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看!南京艺术学院新实验新造物:“机器梦”、“永恒轮回”、“千里时空”……

《洛神旖境》创作者:姚梅瑛

2021.5.20-2021.6.11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三楼
(本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来自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23位创作者通过:互动装置、数字影像、数字应用等不同媒介,探索永恒轮回”、“情绪疗愈站”、“自由边界”、“物欲狂欢”、“机器梦:园林漫游”、“洛神旖境”、“灵韵山水”、“千里时空”……

基于当今文化与科技背景下的社会景观,表现了对个体的重新认知,对社会问题的思辨,对现实与虚拟空间混合体验的探索


《将要来的是你吗?》创作者:王佳丰


有些作品提供了逻辑严谨的数字解决方案,有些立于未来的视角,或犀利、或幻想、或趣味地表达了对当下问题的探究与立场。创作者们将设计活动作为个人研究的方式与路径,作品创作过程与最终实现,展现了作者完整的思考能力和专业的审美素质。

下面是具体介绍










《永恒轮回》


作者:马鸣励

导师:童芳



自人类诞生之际,便为探索时间深层的本质而乐此不疲,“永恒轮回”时间概念为人们指出了思考时间的独特方向。数字作品《永恒轮回》深度剖析了相关哲学理论与科幻文学中基于“永恒轮回”的时间哲思,即“时间的每一瞬间都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作为一次次的瞬间不断交融重叠并循环涌现”。当观众触发任意选项,便进入相对应的矛盾轮回空间,畅游于众多隐喻性的符号之中。这将刺激观众以不同的视角思考时间与世界的内核,以开放性的思维和开阔的心态迎接生命中的各种挑战。




《情绪疗愈站》


作者:吴辰轩

导师:童芳


当下社交焦虑开始出现常态,我们该如何面对焦虑?如何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基于心理治疗中“SUDS社交焦虑量表”代表不同等级的焦虑状态,作品以“参与聚会,购物交涉,职场面试,公开演讲”四个场景,分别指征引发不同等级焦虑的环境,三个角色的不同色彩与褶皱意味着焦虑程度。用户在四个场景中逐步完成指定任务,角色的外表趋向平和自信,意味着成功克服焦虑心态。希望作品可以使社会大众多多关注心理健康等问题。



 

《自由边界》


作者:徐荣华
导师:童芳


基于不同性别的外貌偏见、职场偏见、角色偏见和公众认知偏见,我们如何破解?

交互数字作品《自由边界》,从微博热点数据入手,寻找摆脱常规性别偏见的可能。当观众“打破职业偏见”、“打破家庭角色偏见”等选项,会发现女性可以从事程序开发、拳击运动等工作,男性也能承担护理、育儿等职责。作品倡导个性自我与理想追求,呼吁构建未来和谐社会。



《染料程序》


作者:于西
指导老师:童芳

程序以循环式语句的基本方式理解代码,解读信息,建立通信。这似乎与染料在液体中扩散的不可逆过程相对立。但是否有一种以数码解读物理现象的方式?计算机流体模拟,水质的信号传感,或是介入人的交互环境搭建等等,我们已经拥有许多数字化手段,来构建一个模拟化、虚拟化的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我们能放大那些人眼或耳朵所无法精确感知的信息,当我们更加关注于这些微小的脉冲信号时,是否能以一种新的感知方式去体验世界?作品以音画交互的装置形式,试图使体验者在流体互动的过程中收获趣味的同时,切身感受到纺织染料的溶解性对于水体破坏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引发思考。




《反·食托邦》


作者:闫海潮
导师:童芳


你是否意识到你被食欲操控?肉类,冰淇凌,抑或巧克力.....对特定食物的渴望是一种信号,表明我们正在被某种情绪困扰。交互作品《反·食托邦》通过分析人的口腹欲望与身体需求,设计了4种性格的样本人物,他们具有不同的饮食性格,各有其背后的家庭、社会及媒体成因。观众站在不同性格人物的视角选择,通过幽默的动画直观展示了进食与否对他们产生的生理影响。作品拟采用心理治疗的“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 ,引导观众用不同的视角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偏差饮食行为,倡导更多人关注饮食行为背后的精神需求及社会问题。




