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 路易丝·布尔乔亚:超越艺术史的艺术家


路易丝·布尔乔亚
——超越艺术史的艺术家
文/丁博
受访/ 菲利普·拉瑞特- 史密斯(Philip Larratt-Smith)

财富堂(FA):为了给读者一些背景信息,可以先跟我们讲讲你与路易丝·布尔乔亚之间的故事吗?你们是如何相识的,你又是怎么开始从事与她相关的工作的?

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PLS):我最早是在2001年通过路易丝的长期助手杰瑞·高罗威认识了路易丝。当时,我已经在哈佛学习了拉丁文与希腊文学,正在纽约探望一位朋友,并计划继续前往柏林去当一名作家。我的朋友把我介绍给了高罗威,而他当时恰巧正在思考要如何处理路易丝所撰写的大量文本。所以我就开始兼职帮忙,并以为这只是一个临时的项目。但最后,我留在了纽约,并成为了路易丝的文学档案管理员。

路易丝的精神分析写作先后于2004 年与2010 年被发现,而后我也开始专注于处理这一部分的文本。这些文本写作于路易丝接受精神分析的1950 与1960 年代,而其中大部分此前从未被发表过。

与此同时,通过接触路易丝及其作品,我也开始形成自己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并开始尝试艺术写作与展览策划。我策划的第一场展览就是2005 年在古巴哈瓦那举办的一场路易丝的展览。后来,我又在苏格兰以及南美一些国家策划了展览。我在2018-2019 年在上海与北京策划了路易丝的展览「永恒的丝线」。最近,我策划了目前正在纽约犹太人博物馆展出的展览「弗洛伊德的女儿」,而这个展览正是基于路易丝的精神分析写作而展开的。所以,我们之间是一种长期的合作。

2019 年,高罗威邀请我加入了管理路易丝遗产的伊斯顿基金会担任策展人。也就是说,现在我会参与路易丝所有的展览,其中我除了自己策划的展览,也会帮助其他策展人和机构实现他们对路易丝作品的想法。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exhibition “Louise Bourgeois: The Eternal Thread” at Long Museum, Shanghai, China (11/2/18-2/24/19).Photo: JJYPHOTO,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FA:那么路易丝的作品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PLS:路易丝的心理状态非常独特。当你看着她的作品时,你能感觉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世界观。而在弗朗西斯·培根、文森特·梵高、爱德华·蒙克、甚至是安迪·沃霍尔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中,心理的维度也是非常明显且关键的。同时,路易丝也极善形式创新,并有能力将自己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转译为某种让我们可以理解的形式。我认为路易丝作品中的这种组合是非常特别的。路易丝作品中的粗粝与强烈非常吸引我。有人曾评论说,她的写作中没有水分,而我认为她的作品也是一样。

FA:作为一名策展人,你策划路易丝展览的方法和理念是什么?

PLS:路易丝的作品非常丰富,也包含许多不同的元素。我现在就能想到10 个可能的展览方向,比如聚焦于她早年的雕塑作品,或者是她与其他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我曾经想把她和迈克·凯利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因为我觉得他们之间存在某种有趣且意外的联系。或者把路易丝·布尔乔亚和菲利普·加斯顿放在一起展览也一定非常有趣。我认为这就说明了路易丝作品的丰富性:无论我看过多少次,其中总有更多的东西可供发现。当我刚认识路易丝的时候,我的背景是文学,所以我其实并不知道她到底是谁,对当代艺术也没有特别感兴趣。但我发现路易丝是一位了不起的讲故事的人。她讲述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让这些故事几乎带上了某种神话的色彩:她的童年、婚姻、在纽约的家庭。没有人能像她那样写作。我也认为她确实算得上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兼作家。

