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自摄影术诞生起,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从最初模仿绘画的风景摄影,到摆脱绘画的纯摄影,再发展到当下的艺术摄影,影像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以致于大众无法在观看的瞬间便能阅读影像传递的信息。
2019年12月5日下午,成都当代影像馆邀请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当代摄影博物馆执行馆长娜塔莎·伊根(Natasha Egan),中国摄影艺术家王建军,成都当代影像馆艺术总监、艺术家王庆松,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程卓以山脉风景摄影为例,一起谈谈“如何阅读当下的摄影艺术:关于山脉影像的思考”。(本文内容来源于此次对谈,可扫以下二维码回看)
(扫码回看对谈“如何阅读当下的摄影艺术:关于山脉影像的思考”)
在当代摄影文化中,有许多摄影艺术家们试图用相机将山脉变成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利用山脉的图像来探索人类与自然、技术及摄影媒介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
针对这个问题,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当代摄影博物馆执行馆长娜塔莎·伊根(Natasha Egan)以美国风景摄影史上四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和她在第十四届连州摄影节所策的群展《活山》的作品,开启如何阅读当代摄影的话题。
山脉系列© 蒂莫西·奥沙利文(Timothy H.O’Sullivan)
美国早期的风景摄影,以表现自然的宏大壮观震撼了观众。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蒂莫西·奥沙利文(Timothy H.O’Sullivan)在美国政府地质勘察局工作时,到美国西部勘察地质,留下了壮丽的考察地形影像。
©卡尔顿·沃特金斯(Carleton Watkins)
几乎同时期,卡尔顿·沃特金斯(Carleton Watkins)进入加利佛尼亚拍摄一组优胜美地犹如天堂般的风景,图像如此完美,使得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因其签署了《优胜美地赠款法》,保护了约8400万英亩的土地。
©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山石©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在伊根看来,安塞尔·亚当斯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美国风景摄影师,他每一张照片背后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其中一张 “珍珠港”事件后日裔集中营的山石照片,使伊根认识到照片背后所表达的社会公义,也吸引她踏上摄影之路。
© 理查德· 米斯拉奇(Richard Misrach)
另一位美国当代摄影师理查德· 米斯拉奇(Richard Misrach)也是以美国西部风景为拍摄对象,在无人的风景中加入了人像。
与这四位男性风景摄影艺术家的直接摄影不同,《活山》群展中的六位美国女性摄影师除了摄影外,还加入了多元的现代技术,展现出硬朗的作品风格,体现女性坚强的性格。
© 佩内洛普.乌姆布里科(Penelope Umbrico)
来自纽约的佩内洛普·乌姆布里科钟情于数字摄影,她从网络下载山脉风景原图,再用手机翻拍。与传统完美无瑕的风景摄影不同,她使用现代滤镜和手机软件制造了图片纹理、点屏、像素和屏幕分辨率形成的纹理,然后把这些传统摄影认为不完美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放入影像中,展开远近、有限无限、单数倍数、固定流动、原作复制之间的对话关系。
山系模拟© 米利·蒂布斯(Millee Tibbs)
米利·蒂布斯的作品与佩内洛普使用数字摄影不同,她用传统的胶卷相机拍摄,通过暗室单次负曝光和多次曝光的冲洗胶片,在拍摄的山脉上叠加了由光错觉产生的几何图形。
通过这个过程,她尝试把超越知觉极限的感知合理化。米利的作品来源于她对摄影的兴趣,特别是摄影本身的价值和对现实内在操纵之间的张力。
动态山脉© 贝丝·东(Beth Dow)
贝丝·东感兴趣的是月球及其她星球的业余摄影,她拍摄的是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不毛之地,地貌就如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看到的情况。她还在工作室里模拟山脉,用卫星摄像的星球照片进行分辨率处理,造成重影。
联想对象©艾比·海普纳(Abbey Hepner)
艾比的作品把人纳入自然影像中,与贝思东的作品一样,也挺让人费解。照片中的两个人好像互不关联,面朝不同方向,但通过两人共处的空间和技术处理,引发链接和断链的提问,展示孤独与联系的关系。表达人如何在有治愈力量的大自然中自我减压,并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
韩裔摄影师李真受到亚洲传统绘画的影响,摄影作品中能找到亚洲绘画的影子,这次展览带来的山丘、湖泊和杂草三个系列。山丘系列中的小山是芝加哥冬天用于路面除冰的盐堆,这系列探讨照片中山的规模的模糊性以及微型山所体现的加速地质时代的观感。
山丘系列©李真(Jin Lee)
湖泊系列是李真用了5年时间在同一个湖面拍摄的密西根湖,跟踪记录一个芝加哥居民与自然最接近的地方的四季变化,传递了对变化和时间流逝循环的思考。
湖泊系列©李真(Jin Lee)
杂草系列是她拍摄城市路边角夹缝处生长、几乎没有容身之处的杂草,这些平常的景观和时刻是那么短暂又那么持久。
杂草系列©李真(Jin Lee)
爱丽丝一直为濒危动物创作抽象的“画像”,她通过光谱记录动物的声波模式,同时记录这些声音录制时的环境、日期、时间和目录号的语音声波模式,然后用相机把声波拍摄下来,进行排列,以动物的眼睛、爪子、皮肤和毛发的颜色给声波影像上色。
这次展览,她选了广东包括朱鹮、中国华南虎3种濒危动物的声波,印在丝绸上,丝绸的悬挂在展场形成一个特别的装置,人们可自由在通透的丝绸中穿梭,过程中试图引发人对迁徙和环境问题的思考。
呼唤;在“道”中-广东省©艾丽丝·Q·哈格雷夫(Alice Q Hargrave)
以上六位摄影艺术家用了完全不同的叙事语言来构建山水这个话题,除了创作当代影像一个新的视觉图式规范之外,它的社会功能更多地指向什么呢?
西方的传统风景摄影深受欧洲17世纪浪漫主义画派的影响,表达了山与大自然崇高的境界和超然的状态。这会引发一种思考——大自然的宏大和人类的渺小。娜塔莎·伊根在连州摄影展中带来女性艺术家,便是希望打破传统表述的自然强大而人类渺小的观念。如艺术家米利·蒂布斯把几何形状放置在摄影图像上,以此展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掌控,表达了与自然抗衡的力量。
然而,审美是艺术包括摄影艺术都不能绕开的问题。前面分享的纯摄影无论在影像质量还是视觉冲击上,都给观众很强烈的震撼。而以上这几位当代摄影艺术家大多数已放弃直接摄影的方法,而融入多元的技术,应如何看待这些作品的审美,从而去解读当代艺术呢?
当代摄影艺术家现在是在创造一张照片,而不仅是简单地拍照。因为很多摄影师发现,单从直接拍摄的照片去反映一些社会现象和表达观念的话,很难把信息传递出去。
《虞山泊舟图》©姚璐 2008年
另外,我们要区分摄影艺术家和新闻摄影师,新闻摄影师是通过直接摄影还原新闻现场,传递视觉信息;而艺术摄影更多地是通过展示一些比较抽象的元素,向观者传递关注社会的观念。比如央美教授姚璐的垃圾系列,《虞山泊舟图》这张长形包含很多场景的照片,在创作过程当中必须使用软件技术,不然是很难从一个真实拍摄的场景中,展示那么多建筑工地和垃圾堆砌场景。
在伊根看来,摄影艺术家是想表达他的观念概念,在过程中应用一些高科技手法。并不是说一定要把这个概念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通过这个概念去理解当代摄影中蕴含的手法。所以,当代摄影艺术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向观众展示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而观众也可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语境及所表达的观念,从而产生不同观看体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