《物欲狂欢》


作者:林凤萍

导师:童芳



当今是一个消费至上的时代,商品的符号消费发展成一种潮流,人们以符号构建消费认同和个人身份,盲目追求和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交互作品《物欲狂欢》以设计来探索符号消费概念,作品从消费文化三方面展开批判性的研究:消费狂欢、消费假象与消费欲望。作品以“理想的物欲狂欢”来批判消费陷阱带来的影响,使观众反思物质欲望的强大和不可控性,理性质疑自己的消费行为,探索未来消费文化的理性出口。




《co-heal》


作者:秦臻
指导老师:童芳

数字技术上的突破使智慧医疗飞速发展,但仅仅关注技术革新并不能为患者提供完整优质的医疗服务。随着社会形态转变,体验验经济到来,原本单一的医疗服务体验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大量的服务商开始纷纷提供数字医疗服务,成为医疗系统中的一部分,这种线上线下的结合促使服务模式发生了转变。面对这种转变,作者以慢病健康为例,从服务设计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医疗服务,基于共创的理论以不同的形式组织起来,通过数字产品构建全方位、多元化服务生态系统。



《卉意》


作者:徐珺
导师:童芳


大自然的变化催生了诗人的诗情,诗人们在作品中描写什么,用诗文来探讨什么,是我们在诗词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交互数字作品《卉意》,以《唐诗三百首》为研究对象,依托自然时序和共现词频网络,同时采取线性分析和网络分析两种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作品呈现了唐诗植物意象的探究人文研究成果,构筑起诗人,自然与社会背景之间的桥梁。




《自我保护机制》


作者:林恩茹

导师:童芳



近年来,人们情绪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人的主观精神世界逐渐崩塌。基于越来越多的人有日益严重的心理疾病,一些看似消极的一些状态其实对人类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消极并不完全是负面的。作品从内在心理的角度出发,关注心理环境因外界环境而形成的不同变化,探寻消极对人的保护作用。作品将自我保护机制分为 “暴食、抗拒、自毁”三种热机制、“懒惰、逃避、梦境”等六种冷机制。希望打破观众对消极的常规看法,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发现人在陷入矛盾冲突中的“平衡”力量。




《我正在注视着你》


作者:沈蜜

导师:童芳



随着大数据、多媒体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由大量技术和资本裹挟的数据狂欢中,基于这种社会现状,监视现象似乎也变得司空见惯。作品从生活、情绪、文化、思想四个方面切入思考,用类比法构建出四个数字虚拟世界,探究监视对人与社会产生的影响。作品中“监视饕餮”的形象意指监视系统因吞噬人的行为数据而日渐强大。屏幕、机器人、大脑等视觉符号帮助观众认识到监视社会的利弊,重视公共信息的透明和自我隐私的保护。


 


《拟像》


作者:余雪纯
指导老师:童芳


流动的色彩、舞动的首饰,基于对材料和动力学的探索,创作者着迷于数字虚拟创作的实验性与不确定性,数字首饰的三维形态与真实空间的结合,能够产生模拟真实,超越真实的虚拟视觉影像。流动的水彩贴附于材质上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形成视觉幻象与感官美学,从而创造出具有实验性的沉浸式体验。以此来探索超现实美学,希望为观者带来惊喜与愉悦的视觉感受。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之下,创作者基于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思考增强现实介入当代首饰设计的概念。首饰设计是跟身体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种创作,以数字虚拟的方式突破传统首饰的实体存在与佩戴方式。当以数字方式展示的首饰佩戴于真实的身体,即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构成“拟像”的仿真。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首饰创作,营造一种具有特殊真实感的数字时尚,激发数字艺术与当代首饰艺术间的跨学科实践。




 《认识你自己》


作者:胡钰华
导师:卢毅

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人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否不久的将来会进化成超越人类自身的存在?当机器拥有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意识后,其眼中的人类世界万物会是何种景象?不论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或者持有其他的观点,人类都应该对这一具有高级运算能力的新物种持有积极和探求的兴趣。从了解机器如何看世界为出发点,运用数字媒体语言模拟不同传感器下的缤纷图像,呈现机器眼中的人类文明,排除人类的主观视角,透过客观的机器之眼观察人类活动,从而使人类正视自己,看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将要来的是你吗?》