你能感觉到她是一个会不断检视自己、重新思考问题、分析自己的情感并将其挑明的人。这也是一种无休无止、无穷无尽地对她自己及其作品进行探究的过程。

而我的策展理念就是,我认为展览需要带有鲜明的观点,同时也应该提供一种视觉体验。展览的建筑环境非常重要,同时它也应该对展览的核心理念起到加强的作用。例如,我在中国策划的展览更带有对路易丝的作品进行引介的性质。上海龙美术馆不同寻常的展厅尺度也让我们有机会展出路易丝最大的一些作品,而这也成为了那场展览的一个关键的特色,那种原始的建筑也凸显出了路易丝作品中更具戏剧性的一面。而在北京的展览则显得更加地经典与女性化——松美术馆质朴的展厅中带有一种安静的气质。而我很喜欢这一点,因为不同的场地与建筑可以让同一组作品看上去像是两个不同的展览。

FA:你刚刚提到了在中国举办的展览是在向中国观众介绍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作品。那么,面对路易丝丰富的创作与可能性,你是如何为不太了解她的观众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的呢?

PLS:我忘了说,我也曾在2012 年在多哈策划过路易丝的展览。我们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向当地拥有完全不同视觉历史的观众,介绍艺术家的作品。所以我选择了去强调路易丝作品中的抽象性。

而在中国,我们也要面对类似的挑战。虽然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可能已经和世界其它地方很相似了,但在历史上的其他时间里,中国艺术的情况都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我们该如何与之建立联系呢——如果这是有可能的话?我们又该如何选择一个足够灵活的概念或主题,来囊括艺术家所有的创作——从早期的雕塑一直到最近的作品呢?对中国观众来说,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于是,我选择了「永恒的丝线」这个从路易丝的写作中撷取而来的意象。永恒的丝线关联着蜘蛛结网这一现象,同时路易丝在其后期的作品中也会使用织物这一材料,此外,它也提示了与他人之联系的重要。而路易丝的作品既是扭结也是缝合,既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法。后来,通过与中国朋友的聊天,我才发现中国也有关于「红线」的民间故事——红线会将命中注定的伴侣绑在一起,让他们可以缘定终身。所以,我所选择的展览主题也算是一个幸运的巧合了。

在中国做展览的体验是令人兴奋的,尤其是看到人们对作品的反应。路易丝的作品给人带来的触动往往是直接且带有情绪性的。有人跟我说,在中国,现在的作品往往是非常观念性的,作品关注的也主要是社会政治的现实。所以,当有一个艺术家真正地在谈论自己的感受,谈论她对自己身为人母的不满,或是害怕被孤立、被抛弃、被拒绝的感觉的时候,这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它也会让人们突然开始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谈论他们自己的感受。这既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也是一种可喜的情况。这同时也证明了路易丝作品的力量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Installation view of "Louise Bourgeois: My Own Voice Wakes Me Up" Hauser & Wirth, Hong Kong (3/26/19-5/11/19).Photo: JJYPHOTO,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FA:为已故的艺术家策划展览是一种什么感觉?显然,你已经没法再与他们直接交流了,但所有新的解读又都需要某种依据。你提到的写作也许就是很好的一个依据。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吗?

PLS:我曾策划过安迪·沃霍尔的展览,但我从没有机会与他碰面;策划赛·托姆布雷展览的时候也是一样。认识艺术家本人并不是策划其展览的先决条件;卡拉瓦乔的展览一直都会有人在组织。

我学过拉丁文与希腊文,也写过关于3000年前的诗人的论文。可是,关于索福柯勒斯或荷马的文章已然浩如烟海,你要如何才能找到新的内容来写呢?但你总是能找到新的内容。所以,艺术作品力量的证明就是它可以永远保持新鲜,并且永远不会失去它的神秘与复杂。我认为,布尔乔亚正是这样的艺术家,我也相信,人们在500 年以后也仍会继续关注她的作品。

时间是最终的考验。我也曾与年轻的艺术家一同工作,能够和艺术家待在一起,看到他们是如何做决定、如何形成想法或者发现新的形式,确实会让人感到兴奋。这些经验能够给你别处无法获得的洞察。这里比较微妙的地方在于,认识艺术家有时会让你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到了作品真正的故事及其对艺术家的意义,但是艺术家的意图却并不是作品全部的意义。

艺术家的意图并不能穷尽作品对我们其他人的意义,不然作品就只对艺术家有意义了。艺术家的意图有其自身的意义,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需要退到后面。另外还存在作品在艺术史中的位置问题,以及该定位随着时间而改变的问题。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将引发无穷的诠释与重新诠释,同时作品也必须超越它被制作出来的那个时刻。

FA:也许我们可以展开聊聊犹太人博物馆的这场展览——「弗洛伊德的女儿」。我知道你为此而进行的研究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你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路易丝与精神分析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关系吗?

