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展览“笔•墨”正在火热展出中,复星艺术中心特别推出科普系列——“中国书画笔墨课堂”。笔墨是中国画,尤其是文士绘画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内在精神结构的经典表达形式之一。此次书画笔墨课堂旨在让观众能够在观展之余,系统深入地了解笔墨的演进过程,体会文人画传统,感受古人意气妙旨。本次课堂将分为六个章节,通过引入潘公凯的作品,继续讲述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他的笔墨探索转型之路。
01
《月初堕》/潘公凯/2005
《月初堕》(2005)
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图片版权:潘公凯
中国画笔墨结构的演进历史,就是绘画创作的重心由客体化的精神表达向主体化的精神表达转移的过程,又始终并未完全脱离物象与物境,仍在似与不似的范围之内,避免走极端。这是中国绘画传统最基本的特征。
我以“格调”作为近代中国画的品鉴价值中心,并且从中国画价值结构历史演进的 宏观角度,提出将“神韵”、“意境”、“格调”三个范畴确定为中国画价值中心转移的三大阶段。“格调”这个范畴涉及的是通过中国画的形式语言来表现作者的人 格、气质与情感。笔墨独立的价值,不在一味的形式主义,而在于如何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渗透或投射到笔墨的形式语言当中去。笔墨的修养有功力,人格才能有呈现,因此也就成了对中国画传统、对笔墨技法相对较高的本体论要求。
—— 潘公凯
02
《野塘清趣图》/潘公凯/2017
《野塘清趣图》(2017)
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图片版权:潘公凯
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是内在传统精神的现代转型。
—— 潘公凯
03
《残荷如石图》/潘公凯/2016
《残荷如石图》(2016)
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图片版权:潘公凯
我一直以为既要了解西方,对西方的语言和艺术传统有深入的感悟,同时又要有拉开距离的“自觉”。譬如我自己的画很容易往西方抽象画的方向走,但是我强忍住不走。为什么?因为我的画如果不往西方抽象方向去,得到的实际上比失去的要更多,也更根本。
—— 潘公凯
04
潘公凯系列作品
《新放》/2007
《敦厚》/2006
《无涯》/2000
以上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以上图片版权:潘公凯
我的学画经历和我的同代人一样,都学过西画,想要完全排除西画的影响,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这个现实并不能决定了我们只能主张去画“不中不西”的画。
—— 潘公凯
05
《今宵明月》/潘公凯/2016
《今宵明月》(2016)
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图片版权:潘公凯
中国画在今天的生存和发展,从宏观上来讲是中国画的传统图式和表述方式如何在现代社会里转型为与现代审美和现代精神活动相协调的新的语言形式。具体到绘画实践上,我的办法是一小块、一小块地去做:尽可能地守护和保留中国画的笔墨,同时又要使这个笔墨传统合乎当前变化了的绘画观赏功能。原先中国画的观赏功能主要是把玩,所以笔墨都很小,小笔小墨。现在中国画的观赏功能主要是在现代的大型公共空间里展示,所以要用大笔大墨。我的主张是要发挥笔墨的优势,又不 能因此而使中国绘画局限在案头把玩的状态。我要设法让笔墨适应我们今天的艺术观赏方式,可还是能跟笔墨原有的传统价值评价标准对接得上,这个传统价值评价标准就是“格调”。
—— 潘公凯
06
《雪融残荷》/潘公凯/2011
潘公凯的装置作品《雪融残荷》在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上赢得了众多称誉。《雪融残荷》是一件影像装置作品,由两部分构成:下半部分是潘公凯的一幅墨荷的喷绘,上半部分是潘公凯的论文《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英文版的投影。上半部分的文字像雪一样融化,落入下面的墨荷之中。这里的实与虚、显与隐、在场与缺席的关系,显得复杂而耐人寻味。
表面上看来,枯荷象征中国文化,雪花象征西方文化。雪融残荷的意象表明,中国文化的衰败,加速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如果进一步体会,就会发现表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其实是匆匆过客,落在枯荷上的雪花在短暂停留之后随即融化而消逝,而枯荷依然凌风傲雪,艰难挺立。最终被改变的不是枯荷而是雪花!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十分相似。历史上曾经有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但最终改变的都是入侵者。但是,潘公凯想表达的还不是东西方文化孰强孰弱的问题,而是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共存样态。西方文化尚动,中国文化主静,这是不少比较文化学者的共识。
《融》这件作品,最终是想表明这两种文化其实应该和谐共处,互鉴互补, 共生共荣。
—— 彭锋(北京大学教授,美学家)
《雪融残荷》影像装置作品(2011)
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图片版权:潘公凯
中国传统精神把人与自然的合一看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回归自然”就是回归自然而然的宇宙和谐。不论在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有机统一、综合平衡的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重新认 识。“回归自然”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与世界未来潮流的汇合点。正是在这个汇合点上,我相信未来中国绘画可以站稳脚根,走向世界。它的力量就在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作为内在意蕴,至于表现媒介和表现方法则是开放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 潘公凯
作者:复星艺术中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