓雕虫技,唯凭石与刀。根植在篆籀,润泽在诗骚。立意不超俗,风格斯可高。铮铮丁钝叟,千载仰清标。”后又从魏学峰先生习书,在徐、魏二人人的鼓励下,程明刚始悟印宗秦汉,以朴茂大方、自然脱俗为上,这个时期就打下了对古玺、汉印最深刻的认识,为日后篆刻研究奠定了基础。2015年5月,程明刚又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理事郭强先生学习篆刻,郭强老师特别强调充分认识并运用古文字入印价值,特别是将自己几十年研究的楚文字精髓传授给程明刚,使得他短短几年便脱胎换骨,直接进入篆刻专业的序列,并且格调不低。在这次展览的五十枚印中“春夜喜雨”组印就是按汉印满白文创作的。“与人不求备”“不畏浮云遮望眼”以及“兰亭集序摘句”组印,就是以三晋古文字入印创作的。
程明刚老师郭强先生
郭强先生一直强调让程明刚“开花胸襟,心性随天”,打开眼界,提升境界,多在近百年来挖掘的民间出土文物上吸取营养,并不断强调印从书法出这一取法乎上的认识。程明刚敏锐的意识到这一思想价值的重要性,开始深入挖掘“陶文系”,广泛涉猎近年出土民间文物,在陶刻、刑徒砖、瓦当、砖铭文、简牍等潜心研究,体会刀法和笔法的关系,五十件作品中,“永受嘉福”“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就是取材吉语瓦当。这四年的基础,使程明刚将传统秦汉与民间出土史料相结合,大大提升了他的境界,为他陶印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程明刚决心进行陶印创作时,以“疆外求印”开始做系列准备。他认真研究当代陶印大家的创作方法,先对陶土进行研究,多次深入江苏宜兴考察紫砂,并在四川本土进行重点选材,先后到凉山州会理县的绿陶、彭州市桂花镇、夹江县等地进行考察研究。随后,他对陶印坯上进行深入研究,对不同温度、干湿度带来的系列变化,分别在湿刻、干刻、素烧刻来对应不同的刀法。很快程明刚就在实践中找到了乐趣,整个创作过程显然建立在理性的哲理思考和艺术判断,既有古玺汉印的传统,又有明清个性的发挥,更吸收了古文字和民间陶刻多种元素的柔和,使作品即与古典贯通,又有了时代气息。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尝试,当程明刚拿着100多方陶印请老师郭强先生看时,郭老惊呆了,惊呆于他的悟性、惊呆于他的执着,惊呆于他的成果。郭老从他的作品中选出了50方代表作,并欣然用宋代秦观的名句为其提写书名“拈笔古心”。
艺术沙龙现场
同窗好友,成都大学副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蔡育坤表示,自己与程明刚相识三十余年,一览他的陶印作品,受到诸多震撼。“毕业廿载,程明刚人生顺坦,公务员一路升迁,书法篆刻情系梦牵,他始终游走在艺术圈。乙未春,余久仰书法篆刻名家郭强先生,遂至大研堂拜师学艺,先斩后奏替明刚报了名。大研有堂,斯文在兹,郭强老师大家风范,诗文书印无一不精,学问淹博治学严谨,大研堂弟子切磋琢磨,勇猛精进渐至佳境。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如何与现代融合,走进寻常生活,程明刚在思考探索。有缘认识‘刀笔书法第一人’——陈复澄先生以刀代笔在紫砂陶器上大胆创作,独辟蹊径为书法篆刻开创新局面,程明刚多番请教,受益匪浅。四川书画展览不断,举办个人篆刻展的却不多见,本次展览填补、打破了这一过往。程明刚陶印的别开生面,名家题跋的洋洋大观,展览独具一格,相信在未来,他的艺术前途会是一片光明。”
在好友汪帅眼中,程明刚让十种人“受不了”,包括熟人、名家、学霸、才子、勤奋者、忙人、闲人、评论家、藏家和自己。“年知天命的程明刚,是适龄转身者,给自己的余生温柔一刀;与石缠绵的程明刚,是带刀闯入者,给经验的伤口不停撒盐;重拾初心的程明刚,是挥刀自救者,给篆刻界的春水一个皱巴巴的额头;他是突破成熟倦怠区的迟到风,他是重新定义文艺中年的低骚云,他是在事业舒适区发高烧的搅局电。……印内求印的专心,印外求印的花心,就是程明刚的篆刻芯。在舍得中心心相印,忽然走心。拈笔古心,沉吟至今,拨弄方寸,篆刻天下。”