PLS:路易丝在1952 至1967 年间曾接受过频繁的精神分析,并在此后持续地咨询同一名分析师(亨利• 罗文菲尔德博士),直到后者在1985 年去世。对路易丝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智识交锋,但这也是她在情感与心理层面上的需求。她的父亲在1951 年去世,而这也使她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1951 年底,她先是向一般的精神病医生寻求帮助,然后又在1952年在罗文菲尔德那里开始了精神分析。在随后的15 年里,路易丝每周都要咨询4 到5 次。在此期间,路易丝几乎没有在纽约举办过任何展览——她的最后一场个展是在1953 年,此后直到1964 年才有了另一场个展。可以说,她曾有5 到6 年的时间几乎停止了艺术的创作。所以在这一段时期,她也几乎完全脱离了艺术圈。

我在「弗洛伊德的女儿」这个展览里想要表达的观点,就是精神分析取代了艺术创作在路易丝那里的位置,而她对精神分析的参与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这种参与,她获得了关于自己为何这般行事的洞察。当她回看自己此前的雕塑时,也会更加了解这些作品对自己的意义以及自己为什么想要创作它们,而这也给她提供了未来创作的想法。同时,我认为尽管那种精神分析式的自我挖掘会令她精疲力尽(就像一份全职工作一样),但分析的过程也让她获得了继续下去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分析也吸收了许多本应用在艺术创作上的能量。

在犹太人博物馆的这场展览里,我一共选择了82 篇文字与48 件作品。而这场展览的目标,首先就是要展现路易丝作为作家的一面,并希望确认她作为一名作家的伟大及其文字的质量;与此同时,展览也希望能够强调精神分析对艺术家的艺术与生活的重要性。我认为,如果没有精神分析,路易丝可能就不会做出1960 年之后的那些作品,而且她很可能根本就活不下去了——她可能会自杀,或者可能会僵住而根本无法创作。虽然也有其他许多艺术家对精神分析感兴趣,但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像路易丝那样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如此深入地参与到精神分析之中。路易丝的智慧、心理特征、以及无可争辩的文学天赋,让这些文字给精神分析领域带来了独特贡献。虽然路易丝从精神分析中学到了很多,但她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教给精神分析师,比如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exhibition “Louise Bourgeois: The Eternal Thread” at Long Museum, Shanghai, China (11/2/18-2/24/19).Photo: Philip Larratt-Smith,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FA:你可以再展开讲讲路易丝是如何帮助精神分析提高对艺术家以及创造性的认识的吗?

PLS:路易丝认为她的创造力与攻击性有关。路易丝对其他人抱有很高的攻击性,而她又常常可以将其重新导向对雕塑的创作。所以这是一种经典的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升华,使她可以将无法接受或无法控制的冲动转化为对文化物的创作,或者是释放为对其他人无害的经验。在这些文字中,路易丝经常会聊到自杀、威胁要杀死她的孩子来报复自己的丈夫,或者是想要毁掉某件雕塑。她常有非常暴力的冲动,而她也学会了把这些冲动与艺术创作以及性联系到一起的方法。这些文字在这些方面是非常直白的。攻击性与性的这种结合及其对创造的助力,对精神分析师来说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通过她的分析,路易丝对象征形成的方式有了更加自觉的认识。她的作品非常具有象征意义:例如,数字5 总是代表家庭,而蜘蛛代表着她的母亲;缝纫与拼贴则回应了她希望与所爱之人保持联系的愿望。路易丝相信自己可以通过雕塑创作进入自己的无意识,而这种直接进入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如果某些东西是无意识的,如果你无意识地对某人怀有敌意或好感,那么根据定义,你就应该是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的。在精神分析试图让人意识到无意识的使命与艺术创作对路易丝的作用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而雕塑则成为了对无意识冲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形式上的实现。

