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现场 | 临界与共生:气候行动周艺术公益展在映画廊开幕

2022-09-13 13:59

​2022年9月10日,气候行动周艺术公益展在映艺术中心 · 映画廊开幕。本次公益展由世界自然基金会 (瑞士) 北京代表处 (WWF) 主办,邀请了来自全球的15位先锋艺术家,以多元的方式重新思考自身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共同审视当下迫切的气候危机,探讨艺术实践如何有效地参与并促进气候行动。当全球目光聚焦气候变迁之时,艺术并未置身事外。我们相信,艺术可以成为改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感知、理解和行为的有力工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2b7c5f7e1d34d31cea9bebb442fbfa6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3d21a713e355ba60c9c018c57a56078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148069bf8c447c2b446ae0090efd082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872b7e1cb064d532e3162fb71c7dcdc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cc0af0ab542a89a157911bfe6c5eddf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8bef41725f3d13b4db0b083498a0d0b2.jpg

临界与共生: 气候行动周艺术公益展展览现场|摄影: 王东翰

气候变化正在改变一切,此外的一切尚在未知。气候行动周艺术公益展以“气候关怀”为核心,旨在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反思以超越现象本身的方式进行微缩和隐喻,透过艺术理解复杂严峻的紧急状态,通过“我们即自然”这一议题探讨艺术直面气候危机的另类途径,也为“碳中和”美好愿景的实现带来艺术的思考。

我们即自然|We Are Nature

我们经常忘记我们是自然。自然不是与我们分离的东西。

所以当我们说我们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时,我们已经失去了与自己的联系。

——安迪·戈德沃斯 (Andy Goldsworthy)

我们本是与自然脉搏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仰自然之息,但颇为讽刺的是,当前全球变暖的速度比有记录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快,却正是拜人类活动所赐。人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自然力量,我们既是始作俑者,同时却又反噬着自身的命运。资源枯竭、极端天气、土地干旱、冰川融化、物种灭绝····· 种种事实如投石入湖的涟漪般层层荡开,同时伴随着对经济乃至人类社会整体系统的考验。

当下我们所面临的迫切议题,多数源于人的过分自傲,我们惯于以“自然的主宰者”自居,将自然的一切为我所用,过度开采、过度索取,而忘记了我们与自然是“彼此缠绕的存在” (entangled existence),休戚相关。自然等非人的力量常常隐匿在表层之下,被人类傲慢地排除在行动的考虑因素之外。当下,棘手的境况迫使我们不得不去转换以人类为中心的思考维度。思考维度的不同会引发我们行动方式的变化,若一直沉浸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那么自然中多元的声音、复杂的现实无疑会被我们忽略,我们的行动便不会考虑到“他者”的生存及权利。就像树木的低语那样,“‘环境’是活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网络,其中的生命都有着各自的目的,彼此依存”。自然万物的意识应被人类感知和理解,因为,我们与之“共生起源” (symbiogenesis)、忧患与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f5ba26dcce880a0e88f7dce69a5a41c9.jpg

《微·声》,邱宇,2021年,图片©邱宇

Micro-Sound, Qiu Yu, 2021, Image Credit Qiu Yu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e638a3331c1e9ae90086b3724907257.jpg

《海豹群》,肖戈,2015年,图片©肖戈

Flock of seals, Xiao Ge, 2015, Image Credit Xiao Ge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146fa7f9dc95ddc8eaab17c76d3af060.jpg

《植物智能计划》,张天怡,2021年,图片©张天怡

The Plant Intelligence Plan, Zhang Tianyi, 2021, Image Credit Zhang Tianyi

在倾听自然万物的诉求之前,我们应明晰处于何种立场,应抛弃何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应如何转换思考方式。露丝·威尔逊 (Ruth Wilson) 在《什么是自然》中提及,我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是“当人在定义自然的时候,往往将自己视为自然的观察者与探索者,而不是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

对立的态度显然有其固有的缺陷,亟待克服态度上的彼此孤立,才能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只有理解了自己终究是需要与其他动物、植物、物质并肩共存的事实,才能真正地倾听万物,敬畏万物。著名学者唐娜·哈拉维 (Donna Haraway) 提倡一种“有益于共存” (good to live with) 的模式,即“人类与动植物更加深入地参与彼此生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没有所谓的命运主宰者,所有的行动者都在一起共生共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56d54966c43f38068f888b072aa8414e.jpg

《新的自然》,马克·多尔夫,2021年,图片©马克·多尔夫

A New Nature, Mark Dorf, 2021, Image Credit Mark Dorf

“克苏鲁纪” (Chthulucene) 或许可以描述一种理想的历史出口。唐娜·哈拉维批判在人类纪和资本纪话语中,人类的主导性和中心地位被过分强调,而“在克苏鲁纪中,人类不是唯一的重要角色。秩序被重新编织:人类与地球同在,人类属于地球,地球上的生物和非生物力量都是故事的主要叙述者”。“克苏鲁纪”这一概念促使我们“学会在被毁坏的星球上,有回应能力地与生死存亡这些麻烦同在”。