吕三认为,在当下篆刻的社会功能已然消减,更多的是书画作品上的使用。实用性的退化,反而凸显其艺术性的纯粹与独立。它在当代,更多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呈现。“程明刚的陶印近作,就是篆刻脱离实用而自具艺术品格的例证。陶印,固然因其材料特性而具异美,但作为艺术而呈现的审美价值,与其它印材同而不同。这批印面尺寸均在十公分以上的巨印,在书画上极难钤用,且成功钤拓一次,也非易事。这是纯为赏玩而刻的印,赏玩其布局之美、字法之美、用刀之美,以及由之而升华的意趣与境界。这是为表达而刻的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以及对篆刻艺术的认知与感悟。由于陶不如石紧密,而易崩坏,因此,用刀须顺着它的脾性。陶印之上,不论朱文白文,不论字数多寡,他都能很好地在印陶上随心驰骋,表达他的情怀。我从五十方印拓中,读到程明刚不一样的人生,读到他的艺术理想,还有一个好男儿,应有的血性。”
本次展览主角程明刚
程明刚表示,四年前,自己有幸师从西泠名家郭强先生研习篆刻。“老师授业于我,取法乎上,系统研习;解惑于我,指点迷津,祛障明法;传道于我,拈笔古心,入古出新;让我在短短几年之内收获巨丰,远胜闭门造车、冥思苦索数载之得。去年春节,在好友们的鼓励下,我开始接触陶印。近年来陶印创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篆刻名家尝试陶印创作,以此拓展自己的篆刻艺术语言。在我看来,老师教授的古文字入印和我钟爱的先秦古玺、将军印等写意印风,在与陶土原始质朴的特性结合之后,一定会相得益彰、大增趣味。为此,本着‘好玩、体验、探索’的初衷,我非常认真地对待此事,并从三个维度开始着手:我查阅学习了近年来陶印创作的现状、领军人物、学术文案等资料,意在头脑里先建立一个基本的坐标;大量收集上古时代的砖瓦陶文封泥等古籍资料,从中获取灵感;重新思考之前篆刻学习的经验和积累,看看如何才能够较好地转化到大尺寸的陶印创作中来。在这个研习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方向和路径,拟定出了研习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然后分批次、分专题去开始体验和创作。”
部分陶印实物
据程明刚介绍,这次展出作品主要采用了三种陶土材质——有成都周边夹江县、蒲江县、彭州市的本地陶土(砖土),有凉山州会理县的绿陶,有江苏宜兴丁蜀镇的紫砂陶土——再经过不同湿度的刻法、不同温度的烧制而成。这种大量的叠加创作体验,催生和丰富了艺术实践者与媒质(陶土)之间的感觉、感性以及随机生发的东西。
在陶印的创作过程中,程明刚获得了更多的感悟:陶印根植于泥土、根植于大地,它是美的、是生生不息、是质朴自然的,是有生命力和温度的,既雕且琢,复归于朴,这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传统的路径”;治陶者不仅要以陶拟金、拟石,更应充分了解泥性,把握泥坯的特性,凸现材质的魅力,“唯泥软则奇怪生焉”;陶印创作需要缓慢的时间来完成,这种长而又长的情思牵挂,既改变了陶印本身,也改变了我。我很享受陶印给我带来的这种想象、这种趣味、这种美、这种对心灵的触动。
“我更加坚定地认为陶印非常适合写意印风的创作,它表现上的丰富性、刻治上的不可控性、效果上的不确定性,让我期待、想象、激动、喜悦、着迷!这些体验拓宽了我的艺术实践的视野。未来,我将把在陶印创作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反哺到石章的刻治上。人生有限,艺无止境。印求气局、求自由、求变化,人亦当如此。我将继续探索,在陶印刻制中尽力打破先秦古玺、秦汉印的印式,同时读书悟道,提高学识和修为,所谓‘技近乎道’,正是这个道理。”
现场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中心,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成都保利天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四川大研堂书法篆刻艺术院,中国西部陶艺文化中心主办,「隽咏」保利天悦当代艺术馆承办。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31日。
作者:李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