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本期推出北京画院最新出版的《大匠之门》丛书第25辑。丛书以传承中国传统文脉为己任,以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为核心,旁涉其他经典艺术,集学术、研究、欣赏、普及传播于一体。
《大匠之门》下设《寻根》《国粹》《承上启下》《书痕印相》《西学东鉴》《格物致知》《展示典藏》六个栏目,各栏目立足丛书宗旨,关注当下问题,不断思考,精心策划,选定主题。
— 寻 根 —
四千多年前,尧略过自己的家族成员,开始在隐士当中寻找接班人,许由听了尧的建议之后,果断去河边洗耳朵。之后,尧找到了同样是隐士的舜,舜接受了禅让帝位。两千年以后,孔圣人盛赞尧是最有智慧的人,选接班人便是头功一件。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里,一直非常崇敬隐士,那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政治诉求理想化的表达方式,久而久之,也成为观念史中一种既定的高洁等级。
隐士在山中、在松下、在尘嚣外、在月光里,靠着一抔泥土、几把茅草、数株茶树、一篱菊花,或许还有制虚制幻的兴奋剂,在风雨晦暝之时淡然休憩,静看天上浮云来来回回。
后来,隐士跳出传说、史书、故事,入了画、成了诗。
山水,是古人的江山,更是空间、宇宙,山水里的隐士,点景之效,不可或缺,隐士是山水宇宙中的重要原子。
文人高士虽不能如隐士一样久居山中,但也十分向往。山水画里,一叶扁舟上、一座茅亭里、高山远瀑前、盘曲虬松下,出现了衣着整洁的高士,他们或只身远眺、或醉卧孤舟、或悠然抚琴,都是景中之人。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秦观的词,不仅是宋代文人的修辞注脚,更是山水画上的文字图说。
文章题目:
山水与人迹——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和文化内涵
中国国家博物馆 石娲
清代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变化——从《翁嵩年溪山行旅图》卷谈起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汪亓
(明) 唐寅 葑田行犊图 纸本设色
纵74.7厘米 横42.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国 粹 —
近些年,我们发现学术研究越做越细,史学研究中,大家越发沉迷于历史发展里的细节,因为,那些细节太迷人。长久以来,大家从书本里、课堂上知道的历史,都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和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朝代更迭与帝王将相谁都知道,可是却嚼不出历史的味道,更谈不上人情味儿,因为那些历史在庙堂之上、文武之间。历史里的细节,不再是主流精英们的文采飞扬与满腹锦绣,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构成的真实故事。
书画鉴藏史是艺术史研究中一个有趣的话题,是艺术史发展中的主流,也具有丰富的细节。一幅画可以牵动一个时间轴、一个朋友圈,涉及画家与藏家、品鉴与把玩、赞助人与市场等。
一个时代区间中,世风带动消费,书画鉴藏与消费流动蔚然兴盛,雅贿便也成为书画传世的一种方式。如此,书画作伪一直伴随着中国书画鉴藏史,生生不息,其间有文人雅士对待赝品的宽纵雅量,也有赝品市场真真假假迷人眼所刺激出的更大消费。一个庞大的书画市场中也有“伪好物”,给我们留下更多研究课题与视觉惊喜。毕竟,没有赝品的美术史不仅不完美,而且无趣味。
画家、藏家、鉴定人、赞助人,中国古代历史中,他们的身份是来回游弋、不断转换的,而那些鉴藏家凭借精准眼光与敏锐感受,留下的一段段题跋,一篇篇记述,也是我们进行鉴藏史研究的文献利器与障眼迷雾。
文章题目:
世风与需求: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叶康宁
明清时期书法鉴藏中的作伪现象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张冰
《墨缘汇观》中的书画鉴定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小京
(唐) 佚名 唐摹黄庭经 (局部) 纸本墨笔
纵40厘米 横10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承上启下 —
吴湖帆《丑簃日记》1933年4月18日条:王季迁来,易陆包山《消夏湾图卷》去。季迁为文恪后人,此卷当日包山为文恪作也,故归之。下午大千携郎世宁花鸟册来,计十六页,绢本,工艳绝伦,清内府旧物,今归张岳军矣。同观者叶恭绰、何澄、张善、大千昆仲、季迁与余,书观款还之。
吴湖帆是王季迁传统书画鉴藏道路上的导师之一,愿易画予王季迁。1948年冬天,王季迁从北平带回了方从义《云山图》,1949年正月,吴湖帆欣喜地题下:“方壶用笔堕多涉狂放,虽名重如神岳琼林,亦未能免此。是卷笔致浑厚,颇得送雪翁神似,外表与叔明仿佛,然足胜赵元辈矣。”此时,吴湖帆对王季迁的鉴定眼光给予了赞许的态度,一句“堪庆所归”便是明证。
1944年8月,吴湖帆曾为王季迁藏王翚《仿白石翁山水图》题边款,并明确指出:“验其笔法款书,当在三十以前无疑。季迁老弟携观共,因为诠释,俾为考证石谷画者之助。”吴湖帆与王季迁手握古代书画,相互交流之间,对于王季迁传统书画鉴藏水准的养成,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王季迁的收藏在中国书画鉴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收藏最为耀眼的部分,是10至14世纪的传统绘画,包括具有经典代表意义的山水画、人物故实画,以及宋代宫廷画师的优秀册页作品,其中涵盖了大量20世纪初清宫收藏的散佚杰作。
王季迁倾尽一生心血与财力,庋藏中国古代书画名迹,暮年只是淡然一句肺腑之言:“余生无他好,自幼弄笔,骎老弥勤。与大师手泽摩挲朝夕,虽无难未尝辍离。益智颐神,使余欣然而乐,怡焉以安,但得之舒卷展册间尔。季迁搜求名迹,不同于好事聚积敌富也。”
这,便是传统书画鉴藏人的一生。
文章题目:
王季迁的生平与其古画收藏
美术史独立学者 田洪
有趣 有趣