诚然,无论“人”或“非人”,都是重要的行动主体,人不具有行动的唯一性。对“人”而言,“非人”的诉求极易被我们忽视,然而,非人的力量不可小觑。当人类不加节制地肆意破坏攫取之时,自然以其漫长稳重的力量给予警示。面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危机,自然的这种超乎个体生命所能掌控的力量越过悠缓的时间悄声提醒着我们,对其忽视必将引发更大的灾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4dfadd0947aec782e17d0d499999699f.jpg

AquA(I)formings (水下交织),罗勃狄娜·赛扬尼西 & 纠缠的它者 (索非亚·克雷斯波、费莱肯·麦考密克),

2021-2022年,由Nejc Ketis/Kino Šiška拍摄

AquA(I)formings—Interweaving the Subaqueous, Robertina Šebjanič & Entangled Others (Sofia Crespo and Feileacan McCormick), 2021-2022, photo by Nejc Ketis/Kino Šiška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88107fd47bccd859fb3e11724e2771c4.jpg

《横向是一个循环:蟋蟀农场》,莎萨·斯巴卡,2020年,图片©莎萨·斯巴卡,由Maid Hadžihasanović拍摄

Transversal is a Loop: Cricket Farm, Saša Spačal, Image Credit Saša Spačal, photo by Maid Hadžihasanović

气候这一“棋盘”的局面关乎着万物众生,在“气候告急”的担忧面前,交织着既有的事实与演进的虚构。虚构与事实有着内在的同原性,而气候议题同样需要创造事实与构造视界两个方向的行动,而对事实进行转译的艺术同对未来进行构想的艺术,也因“行动”而致力于殊途同归的目标。气候危机以改变一切的姿态汹涌而来,我们的终极命运都将裹挟其中。艺术可以提供一种唤起集体想象并鼓舞人们采取行动的手段,它以自身独有的方式激发人们理解气候变化、应对气候挑战。艺术作为行动——旨在发声,却不止于发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3b91d9b237ef1dd293fccfc605a60a25.jpg

《超越地球》,卡娜,2022年,图片©卡娜

Beyond Earth, Carla Chan, 2022, Image Credit Carla Chan

气候行动周|China Climate Action Week

为响应2020年9月22日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并向全球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世界自然基金会 (瑞士) 北京代表处 (WWF) 于2021年9月提出“气候行动周”这一概念,通过碳中和公益传播项目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议题的理解与认识,推动跨领域气候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基于此,WWF希望传达这一积极信息:实现碳中和可以为我们和我们的地球创建一个积极、安全和充满希望的未来,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一愿景的行动者。WWF也期待与合作伙伴一起,将中国碳中和的公众传播和国际传播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8fcbcf58dd90e732fcfa0b0fcf36b14.jpg

气候行动周艺术公益展

China Climate Action Week Thematic Exhibition

2022.9.10—2022.9.25

映艺术中心 · 映画廊

Inter Art Center & Gallery

主办:世界自然基金会 (瑞士) 北京代表处

Organizer: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

官方指导单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Official Advisor: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of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学术指导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Academic Advisor: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CAFA)

参展艺术家|Participating Artists

卡娜 Carla Chan

马克·多尔夫 Mark Dorf

憨人 MY PERSISTENCE

贾欣雨 Jia Xinyu

刘通 Liu Tong

邱宇 Qiu Yu

莎萨·斯巴卡 Saša Spačal

罗勃狄娜·赛扬尼西 & 纠缠的它者 (索非亚·克雷斯波、费莱肯·麦考密克)

Robertina Šebjanič & Entangled Others (Sofia Crespo and Feileacan McCormick)

苏永健 & 巴瑞云 Su Yongjian & Ba Ruiyun

肖戈 Xiao Ge

张天怡 Zhang Tianyi

(按姓氏拼音排序 in alphabetical order)

CCAW 主创团队|CCAW Curatorial Team

林桢涵 Lin Zhenhan

李诗心 Li Shixin

麻吉 Ma Ji

刘沐阳 Liu Muyang

李晓嘉 Li Xiaojia

宫俪元 Gong Liyuan

李磊 Li Lei

杨俊 Yang Jun

金昕 Jin Xin

顾彩云 Gu Caiyun

姜利 Jiang Li

云昊 Yun Hao

策展人|Curator

王乃一 Wang Naiyi

展览统筹|Assistant Curator

孙宇航 Sun Yuhang

设备统筹 Technical Coordinator

王东翰 Wang Donghan

设备技术支持|Technical Support

北京苑艺瑞博科技有限公司

Beijing Yuanyiruib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展览设计|Exhibition Design

马鑫 Ma Xin

孙楚杨 Sun Chuyang

视觉设计|Visual Design

another design

展览视觉设计|Exhibition Graphic Design

车智明 Che Zhiming

展览协调|Exhibition Coordinators

李子萱 Li Zixuan

吴丽雅 Wu Liya

李尚儒 Li Shangru

金正勋 Jin Zhengxun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