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绘画,不语。它提供的,仅仅感觉。比如,速度感对我而言就很重要。那种会产生焦虑、恐惧、不安的动态,直观地让整个人或贴近或吻合。为了捕捉到那种感受,我会反复画。”
——马轲
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马轲,成长在一个社会与价值重塑的特殊年代,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让他对生活、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其绘画中始终充满着现代人所共有的诸多精神症候。在一次次的无常与变化的磨砺之下,马轲将内心诉诸于鬼魅般的、充满焦虑与恐惧的绘画形象,游弋在具象与抽象之间,通过各种元素来象征生存体验、生命价值与精神状态。
艺术家马轲
在许多人眼中,马轲一直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状态的画家。但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发现,马轲式的自我表达,既不自恋,也不张狂。实际上,与其说马轲关注的是自我,不如说他更关注与自我陌路相逢的那个世界。“绘画出现在某一瞬间,然后就不见了。”这是马轲写在2019年的札记中的一句话。绘画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它所传递和表达的是瞬间的感受与触动——好的作品必须是由真情实感造就的。灵感是心灵的碰撞,不管载体是人还是物象,精神是核心。
LOT 2084
马轲(B.1970)
火炬
2012年作
布面油画
300x245cm
签名:马轲 2012
出版:
《当代油画·第八期》,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2015年,图版
《马轲》,三远当代艺术中心,2020年,P114-115
展览:
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2年
艺术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全国农业展览馆,2016年
介入与再造——当代绘画的图像方式,广东美术馆,广东,2020年
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
此次永樂2022秋拍,在与富艺斯联袂推出的「现在即未来——全球视野中的新绘画」专场中,马轲这件创作于2012年的《火炬》,画面中一个右腿向上前踢,似在努力跨越或奔跑的女子形象占据中间位置,并有向上下对角线延伸的感觉。人像外围是由清晰有力上下狂扫的笔触形成的紫红色光晕。艺术家将人物的结构弱化,突出其强壮且富有力量感的动态。力量代表着速度,而速度亦是一种力量,这也是作品呈现给观者的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在人们大量观看屏幕的今天,与图像传播内容、信息、意义的能力相比,绘画完全是弱势的,但绘画更代表了一种造物的语言,才是绘画在当代语境中的意义所在。马轲作品中运用点、线、面、体积(如球体、方体、三棱体),将其组成一个节奏,一种秩序,然后成为艺术。马轲的自述中曾讲到:
“绘画,不语。它提供的,仅仅是感觉。比如,速度感对我而言就很重要。那种会产生焦虑、恐惧、不安的动态,直观地让整个人或贴近或吻合。为了捕捉到那种感受,我会反复画。”
尼奥·劳赫,《展开》,300x250cm,2008年作,
布洛德基金会,美国
在创作中,马轲对于“速度感”似乎有着某种痴迷,例如其创作于2012至2013年的《火炬》《杂技》《舞蹈》三件构图类似又相互关联的作品。三幅作品中,火炬的尺幅最大,人物形象更加具象,《杂技》的人物形象有些意象化,《舞蹈》的人物形象则更偏女性化。相比之下,《火炬》把艺术家心中由速度与灵感迸发所带来的力量表现的更加酣畅淋漓,画面格局也更加宏阔。对此,曾有评论家表示:“女人从脚尖到另一脚尖之间紧绷的整个身形仿佛被无限向两端拉长,穿过画面形成经典的闪电形状。”那么《火炬》的创作灵感是否真的与闪电相关?正如马轲所言:
“闪电是尼采的诗里常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与他提出的‘超人’概念有关。尼采的‘超人’概念重塑了欧洲人的心灵结构。”
马轲,《舞蹈》,105x75cm,
2013年作
马轲,《杂技》,254x200cm,
2012年作
对于艺术家来说,灵感就是超能力,当然还包括超凡的想象力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从《火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马轲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梦想成为“超人”,并以超凡的速度冲破思想的桎梏。艺术家的灵感迸发犹如闪电般穿破苍穹而来,这种转瞬即逝的感觉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去捕捉,去完成——就像《火炬》中那些看似率性却又肯定的笔迹,仿佛中国写意画中的飞白,虚实相生刚柔并济,完美地再现了霎时间的动感、速度与力量。
介入与再造——当代绘画的图像方式,展览现场
广东美术馆,广东,2020年
哲人尼采曾在诗篇《伞松与闪电》中写到“我生长的太高,也太寂寞;我在等待:可是我等待什么?云的席位就近在我的身边,我等待第一次发出的闪电。”艺术家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生长的太高,他们在等待,等待灵感的迸发,恰如《火炬》一作以“速度感”为媒介,将艺术家的灵感与观者的知觉相连接,形成一种可以被感知却无法描述的心流,观者自知。
LOT 2116
马轲(B.1970)
马
2007年作
布面油画
200x150cm
签名:马轲 2007(背面)
展览:
走着:马轲,吕岩,范久鹏作品联展,北京艺术110空间,北京,2007年
估价:RMB 550,000 - 850,000
在「新浪潮——现当代艺术」专场中,这件作于2007年的《马》描绘了一个模糊含混又怪诞奇异的马的形象。画家本人也曾坦言,马的形象是他绘画创作的一个摇篮,也是他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正因为需要依靠自己的勇气在清浊混沌的现实世界中独立思考,所以才借用马的形象来揭示那个与自我陌路相逢的世界。画面中,马轲以粗率的线条肆意涂鸦,马驹仿佛子宫中的婴儿一般蜷缩成一团,似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凝聚成厚重的生命气息。由于使用了大面积的蓝色,画面氛围显现出沉郁凝重之感,更加彰显了困惑迷茫的生存心境与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而抽象绘画语言同具象的指涉相互碰撞、拉扯,又使整个画面极富张力。
《马》局部
从此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瞥见一种与主流绘画若即若离的倾向,而这恰是马轲有意制造的疏离感。在马轲的作品中,马的形象全然是人的化身,无论以何种姿态置身于何种时空与情景,一切的表达都关乎人,关乎人的生长与消亡,关乎人的脆弱,以及在面对这个世界与周遭环境时的忧愤与不甘。但在如此胸怀激烈的叩问之外,它又是安静而内敛的,是对人性的更为理性的剖析。因此,当我们凝视作品时,其实不仅仅是马轲与自我的对视,更是人与人的一次对视。
LOT 2136
马轲(B.1970)
光芒
2007年作
布面油画
100.1x70.2cm
签名:马轲(背面)
出版:
《马轲》,三远当代艺术中心,2020年,P68-69
估价:RMB 120,000 - 180,000
在「新浪潮——现当代艺术」专场中另一件作品《光芒》,画面以纯黑色为背景,从右下方冲出一个人像,仰面向上,整个人物以亮黄色为基调,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人体结构清晰同时又给人以虚幻的感觉,人物边沿似有背光闪现。所有的肖像画重点看人物的表情,这件作品虽然笔触率性洒脱,似恣意挥洒,但是人物面部所透露出来的那种迷茫感十分清晰,似乎在寻找方向,却又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光芒》局部
马轲说过“有时候,我的绘画相对来讲是比较散漫的或者是很自由的一个状态”,从马轲的作品中确实可以看到他创作的状态是非常自由的,但是越自由越统一,每个人在一段时期内都有持续和延续性的状态。因此每个艺术家在一段时间内的创作必然有相似之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