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何处寻找地域性》选自第一辑“社会观察”。
前不久,在一个以陶都闻名的城市,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地域特色”,研讨会所在地是当地著名的“创意产业园”。讨论环节,一个艺术家提出:会议所在的创意产业园曾经是一个大型国有陶瓷厂,为什么由陶瓷厂改建的园区基本上没有留下过去陶瓷工业的遗迹呢?大家感觉不到这里曾经是陶瓷厂。
这是一个好问题。如果在这个典型的工业遗址都感受不到曾经的空间记忆和人活动的痕迹,那么又如何奢望在城市公共艺术中体现城市的地域特点呢?这是一件具有反讽意味的事情。
以创意园为例,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北京“798”、上海“新天地”为摹本的所谓“创意产业园”和“文化区”的模式,它们在商业上的成功和空间上的别具一格引得许多城市纷纷仿效。然而,为什么要建,究竟如何建?则没有深究,所以,眼下一些所谓创意产业园仅仅只是徒有其表,只是在形式上学了一点皮毛而已。
对中国许多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对那些由于空间转移或者产业转型,已经不再适合继续在城市中心存在的厂房、仓库进行空间改造,建设创意文化园区,可以在高楼城市林立的城市,保留一块能凝结城市记忆的空间,营造一块能够满足公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区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类型。
当一个城市在建创意产业园的时候,“地域特色”的呈现相当重要,它应该保留所在区域的历史、故事,为城市留下记忆和历史肌理,而不应该将它看成为一个时尚的空间八股,否则,所谓创意文化园不过是一种改变了方式的“文化地产”而已。
目前,国内创意文化园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套路:将片区整体打包交给某个企业;然后企业按整体规划,将旧的厂房、仓库改建成展览馆、画廊,其中遍布咖啡厅、酒吧、餐馆;然后相当部分空间租给与文化相关的公司作为写字楼或商店;在这些表面低调,实际内部装饰十分奢华的创意园周围,总是伴随着高档的地产项目,它们因为有一件时尚文化和艺术的外衣,所以能屡屡能创出一个城市房地产价格的新高……
这类创意产业园是一个缩影,它们共同忽略了自己的初衷: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地域特色。
所谓公共空间地域性的营造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它要反对的,正是那种不动脑筋的全球流行模式。它要求设计师和城市公众充分互动,真正把城市,社区的特征挖掘出来;它首先要求对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尊重,对他们的历史和生活遭遇的尊重。在空间的营造上,它应该善待这里曾经有过的一切,利用种种可能的因素,营造出生动、丰富的空间细节;它应该注意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不仅仅只是关注物质的空间形态;它的目标是让园区和城市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让人恢复和城市历史的关系。
提倡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征比较容易造成简单化的理解,例如,简单地将城市的某种历史元素和某种特有物品无限放大,如果是“瓜果之乡”,那公共空间里到处都是瓜果造型,如果地名沾了一个“龙”字,到处都是龙的造型,这样的“地域特色”同样也是表面文章,将公共空间变成了地方土特产的展台。
作者:孙振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