当代画家 韩羽
读《搔背图》
当代画家 韩羽
黄公望 陡壑密林图 纸本墨笔
纵68厘米 横40厘米 王季迁旧藏
— 书痕印相 —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韩愈在感叹自己不及李白、杜甫的同时,还是极富耐心和颇多感慨地写下了一首《石鼓歌》,最后期盼皇帝能够重视石鼓,但又觉得自己终是白白发了一番牢骚。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寒冬,苏轼见到了闻名遐迩的石鼓,也做一首《石鼓歌》: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历代文人对于石鼓的赞颂与担忧,在乾隆皇帝眼里也不过是世事沧桑的一首感慨诗词:
“昌黎建议虽不行,至竟如言见诚蚤。
东坡寓意良独深,新法当时实滋扰。”
然而,乾隆《石鼓歌》透露出的意涵,也不过是“韩意其然岂其然,吾愿兴贤得真宝”,“兴贤”仍是为“真宝”而已。
文章题目:
话说石鼓文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白锐
罗振玉《石鼓文考释》摹写本 (局部)
— 西学东鉴 —
一直以来,东、西方看待彼此之间的文化、民族、传统等,都有“非我族类”的偏见。进入20世纪后半叶,待大部分胶着与冲突淡化并冷静之后,以客观和科学的眼光看待彼此,原来对面的文化风景别有韵味。
所谓东与西、中与外,只是说明地域范畴的方位词,于文化而言,放弃冲突与对抗,走向融合与共生才是时代发展的主体性呼号,艺术亦如是。
国外有很多汉学家,如同福尔摩斯探案一般,把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细节,层层掀开,条理清晰、文笔生动地向西方民众展示东方文明。与此同时,从古至今有一条非常奇异的文化带,她若隐若现地贯穿了东与西、陆地与大海、中国与外国。《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诉说着大唐时代里的中西交流,圣母像出现在明代中国的偏远乡村,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产生影响的外来文化因子,同时她们也只是其中的点点滴滴而已。
不仅是东西之间,还有中日、中韩、中越等相邻文化艺术之间的长久对话,也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尚书大传》中说:“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淮南子·主术》有言:“借明于鉴以之。”
东与西,学与鉴,沟通与共生,艺术之正道。
文章题目:
传神写照——从伦勃朗肖像画的转型看中西方人物画的殊途同归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荣誉策展人 王加
伦勃朗 夜巡(局部) 布面油画
纵363厘米 横437厘米
〔荷〕阿姆斯特丹荷兰国家博物馆藏
— 格物致知 —
江西景德镇,享有“千年瓷都”“世界瓷都”之名,以“水土宜陶”而传天下。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兴于唐,称名于宋,繁荣于元,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民初,现当代重新发扬传统技艺,绵延千年的窑火不曾断衰,可谓中国乃至世界造物史上的壮举。
东晋,置新平镇,为建镇之始。
五代,瓷业开始兴盛,作为瓷都的地位由此奠定。
1004年,宋真宗时期,景德镇名称确立。
元代,对制瓷工艺做了重大改进,从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为制造大型陶瓷器物创造了条件。
明朝,郑和下西洋带动景德镇陶瓷经济的空前繁荣。
清朝,唐英督陶著书,对景德镇瓷业做了科学的总结和记载。
景德镇为江南山城,环境优美,水量丰沛。其地处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群峰环峙,山岭逶迤,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瓷土为最。
《景德镇陶歌》称:“武德年称假玉瓷,即今真玉未为奇。”史称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被认为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文章题目:
商贾千方集 陶烟五色长——景德镇御窑厂的前世今生
自由撰稿人 董雁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自由撰稿人 宋晓龙
清代仕女画中的瓷器图像拾英
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闻艺声
文人笔下的瓷都盛景
《中国收藏》副主编 赵玉国
青花瓷对世界瓷器的影响
中国拍卖协会编辑 郭俊红
景德镇陶歌
清代诗人 龚鉽
元代青花瓷器与元代戏曲
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研究员 周丽丽
(清) 青花三国故事图大盘
高5.6厘米 口径35厘米 足径20.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展示典藏 —
所谓“二萧”,一为萧俊贤,一为萧谦中。
二萧皆出自人杰地灵文风昌炙之地。萧俊贤为衡阳人,衡阳,石鼓书院所在。石鼓书院为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唐,泽被杏坛,影响甚巨。萧谦中为安徽怀宁人,怀宁古已有之,为戏曲之乡兼文化之乡。耳濡目染,二萧画中自带文气也有地域之功。
北京画院藏萧俊贤的《叠嶂回溪》,以及萧谦中作品《秋林读易》《湖山相思》《四山泼墨》等,丘壑营造奇伟,笔墨变化多端,颇得石涛与梅清的笔墨精髓。
文章题目:
满地烟云有二萧——萧俊贤、萧谦中略议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张涛
萧俊贤 叠嶂回溪 纸本墨笔
纵129厘米 横65厘米 1925年
北京画院藏
编辑:张楠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作者:北京画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