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逛博物馆往往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繁多的展品,丰富的知识,脑力与体力的双重锻炼,使人在获得愉悦感的同时难免感到疲惫。
对于三星堆博物馆而言,如何将陈列内容与展线节奏动静结合,将展品的知识性、故事性、观赏性、趣味性融于一炉;如何有力揭示出三星堆文物的深刻内涵,集中反映出三星堆文明的辉煌灿烂,清晰勾勒出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故国神游之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中一条神秘“中轴线”通过分别放置在中心玻璃展柜中的四件珍贵核心文物——“陶人像”、“祭山图玉边璋”、“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打造,贯穿“雄踞西南”、“以玉通神”、“烈火熔金”、“通天神树”四个分展厅,集中表现了三星堆文化人与神的主题,凸显青铜铸就的“神性”光辉,也成为这段古蜀历史独一无二的缩影。
走进这条国宝“中轴线”,观众们首先见到的便是一件陶制人像。
说到三星堆陶器,堆粉们可能并不陌生了,甚至可以轻松罗列出“陶三足炊器”、“高柄豆”、“陶盉”“鸟头勺把”等出场率比较高的陶器。“三星堆挖出来的陶猪”也曾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
那么,这件位于这条“镇馆之线”上,看似“平平无奇”的“陶人像”,又有什么来头呢?
这件1999年在月亮湾遗址出土的“陶人像”是首次在观众面前突出亮相的珍贵文物。从陶人像的立姿、眼神、冠戴、手势、长衣束带、腰间佩物等情况看,都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以及金沙遗址出土的铜人像有相似之处,有学者推测它可能也是一尊早期的或简化的巫师与神像。由于尚未有正式发表的文章对其进行过研究和介绍,所以值得观众们仔细观察探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哦~
位于玉器厅中心的一件斜平口的玉璋,便是“中轴线”上的第二件国宝“祭山图玉边璋”。三星堆出土了较多的边璋,这一件却能与青铜神树一起,被列入了国家首批禁止出境展出的64件珍贵文物名单。
它通长54.5厘米,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满身的图案,图案分为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采用阴线浅刻的技法记录了一场隆重的祭祀场景。
在云雾缭绕的山上,太阳冉冉升起,山的最外两侧,各有一枚牙璋,山的上面用双线隔开,刻有戴帽及耳环的立人,双拳相抱,作特殊的祭祀姿态。再往上,刻有勾云几何形纹饰一组,最上面的图案则又是山与立人图案略有小变化的重复。从图像中主要符号运用,如神山、玉牙璋、作祭拜状的人或巫师来看,大体上可以推测这些图像应该是隆重的祭祀场景的真实写照,即所谓的“山陵之祭”。
《周礼》中记载“璋,以祀山川。”璋可作为古代祭天的礼器。在古代,人们认为山是地面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祭山的目的便是为了通天。
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里,人神交往这一主题,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祭祀活动便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因而负责主持祭祀的巫师也就具有极高的身份与地位,往往被尊为人间之神。
放置于这条中轴线核心地位的青铜立人像,便是已基本被大众公认的主持三星堆古国大型祭祀的“群巫之长”和“君王领袖”。
而青铜神树则可能是置于祭祀活动中心地位的主要通天之物,即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藉此降世,巫师藉此登天。树间一条造型怪异的龙,或许还是巫师的驾乘。
沿着这条国宝“中轴线”参观完整个展览,我们仿佛经历一场时空跨越,回到生产力低下的上古时代,那时人们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生活的一切皆来源于大自然的恩赐。
在思维观念还处于原始落后状态的古代先民心中,对于如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以及生老病死等不可预知的未来都有着一种畏惧与崇拜,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相较之下人类的力量甚至更渺小,因此他们渴望通过某种方式达到与天地的沟通,与万物交接,与神灵感应。
而当时的政治统治集团,即那些领袖兼巫师的人士,还将“神”作为一种统治手段与力量,借神灵之手,统驭天下万民。于是,古代祭祀中,人们通过巫师作为中介,借祭祀礼器实现人神互通,并祈求神灵保佑。
那样虔诚壮观的祭祀场景我们已无法亲眼所见,但三星堆博物馆中的件件文物从诞生、使用、流传、湮没,直至重新为人发现、修复、所识、最终陈列在博物馆里,其实都在为我们讲述着那个远古的时代。
我们来到博物馆一点点了解它们,便是站在相交的节点,探寻被埋藏的秘密;这是一场古今对话,我们注视着遗留的痕迹,慢慢走近一个人与神的世界。
参考文献:
赵殿增《三星堆“古城古国古文化”新展》
《解说三星堆》
《三星堆 | 古蜀王国的神秘面具》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三星堆博物馆信息
图片:张艳、秦磊
编辑:阿馨
校审:鸿骞
作者:三星堆博物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