路易丝感觉许多精神分析师(包括弗洛伊德)其实都并不理解艺术家是什么或艺术家会做什么。「弗洛伊德的女儿」的展览画册收录了路易丝在1990 年撰写的一篇题为《弗洛伊德的玩具》的文章,其中讲到了一场关于弗洛伊德桌面文物的巡回展览。布尔乔亚认为,这些物件只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艺术,而且弗洛伊德也根本不懂艺术。然后她又将弗洛伊德比作自己的生身父亲路易斯,而这种联系也是这场展览题目的灵感来源。对布尔乔亚来说,弗洛伊德成为了另一个父亲的形象:他承诺了很多,但最后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她与弗洛伊德式的分析之间也充满了矛盾。

弗洛伊德曾撰写过13 个不同个案的病历,而这些病历也成为了他定义各种神经官能症的基础,比如偏执狂、强迫症或者歇斯底里症。他也会分析自己。当路易丝在1952 年开始精神分析的时候,她其实已经掌握了精神分析的语汇与重要概念。当她谈到自己的经验时,有时就像是在写自己的病历一样。

Installation view of "Louise Bourgeois: My Own Voice WakesMe Up" Hauser & Wirth, Hong Kong (3/26/19-5/11/19).Photo: JJYPHOTO, © The Easton oundation/Licensed by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FA:如果路易丝的经历形成了某种完美的精神分析案例,那么会不会存在一种风险,也就是人们也许会把她的作品单纯地简化为某种对心理状态的反应?或者说,强调她的作品与精神分析之间的联系,会不会反而造成进一步阐释作品的障碍?你是如何平衡这种冲突的?

PLS:我很高兴你问了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顾虑其实很普遍。我强烈地认为,那些觉得精神分析会简化作品、或者认为使用精神分析的视角来解读作品会让作品缩减为一系列作品之外的想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具有误导性的。

观看路易丝的作品不需要你知道精神分析,甚至也不需要你了解艺术史。但你仍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路易丝的情绪状态,而这也是艺术家所拥有的独特天赋的表现。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文字并没有解释路易丝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不是文字的插图。它们就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但都围绕着相同的关注点,并揭示了相同的心理机制。

我认为,你可以只从形式的角度去看路易丝的雕塑;你也可以把她的早期雕塑与抽象表现主义联系起来看,或者将之视作极简主义的前身。这些视角也都是完全正当的。然而,当我们谈到精神分析,我觉得人们往往会害怕精神分析声称可以解释一切。但精神分析并不是最后的解药,它也并没有打算要去治愈别人,它更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解释。

很多人都知道弗洛伊德,但是他们却没有真正地阅读过弗洛伊德,他们自己也没有进行过分析。他们以为自己知道的,其实只是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与偏见。精神分析是一种比人们想象的更加灵活的工具。此外,它也不是一种类似宗教信条那样封闭的知识系统,而是一种不断被更新与修正的实践。弗洛伊德了解诸如阉割、俄狄浦斯情结、以及升华等问题的方式,是通过对病人的长期观察,而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化过程。他总是将精神分析视作一种实验性的科学,并希望后人能对此不断进行调整。所以我认为精神分析不会关闭意义的可能性,反而会打开这些可能性。

路易丝曾经说,艺术是理智的保证,而这并不是说艺术就是解药。这也并不意味着她可以停止痛苦,但却可以让她继续生活。我认为精神分析也有类似的作用:它可以让你了解你正在做什么,让你与自己心理状况达成和解。布尔乔亚为了活下去而创作,但即使对她自己来说,她的作品也都仍然是一个谜。与未来主义或极简主义不同的是,她的作品中并没有关于艺术的总体理论。相反,她的作品更像是一本日记,记录下了她日常的情绪与心理状态。

FA:那么,你认为路易丝的作品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这条研究路线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PLS:我自己的研究还会继续。我希望能在两年内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一本更加全面的路易丝写作选集,其中将收录大约370 篇文章,并带有大量的注释。这也将是其中大部分内容的首次出版。我认为这本书对理解路易丝的作品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系列的写作是非常独特的,我认为它们应到被看到、被阅读。此外,这些资料也可以承载许多其他精神分析的视角:比如梅兰妮·克莱因、雅克·拉康、甚至是卡尔·荣格……

