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陈彧君:工作室首先必须是“家”

艺术“家”——陈彧君个展

艺术“家”——陈彧君个展

8

龙美术馆(重庆馆)

已结束 2.1万+

作为亲密关系的物质载体,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汇。它既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一所建筑),又是一个精神概念(指向亲密关系建构中的知觉)。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极速的生活节奏,使得家在生活的洪流中飘摇流浪。家作为空间不断被连根拔起,那么,其作为精神的指向能否在重复的搬迁和对空间内部的修饰中获得记忆的累积,不断填充家的精神内涵?

我们试图以陈彧君(陈彧君艺术百科陈彧君雅昌指数)在龙美术馆(重庆馆)的个展为线索,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7a83337873d7a8bc1891514de502390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34ed540e0a376c2a0bac67428d8b1ac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7729ebdc2589c9be1298988c2513ea0e.jpg

展览现场,龙美术馆(重庆馆),重庆,2022,图片由龙美术馆提供,张豪摄影

2022年6月25日至9月11日,龙美术馆(重庆馆)将推出展览“艺术‘家’——陈彧君个展”,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担任策展人,共12个篇章,呈现110余组绘画、拼贴、装置、雕塑,辅以文献、手稿、影像等媒介,以其工作室23年间的12次迁移为空间叙事线索,尽可能全面的呈现艺术家2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实践。

工作室就是“家”

陈彧君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对“家”的观照和反刍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因此,不同于大多数艺术家将工作室和日常生活空间分离,而仅仅将工作室当作创作之地,在陈彧君的理念里,工作室首先必须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2d4ab68a16f4159635ec19ad2d6f404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18a3da63867fbe4502ebc39c9e8aa062.jpg

展览现场,龙美术馆(重庆馆),重庆,2022,图片由龙美术馆提供,张豪摄影

从离乡背井独自求学,以学院画室为“家”,终日为伴的师生成为“家人”,到结婚生子,工作室同时是与家人共同起居生活的空间,再到搬往新的城市,逐渐成长的孩子,让工作室增加了许多新功能,也有了更大的接待和容纳能力。每一次工作室的迁移,都仿佛意味着“家”的升级、“家人”的扩容、对“家”逐渐获得越来越开放的理解和越来越深刻的认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bd24b25f51e955abc2a3386112e7df0d.jpg

陈彧君,《江南制造—雷峰塔2》,2006,纸上混合材料,76x55 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514cfd1a07522d49b9ab891c501d7e25.jpg

陈彧君,《错屋 No.160522》, 2016, 布面丙烯,101×75.5 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312d9ebc2bf430e0f9989e8e8f272685.jpg

陈彧君,《亚洲地图 No.190120》,2019,纸本综合拼贴、旧门,209×91.5 cm

在每一处曾作为“家”的工作室里,随处可见陈彧君从木兰溪畔的故土悉心收集来的小物件,它们仿佛是家乡风土的证物,可暂时抚慰乡愁,它们仿佛是家族基因的信物,会不断唤醒使命。

当孕育了地域文明的母亲河木兰溪自然而然地成为陈彧君的创作主线,对“家”的反思和对“家人”的接纳也进入了新的里程碑,家庭,家族,家乡,家园,在游牧的宿命中寻找出路的人类,一定是领悟了基因是自身的使命之后,才会前赴后继地将愿景建设成一个又一个“家”,而每一次回“家”的旅途无论多惊险,都是念家的人类乐意付出的代价抑或修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0548ae6e2b6e75ec34e40638be1c204f.jpg

陈彧君,《生长第二季》(12联),2019,拼贴、麻布上综合材料,200×110cm×1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755353da557c518aa1068078c686e2dc.jpg

陈彧君, 《无题 No.2021-20220512》,2020-2021,水彩纸上综合技法,299×200 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949d409ef218c4a85cee8a57a09ea292.jpg

陈彧君,《木兰梦蝶——思乡》,2022,丙烯、铝制引擎盖,195×155×15 cm 

有时近在咫尺,有时又远在天涯,即使一朝分别,也一直流淌在血脉里,无论相传多少代,在根底源头都必须永葆的那个本色,才是永恒的“家”。

事实上,对陈彧君来说,这场展览是一场以工作室为锚点,对“家”的回望之旅,而对观者来说,这则是一场眺望自我生命历程的反思——在自我的生命中,肉身迁徙的历程里,对自己而言,“家”是什么?而哪些才能被称之为“家”?