作者:王佳丰
导师:卢毅

装置作品主要分为电视机和磁铁两大部分。白南准的《磁铁电视》作为干扰性设计的先驱提供了许多灵感。


当代信息传播主流方式是媒体传播,信息绚丽多变,难辨真假。作品主要想表现关于信息失真另一种视觉设计创作。信息本身和失真后的碰撞与交融,对不完美、变化的事物的审美和再创造。


人们在生活中接受庞大、复杂、不可控的信息,会因信息失真而产生疑虑,却也会迸发出怪诞的想法,对于信息失真抱着未知奇妙的心态去探索。




《绛尘》


作者:王芃芃
导师:卢毅

人类降生在地球伊始便有了欲望,他们疯狂掠夺自然资源,享受着烟囱、柴油车和发动机产生的财富。直到天空被烟雾遮盖蔚蓝本色时,才惊觉早已所处空气污染的困境。人类开始不愿做鹌鹑,寻找新的方式挽救处在危险边缘的地球和看似来似乎一片暗淡的人类未来。


作品通过多屏幕呈现影像,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玻璃花瓶作为载体,拟化不同空气环境下的污染物状态。将这些无法被肉眼所见的空气污染物转化为真实可见的影像,将艺术之美与悲破的现实甚至是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看不见的并不代表无时无刻不再发生,这些被污染、蒙尘,甚至逐渐垮塌的玻璃花瓶,就是当下人类共享的天空。




《传粉》


作者:何春静
导师:卢毅

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是开花植物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过程,来自日本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肥皂泡可以通过将花粉粒送到目标花朵上,从而帮助结实作物授粉,化学功能化的肥皂泡具有粘性、柔软性和高弹性,能够避免破坏花朵。通过将这一科学实验成果可视化,展现从制备机械稳定的肥皂泡到帮助花朵授粉的过程,以花为主要元素,飞散的粉粒,随风而动的泡泡,探索微观与宏观之间、自然与科技之间更多的可能性。



 

《聚合与相斥》


作者:徐婉茹
导师:卢毅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井底之蛙”现象,作品《聚合与相斥》以图形化的数字语言展示了信息团在5种传播模式中的反应,旨在探究后真时代下,人与信息的关系,尝试直观地揭示信息在人群反应中的群体极化演变现象。


作品中以大量的高饱和色彩来表现无形的信息,模拟了同质化的信息不断重复而强化某种片面甚至极端观点时的情形。这种局面往往让群体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陷入“互联网的循环怪圈”。正是因为媒体传播的迅速以及人自身的复杂性,所以在当下甚至未来,希望人们能保持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机器梦:园林漫游》


作者:项书航

导师:卢毅


机器会做梦吗?熟悉科幻作品的人不会陌生机器做梦的场景,作者们通常以赋予笔下机器人做梦的能力作为人造物意识觉醒的一大标志。梦境产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素材建立在记忆中,机器的存储数据库即是物理形式的记忆海,而数据的创造者是人类集体,机器梦境可以理解为一个庞大整体性的人类记忆、意识再现。


《机器梦:园林漫游》描绘机器视觉下的古典园林,使未来幻想与传统艺术交汇,古时建筑意蕴与后现代主义思维将碰撞出新的火花。漫游的视觉体验由点线向平面到三维延展,机器脑中是集结的闪烁的人类集体记忆,这是对机器梦境生成的艺术化解释。前期出现的园林照片都是基于processing的再处理,用这种生成图像艺术表达区别于人类的机器视觉。然后进行到三维的深层梦境,分形几何打造的模拟空间里上演建筑的无尽迭代演变。我们可以看到雕花窗格、木格栏杆等园林建筑元素如生命般进行重构与生长。后现代科技环境中对古典建筑的诠释超越了感知传统的边界,记忆、文化与自然以跨时空维度的新方式演绎。



 


