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在海边修了一座艺术馆。
艺术馆最早想取名“岩·艺术馆”,因为这是一座隐藏在海边公园里的覆土式建筑,白色的建筑像是露在泥土之外的白色岩石。
后来,随着建筑、景观、艺术品……陆续呈现,置身其中,我们对于空间、时间、情绪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希望来到这里的人们,能在这里和空间有一场对话,一场关于时间艺术的对话。
最终,我们给艺术馆取名“言·艺术馆”。
艺术馆的建筑设计方是“肆零建筑”。在概念创意中,知名画家何多苓先生也给到了很多艺术空间的建议。
对于设计方案我们提出的设计要求是:一个“看不见”的建筑,一个潜伏在公园之中,隐藏在草坪、树木之下的建筑。
而在仔细研究了所在地的环境、景观和规划后,设计方定下了整个建筑的基调:低调的覆土建筑,建筑将有最大的绿化面朝向水面和公园,能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共生;建筑的流线可以是简单的,但空间体验绝不是简陋的,它应该是丰富的、惊喜的,让参观者可以沉浸,可以思考,可以和建筑对话。
言·时间是一条线
/ space
建筑师对空间序列的构想类似于一部电影,在动线上有起承转合,有高潮也有平铺直叙,让参观者能和空间本身有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
参观者从公园走向艺术馆是一个有趣的过程。首先它是沉入“海”底的,步道的地面是低于水面的,参观者仿佛在水中行进,氤氲的水汽是热带海南自带的滤镜,如镜面般的水、升腾着的水雾,让参观者放慢脚步。
逐渐接近艺术馆的主入口,这也是建筑中最高的部分。
艺术馆的建筑平面是圆环形。外侧的大圆覆土,内侧的小圆则为全玻璃立面,一面厚重一面轻薄,朝外封闭对内开敞。
进到建筑内部,建筑师将整个看似简单的环状空间用流线剖开来,用一道弧形隔墙将主要室内空间分成了两边,两条独立的交通流线在墙的两侧穿插蜿蜒,时而平行时而交叉,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
隔墙是两条流线空间的建筑界面,内侧朝向中庭的是“明”空间,外侧靠近外墙的是“暗”空间;“明”空间的采光来自于玻璃幕墙,“暗”空间的光线则是来自于屋顶的天窗,这样就有一个明暗的对比。
而两条流线的起点和尽头则是两个漂亮的玻璃盒子,都向湖面打开,最大限度的引入外部风光的同时,也暗示着建筑的开端和结束。
“暗”空间是艺术馆的展览空间。“明”空间是游览空间,他的一侧是圆环内侧的小圆,全玻璃幕墙向中庭的热带雨林秘境打开。时光与自然的绿植在此交错,让人误入奇妙秘境。
在一个空间,经历不同的时间线,不同风景,建筑灵动的空间、自然景观的艺术和丰富有趣的室内空间在这里合二为一。
言·时间是一块面
/ light & shade
海南岛纬度低,夏季的阳光会从北面投射过来,与冬季的光线完全不同,这让一个覆土建筑,有机会依靠自然光成为一个通透的建筑。而建筑师通过控制光线进入的数量、位置和形式,为艺术馆带来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体验效果。
朝向中庭的内侧空间是一个光影的容器,一边是通透的白玻,一边是纯净的白墙,白玻外是茂密的中庭。
海南的光能量很足,当光的强度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它留下的影子也随着时间的雕刻留下不同时刻的画面,如果说这些白墙和灰地是时间的幕布,光线则是艺术馆树影的放映员,他通过空间表现了时间,时间的点与线在艺术馆交织成了面,又重新塑造着空间。
在“暗”空间里,不同的展厅设计了不同的天光效果,让光线从屋面进入建筑,投射或反射到室内的不同部位,形成了不同的光斑和漫反射,有震撼的,有柔美的,也有充满趣味的。
极简,却是丰盈。
生机盎然的雨林和明媚纯净的天空,随着时间,在艺术馆干净的墙体上投下富于变化,充满艺术气息的光影,让自然生态用艺术的方式就这样融入我们的生活。
在言·艺术馆,人和自然皆相融于时空。这也是言·艺术馆意欲表达的时间艺术,让人和自然在时空的变幻中艺术地栖居。
我们在海边修了这样一座艺术馆,诚邀你参与这场与时间艺术的对话。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