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都没有任何的异议。“清明”一词,最早出现于金人张著的跋文,在他的跋文中提到了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从此《清明上河图》的名称才定下来。
但是1981年的一名教师孔宪易先生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这八条理由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太可能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并未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这是值得怀疑的。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云:“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见该书‘中秋’条)。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口暑饮子’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土坟后面向城市一段。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因为,上坟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今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倒符合实际些。
这些理由,似乎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是笔者还是从画面中仔细去寻找了这些细节,想看看是否如此。
首先关于第一条,驮着木炭的驴子。我找了一下原画,发现,其实很难说清楚驴子驮着的就是木炭。一是木炭很轻,每只驴子应该不可能就驮着两袋木炭,二是木炭本身易碎,篓子容易洒落,不可能用篓子装着。
第二条中的农作物茄子和赤身儿童,图中并没有出现。倒是笔者看到在画面右端,农田中的作物,有几块田地颜色稍深,应该是秧苗,这应该是符合清明左右育苗的事实。
至于第三条说画面出现了拿扇者,根据新近的研究,宋人本来就有拿扇出来游逛的习惯,不过扇子的功能却不是消暑,而是叫“便面”,俗称“挡脸”。这种扇子的是用来表示礼貌的。比如在画里,大街上,两个原本认识的人碰见了,一个打招呼,另一个人懒得理他,这种时候,就用扇子遮住面孔,表示“我很忙”。宋代画家李公麟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流放,李公麟怕受到牵连,见到苏东坡的家人就是用扇子挡着。
第四条说图中出现了草帽和斗笠,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种下雨用草帽和斗笠挡一挡在合适不过了。
第五条,关于“新酒”一说,一般“新”是相对“旧”来说的,未必就一定指中秋以后的新酒吧。
第六条,既然“暑”字看不清就算了。
第七条,桥上卖的是西瓜吗?怎么看都像是卖猪肉的。
第八条,既然作者也是猜测的就自然而然不需要解释了吧。
所以,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不是清明节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不知道为何这种说法居然也流行起来了。所以,真假与否,还是自己看图来证实吧。
另附铁证《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就是清明节:
在画面左中段部分,有一座楼正在卖清明节上坟的用品,纸花、香烛等。这个不可能拿到秋天卖,生意还这么好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