也许会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并有所批判,但这也将塑造并丰富我们讨论这些作品的方式。这里需要留意的是,是路易丝本人在讨论俄狄浦斯情结、阳具嫉妒或者是歇斯底里这些问题,而不是我无中生有地加强了这样一种视角;实际上,我只是把路易丝自己在写作中提及的东西,拿来强调作品本身所固有且重要的东西。

1982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了路易丝回顾展的策展人黛博拉·维耶最近曾表示,路易丝正在变得比艺术史还要广阔。也就是说。路易丝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确立,同时她也超越了艺术史。我确信,路易丝精神分析写作的出版也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发展。而我们其实才刚刚开始理解她的成就究竟有多重要。

Installation view of “Louise Bourgeois: Freud's Daughter" the Jewish Museum, New York, NY (5/7/21-9/12/21).Photo: Ron Amstutz,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FA:插入一个简短的小问题:当我们阅读路易丝写下的这些文字时,是应该从字面的意思上进行理解,还是说这其中也有某种表演性的面向?

PLS:重要的是得记住,路易丝有一种奇怪的幽默感,在做公开声明时也常常会相当诡诈。所以,如果你太过拘泥文字,就有可能会误解她的意思。但是,当她写下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些文字的时候,她其实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发表。它们是用于分析的,也是极度私密的。

另外,路易丝也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其中就包括她是否喜欢精神分析。她对弗洛伊德以及拉康的批评都相当犀利,同时她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分析。但你不应该从中故意挑拣出某个论述,就认为那是真相、认为她讨厌分析师。即使是你自己在自言自语,想必也会有很多反复。而这种无尽的自我内心对话也是路易丝精神分析写作中的一部分。我希望再次重申的是,这些文字并不是为了给作品提供某种官方的定论。艺术与写作两者之间是相互启发的关系,但并不是说你读了文字就能理解作品了。她在雕塑中表达的,正是她无法在文字中无法表达的东西,反之亦然。

FA:对于像路易丝这样的一位标杆人物来说,显然已经有了很多成型的叙述,比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她对蜘蛛的使用或是她的童年创伤,甚至是你刚刚提到的「超越艺术史」的论断,所有这些叙述也被艺术圈、市场和公众所接受甚至维护,但与此同时,我认为,对一名艺术家来说,拥有新解释的可能性总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她的作品才可能不断地与当代社会建立关联。我觉得在保守、安全与开放、脆弱之间,存在着一定张力,基金会有在考虑这个问题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PLS:2022年,伦敦的海沃德美术馆将举办一场聚焦路易丝织物雕塑的回顾展,该展览还将巡展至柏林的Gropius Bau 美术馆。此外,艺术家珍妮·霍尔泽正在为巴塞尔艺术博物馆策划的展览将重点关注路易丝与文字及图像之间的关系,而这个主题显然对珍妮本人也是非常重要的。珍妮认识路易丝,也很喜欢她的作品,所以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从另一个艺术家的视角来看路易丝的作品。我们的第三个展览计划将发生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们将组织关于路易丝绘画作品的第一个博物馆展览,而此前这些作品从来没有如此全面地集中展出过。

说到市场的话,它自有它自己的生命,但市场所追捧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在历史上最重要的东西。路易丝的市场是稳定的、不断增长的,并保持了良好的延续性。路易丝从来都不是什么炙手可热的年轻艺术家,她的市场也没有大规模的振动。但路易丝作品的藏家往往都非常投入,也与自己的藏品有着更加个人的联系。我在《金融时报》上读到过一篇关于香港藏家杜妍的专题报道,她说她买的第一件重要作品就是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作品。显然,路易丝这名强大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让她产生了共鸣。所以不论市场价格如何,人们与路易丝作品之间所建立的个人联系都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当然非常希望能够引入新的视角。我给自己在基金会设定的一个使命,就是去引入更多年轻的写作者、策展人与艺术家,并促进年轻一代与路易丝作品的交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视角的多元是艺术遗产得以延续的保证。


FA:我忘了在哪里读到过,路易丝曾经会在家里组织周日沙龙,给年轻的艺术家提供一些建议。你知道她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吗?她认为什么才是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或者好的艺术家?

