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中华千秋颂】文化放大镜之:汉字之美(上)


前段时间的“文化放大镜”,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中华千秋颂壁画上的不同图纹介绍以及帽饰背后的文化含义(点击这里,回顾千秋大“帽”险火纹动物纹饰云纹图纹精彩内容),今天我们将继续拿起“文化放大镜”,带大家一同领略壁画中那些细节末梢的精妙之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 Morgan)曾在其作品《古代社会》中写到:“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毫无疑问,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不过有没有人好奇过: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汉字究竟一共有多少个呢?可惜的是,这个答案恐怕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小知识

向上滑动阅览

1、我国文字从古代的象形文字发展到今天的汉字,中间是经过多次变化和改革的;但是历代的改革几乎都是兼收并蓄的,以致使汉字越积越多。当前我国文字之多是非常惊人的,比较常用的《新华字典》就有10000多个汉字;1990年出版的《辞海》有14872个汉字;1716年编撰的《康熙字典》有47035个汉字;郭沫若生前曾根据日本朋友的估计,我国大约有60000多个汉字;

2、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有87019个汉字(其中重复字320个);近来,根据北京国安资讯设备公司汉字库公布,共收入有出处的汉字91251个。其中一级适用汉字21303个,包括国家标准提出的汉字、我国古今近1200个姓氏6699个汉字和当前乡村一级的地名专用字;二级适用汉字36581个,包括古今权威字典中音、义具全的汉字和十三经、二十四史等的古籍用字;三级备用汉字33367个,包括罕用字、异形字、音义未详字等。尚不包括杂书野史和各地地方志、名人笔记等自造汉字;还有正、草、隶、篆不同写法的异体字、同义字等。单据《说文解字》中就有别体字147个;

3、有人估计实际汉字约在10万个以上;也有人估计在120000个以上;我国究竟有多少汉字至今尚没有定论。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是当今仅有的且仍在通行使用的古老文字。据资料记载,早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汉字就以合体字形体被创造出来且初具规模;到了殷商周时期,汉字演变成了甲骨文形体,被广泛使用在当时的各种文物上;后来到了唐宋元明清,更出现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形体。


所以说汉字,是中华历史文明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明,它既一脉相承,又百花齐放地记录着我国在世界文明之林的光辉历程。





中华千秋颂“文化放大镜”

汉字之美(上)


文字,向来是人们日常用于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载体和记录方式。如果在中华千秋颂上仔细观看,便能发现原来上面隐藏着汉字诞生的溯源“答案”。


关键词:皇帝(轩辕氏),汉字的起源



皇帝(轩辕氏):发明了弓箭、船只、马车、陶器、丝绸及文字。


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不仅仅是杰出的部落领袖,他还是一位全能“发明家”,在我国众多文明文化的领域中,他都是“实践第一人”,比如田亩制、历数、音乐等等。今天,我们用放大镜来追溯汉字起源的其中一种说法——“仓颉造字”。


关键词:河图、洛书,汉字的神秘



河图、洛书:洛阳一带关于我国文字出现的最早记载。相传上古时,上天为了表达对伏羲氏的信赖,连降瑞祥,在黄河河床上出现了一匹龙马,背负图纹。伏羲根据此画成了八卦,仓颉又根据此和八卦创造了文字。传说皇帝东巡至洛水,一只神龟浮出洛河水面,背负一图文献给皇帝,两者一出自黄河,一出自洛水,故后人称为“河图洛书”。


黄帝在位时期,仓颉正是当时造字的左史官。他们通过观察大自然客观事物存在的形态和特点来进行分类别异,再加以搜集、整理后,创造了原始象形文字,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造字圣人”。在黄帝的带领下,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领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当之无愧,皇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在后来,象形文字演变发展成了甲骨文,其字形看起来和象形文字非常接近。人们常用石器在动物骨甲上进行雕刻和记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把甲骨文进行了抽象和美学上的处理,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甲骨文字。




神祗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商代武王时期刻在牛骨上的卜辞。


在这块神祗甲骨文上,记录了商王武丁祭祀和乘车狩猎等内容,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一篇文辞。


小知识

在商朝的传统习俗里,上自王公下至庶民,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人们都会用龟甲和牛骨来进行占卜。占卜时,会用燃炽的木枝来烧炙甲骨的反面,这时因其厚薄不匀,就会出现“卜”字形的裂纹(这些裂纹也是他们判断吉凶的“卜兆”)。在占卜后,人们会将所问之事刻在甲骨之上,这就是“卜辞”。也因如此,这些甲骨文物及上面的文字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研究商代历史事件的原始资料和证据。


关键词:利簋,西周金文



利簋:1976年出土于山西临潼县,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西周最早的青铜重器。其底部四行32字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史实,为武王伐纣年代的断定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中华千秋颂的壁画上,我们仔细放大后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利簋上的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yí)



这铭文也是利簋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地方。虽然文字精简,却完整地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其铭文字体是西周鼎盛使用的“金文”,由于常常刻铸在青铜器上,人们又把其称作“钟鼎文”。后来,人们把金文演变成了青铜器上的装饰,在文字线条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曲线,以此达到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视觉效果。


中华秋千颂的“放大镜”读到这里时,我们已不难发现,原来汉字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化,其本身的形体及变化就是一种历史文化。在下期“文化放大镜”系列之汉字之美里,我们会为大家介绍西周后期,汉字是如何演变成离开了图画为主的原形形体,还有方块字的诞生与其它多种变化……想要探究更多,记得锁定我们的推送;当然,你也可以亲自前往中华世纪坛,“抢先一步”解密出壁画之上的汉字之美哦!


中华千秋颂

《中华千秋颂》环形彩色浮雕壁画周长117米,高5米,采用了国内十五种天然彩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担任总设计。整幅壁画设计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主线,围绕"先秦的理性精神”“汉唐的包容气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气节”“近现代百年历史"为主题。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化经典贯穿下来一气呵成,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从悠悠的远古一直到我们亲历的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道路和绵绵不断的灿烂文化。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撰稿:瓦莱丽

校对:小清、丝雨




作者:中华世纪坛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