《洛神旖境》


作者:姚梅瑛

导师:江泓


装置以《洛神赋》中的洛神形象为原型,主体设定的灵感来源于科幻题材电影小说中的“人形终端”。在创作时,对其做了“去性别化”处理。自古以来,美好都是适用于两性的,创作的中心放在了对洛神形象元素的提取,以神话传说来探究人类思维处理加工方式。这个人形终端在另一个与晋朝空间由于某种时空交错产生了连接的维度空间内。“洛神”,既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明,又是整个空间的创造者,主画面显示透视的机械骨骼脉冲在无干扰状态下,显示桃花生长的影像,以传达机械与生命体的共存关系,当观众靠近,通过红外感应与摄像头捕捉,画面内容将转化为无规律的粒子,随观众的动作变化,促成观众与其的“对话”。




《墨方》


作者:朱青青
导师:江泓

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线条是流动的,不是固定的,它不仅具有空间性,而且具有时间性,书法是具有运动感的艺术美,当我们看到这些线时,自然会产生一种运动感。作品以沉浸式镜面空间的方式进行展示,沉浸式的镜面空间将观众置身于书法空间之中,将细小的笔触变化更加明显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书法与新媒体艺术结合的魅力。空间内放置了互动装置,可以通过按压装置与作品进行互动,并切换不同的影像内容,仿佛移动到另一个空间。





《顿悟》


作者:廖小兰

导师:江泓


新媒体技术和插画艺术结合的表现形式,探索古人句中含义与现代数字化科技之间的联系,主题的是以桃花源记为背景。转眼间仿佛伫立在月球表面,湛蓝色的地球已在远方。晃动鸟笼,一举惊飞视频中的鸟儿,犹如一举道破虚幻中的美好幻境,起到一种顿然醒悟的感受。作品的灵感来自谢灵运的《辨宗论》,他是“顿悟派”的坚强支持者,“顿悟”代指所谓的桃花源可能只是建立在月球的博物馆,是飘渺的虚幻世界,或许回归现实才是最好的归宿。




《灵韵山水》


作者:陆杨添

导师:江泓



以山水诗文化为主题,利用山石元素做为支撑和装饰,将裸眼3D显示屏与之结合,通过屏幕构建的虚拟空间,分别以粒子线条对山之形进行描绘,如同作山水画时笔尖的勾勒;用流体粒子来模拟出水之灵空间效果,呈现一种充满数字科技感的碰撞交融;用粒子生长动画来体现苍翠树木的活力;以“虚无的人形”带动粒子的发散,展现虚实的交汇,最终通过探寻生命的本质,追寻自身的灵魂。人是万物之灵,是我们的想象力创造了无数幻想的世界。





《四时咸语》


作者:徐姝睿

导师:江泓


互动媒体装置阮咸,竹林七贤之一,同时也是历史上唯一用人名命名的乐器。阮咸(乐器)使用可视化的互动影像呈现,“阴”“阳”融合恰到好处。轻触五根激光束,可发出“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的声调。作品旨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表现形式,将阮咸之声进行可视化表达,将音律转化为视觉图形呈现在屏幕之上,以结合晋代音乐文化与现代文明为基础,探索数字时代的未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千里时空》


作者:原怡琳
导师:江泓

几何图形可以用来表达想象力,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以简洁的形式传递出丰富深刻的内涵。沉浸式体验又是一种时代的互联网基因产品,也是实现技术与人文科学完美结合的一种操作手段。在这种新奇的新媒体语境下且结合本次《桃源.幻境》新观念沉浸式艺术联展,来探究几何图形的表达形式。













展览地址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三楼


展览时间

2021.5.20-2021.6.11


费用

免费


展览预约方式

由于疫情防控

校外观众可通过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平安南艺”

点击菜单栏—扫码入校—预约入校


指导老师

童芳 卢毅 江泓


参展人员

马鸣励 徐荣华 林恩茹 闫海潮 林凤萍

吴辰轩 徐珺 沈蜜 于雪纯 于西

秦臻 王芃芃 何春静 胡钰华 王佳丰

徐婉茹 项书航 陆杨添 廖小兰

朱青青 徐姝睿 姚梅瑛 原怡琳



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频道

更多作品信息



近期文章推荐

广州美术学院师生打造赛博朋克新媒体服装大秀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作者:新媒体艺术站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