PLS:人们一般会在周日过来,因为那是路易丝唯一不工作的一天。她每周都会和助手一起工作6 天,所以在周日举办沙龙能让她有点别的事情做。人们会过来展示作品、朗读文章、甚至是背诵诗歌或者唱歌,然后所有人都会进行讨论。路易丝的意见有时是相当残酷的,她甚至说过「我从未向你许诺过玫瑰园」这样的话。如果你走进路易丝的家并给她展示你的作品,那么你希望询问的就是她真实的意见,而她确实也会给出自己诚实的建议。路易丝对狗屁非常敏感,如果某位艺术家过分造作或者是耍聪明,她也从不怯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你必须要明白,对路易丝来说,成为艺术家并不是一种崇高的状态,而只是因为别无选择。

总之,路易丝的沙龙成了纽约城中一个深受喜爱的组织。我们也经常会在基金会碰到有人过来告诉我们,沙龙曾经对他们有多重要。这是很奇妙的事情。

Installation view of “Louise Bourgeois: The Eternal Thread” at Song Art Museum, Beijing, China (3/23/19-6/23/19).Photo: JJYPHOTO,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FA:我还是很好奇她在看到一件作品时,最看重的是什么?

PLS:你永远无法完全预测艺术家的喜好。我知道路易丝喜欢那些与她自己的工作方法完全不同的艺术家。比如,她就很喜欢珍妮·霍尔泽这样的艺术家,而后者的创作语言则更具观念性。但就周日沙龙来说,我认为路易丝自己并不想去设立某种标准或准则。所以沙龙里的关系是更加辩证的,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对话。

FA:路易丝的档案是我们今天所谈内容的一个核心参考。这份档案现在是数字化的吗,还是以物理形式被保存在某个地方?

PLS:我们手握非常多的材料,包括各种文件、录音、与录像……比如,路易丝曾经会在半夜因为失眠而醒来的时候,把她的自言自语录制下来。她也写了很多东西:除了精神分析方面的内容之外,还有各种信件、日记……我们目前正在把所有东西都数字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做一个叫做「活着的档案」的项目,去采访那些认识路易丝的人,并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期间产生的所有材料,也都将成为档案的一部分。我们目前还在讨论未来这些资料应该如何被使用,也许其中有一些会被发布到网络上,但我们还没有最终决定。

FA:最后,让我们展望一下未来。我对珍妮·霍尔泽策划的那个展览特别感兴趣,你可以跟我们分享更多的细节么?

PLS:令人兴奋的是,珍妮将会选择很多路易丝此前鲜有露面的作品,同时整个项目也将贯穿着一条视觉的线索。此次展览将占据巴塞尔艺术博物馆新楼二层的9 个展厅,但同时也将衍生出其他一系列附加项目。比如,展览将会对巴塞尔艺术博物馆所收藏的古典大师的作品作出精妙的回应。此外,珍妮还将创作一个增强现实的项目,而该项目将会在巴塞尔城中的多个地点展示从路易丝写作的文本中所撷取出来的片段。总之,敬请期待吧!





作者简介 :
丁博,一名工作、生活于广州与上海的策展人及艺术家。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围绕着具身化的经验、作为媒/中介的技术,以及另类组织与生产的模式等话题展开;与此同时,他也参与了许多不同的社会实践,并经常变换角色以回应不同的语境与领域,搅乱各种不必要的隔阂。他曾策划开源项目“ 媒介化的身体与化现科技 ”,并联合策划了展览“ 艺术科学公园:自然作为数据 ”。作为艺术家,他的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深圳新媒体艺术节、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等机构。同时,他也是一名多产的当代艺术译者,并为数家媒体撰写艺术评论。丁博是议题社的主理人。







全球展览
点击图片浏览展览详情

- 亚洲 - 


- 欧洲 - 


- 美洲 - 

作者:HauserWirth(豪瑟沃斯画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