12次搬迁

“家”的溯源

从1999年从中国美院首届综合艺术系毕业,迄今为止23年期间,陈彧君的工作室已迁移共12次,新的迁移不久之后亦将发生。即使经历了这么多变化,陈彧君对工作室就是自己“家”的执念有增无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66aaabb5cfeb607d03bf7166806253b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86d3775dddbad98612f10c73115be5f4.jpg

阔石板工作室,杭州,2001,图片由陈彧君工作室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55b60a26967fe47fdc28dade8bc645a6.jpg

之江花园工作室,杭州,2003-2004,图片由陈彧君工作室提供

陈彧君的第一个工作室位于杭州西湖景区的阔石板。从历史上说来,阔石板着实有一番故事。唐长兴元年,玉皇山北麓方家峪始建武肃王生祠旧构。南宋时,所祀已为钱氏三代五位国王相传,祠内有块硕大无比的碑石,是当年吴越王打算镌刻纪功碑铭的遗物。后来倒卧在地,无法搬动,一直躺在自清波门去玉皇山的大路上,以至连当地村名也曾称为“阔石板”(今玉皇山路)。1953年道路改建,“阔石板”被埋入路面之下,渐渐为人遗忘了。陈彧君就这样在这片风景秀美,历史深厚的土地上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2003年,陈彧君将工作室搬入杭州之江花园。在2003至2004年,陈彧君延续了自己在阔石板时的绘画风格,鲜亮的油彩表达着人的情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c2f8d72ed2ee15404349ce3295cdf87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c828cdc74a5cecaf5b298def0e02c58d.jpg

金盛科技园工作室,杭州,2010-2012,图片由陈彧君工作室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34bcc1cbe140e3bde7394359a9bc225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1ab0f3fa658bc99441a9375cad81864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b8b5a1fd601db9bed4876def9e00c9d9.jpg

南都江滨花园工作室,杭州,2006-2014,图片由陈彧君工作室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71aee66c24be1b2378227798335a26d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880b8589a3df805a1bc2f12623b2ebc0.jpg

龙禧艺术园区工作室,杭州,2007-2010,图片由陈彧君工作室提供

2006年,陈彧君将工作室搬到了杭州南都滨江花园。虽然在这之后陈彧君同时在其他地方也建立了工作室,但南都滨江花园却使用至2014年。这八年间,是陈彧君绘画风格建立的时间,也是他进入井喷式创作的黄金八年。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陈彧君的创作大多来自这一时期。在其中,陈彧君曾在2007至2010年于杭州龙禧艺术园设立工作室,于2010年至2012年将工作室搬入金盛科技园。在这过程中,他也曾在2011至2012年,同步在杭州通策广场设立工作室。2013年至2014年,他又来到杭州粮食仓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86cfff329458d05fee8ef8439d726713.jpg

通策广场工作室,杭州,2011-2012,图片由陈彧君工作室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91db7c1155e2f0fd4dc6145a30d9eeb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b9b677e2c66850b0fc8de18628ad02b5.jpg

粮食仓库工作室,杭州,2013-2014,图片由陈彧君工作室提供 

也许对于故土的惦念是根植在中国人的DNA里的。2007年,也就是在南都滨江花园中,陈彧君和哥哥陈彧凡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开始创作《木兰溪》,一直持续了10年。对于“木兰溪”, 陈彧君曾在采访时表示:“那个时候也不确定‘木兰溪’是什么?对我们来讲,是想在一个空间中搭建一个情境,在杭州的工作室内创造出与家乡相连结的具体的东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5bfdde5757a7ba115a8f442794f2c43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e6f1fec20c20b9627449ddb830beefe9.jpg

桃浦创意园工作室,上海,2014-2016,图片由陈彧君工作室提供 

2014年,陈彧君来到上海,在桃浦创意园设立了工作室。从杭州到上海,不同人文景观滋养着陈彧君,也在不断塑成着陈彧君之于工作室,之于“家”的认知。在2019年的唐人艺术中心的展览中,就曾展出过一件创作于上海桃浦创意园工作室的作品。那是陈彧君让父亲为自己收集的一些6年前就被砍下的桂圆木,是从家乡莆田千里迢迢运到上海。树木一开始是红色的,久而久之便被氧化成了棕色。黯淡的桂圆木是陈彧君对故土,对家乡的追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57f70356a96a431c5996d096d3f047a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b95c04e67108adcaa3a4107cb240d82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4c6fb46bd2d3bd9c1f244bf469606e6e.jpg

洞舟路工作室,上海,2016-2022,图片由陈彧君工作室提供

直到2016年,陈彧君工作室搬到了松江的洞舟路工作室,直到今天。过往工作室迁徙,以及对“家”的不断反刍,日渐成为艺术家的血肉。在这段时间内,由“家”为轴心所创造的作品内涵也在不断向外延展,丰富着艺术家的作品面貌,一如此次展览呈现的“木兰梦蝶”系列及“生长”系列。

岁月蹉跎,被现实裹挟着的人们,尽管很多时候无法选择空间意义上的“家”在哪里,但却能够同陈彧君一样,在内心不断建构、丰富精神意义上的家园。

展览信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eg/202207/0a2fcb6a9b430ea336ce9f06b33c7b38.jpeg

展览名称:艺术“家”——陈彧君个展

展期:2022.6.25 - 2022.9.11

展览地址:龙美术馆(重庆馆),重庆江北区江北嘴聚贤岩广场9号国华金融中心1F

门票:免费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