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似抽象非抽象

  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审美习惯,每一个画家有每一个画家的创作风格,如何在特定的时代选择某件艺术样式,是每个有作为画家都需要思考的课题。柴祖舜先生就是一个做了某种选择的画家。按照常规思维,像柴先生这个年纪的老年画家,早年师从刘海粟、谢海燕、陈大羽、关良等名师,在艺术上已颇具成就,也熟悉中西绘画的技法,也编过中国传统绘画的书籍,也形成了自己一套艺术风格样式,画老虎也画出了名,理应在既有的艺术风格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但柴祖舜先生不是个安份守己的人,他喜欢创新,喜欢变革,也喜欢尝试,也喜欢玩年轻人玩的花样,搞起了抽象山水画、泼墨画、水油画等等,只要有新奇的效果,他都愿意去尝试,这次展示的金壁画、拓印抽象山水画就是他近期完成的作品。当我一开始见到这批画作时,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是出自柴先生之手。因为他近年来身体不是太好,耳朵也常常听不清,走路也摇摇晃晃,很有风烛残年之感,但这批作品与他本身几乎完全两样。许多作品“惚兮恍兮惚兮恍兮”,似山水非山水、似抽象非抽象,隐隐约约之间似乎又有某种东西存在其中,抽象意味中充满着灵动。仔细审视这批作品,看得出他使用了新的手段、新的技法,大部分都不是用手绘出来的,而是通过水与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交融,既对立又调和的动态过程中拓印出来的,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又偶然。特别是随着水与自然的流动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特别引人注目,使人浮想翩翩……

  柴祖舜先生人老心不老,他紧跟时代发展,很理解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作为一个对传统技法已经熟练掌握,并长期实践的老年画家,在老年实行变革,是不太容易的,这既要抛弃已有的东西,又要吸收新的养料,与自己预成图式进行斗争,并不断创造新的视觉图式。正如贡布里希所谓的从“问题”到“试错”的不断变换过程之中,不断实践,不断学习。当然,这是与柴先生对西方现代视觉艺术的了解是分不开的,他清楚知道当今人们已失却了耐心,所有节奏都是快速的,变易的,人们的观赏经验与以往比较也有很大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家可能也失去以往慢慢涂抹、仔细勾划的习惯,也希望用现代的审美来完成自己的视觉图式转换,快速完成,瞬间成名。这种短暂的、打碎的、片段的、不连贯的视觉经验可能柴先生也已经感受到了,所以他晚年再一次尝试符合时代特点,当代人喜欢的艺术样式,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在对待传统问题上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地规定了传统。柴先生晚年就是想进行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企图用现代人的意识去关照传统,要继承的也并非固定的传统图式结构,而是结合现代西方绘画力求创造的新的图式结构。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都是他们哲学思维的衍生产物,中国绘画是中国“道”的衍生物,只有理解了中国的“道”,才能理解中国艺术、中国绘画,也只有在理解了中国“道”的“三界”哲学基础上才能获得中国艺术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特别强调中界的“气”,故“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第一要义。应该指出,中国绘画与西方视觉艺术是“中三界”与“下三界”不同层次上的问题,现在要认真对话,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正像“中医”与“西医”如何认真的对话,困难重重。作为艺术的绘画幸好与人的生命关系不大,不会涉及到危害人的性命,它只是在人的视觉层面上的审美感受,看看而已。喜欢看多看看,不喜欢看少看看,如此而已。因为西方视觉艺术只是在“下三界”存在的问题,它特别强调视觉层面的突进与演变,当代许多艺术家通过“现代化”的转换,在操作层面上不断吸取现代西方视觉构成的形式技巧,或肌理效果的表层视觉语言,这样做可能更能为现代观众所接受,也更受年轻人的喜爱,也更加讨巧。柴祖舜先生是敏感的,他感悟到了当今时代的信息,作出了快速的视觉图式调整。当然这些调整也需要在对传统中国绘画的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正是柴先生的聪慧,柴先生是重视传统的,也是在重视中国画传统既有图式上的发展。他所做的只是使用现代人容易接受的,具有现代视觉图式特点的既有西方现代抽象画意味,又有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虚实表现的这种视觉感受与视觉新奇效果的表现方法,特别是他很善于使用金色,在许多画作中金色极有豪华、富丽的现代装饰气息,且具有了不可重复性。

  现代信息论美学指出,一件艺术品的关键是如何在有意造成的独创性和可理解性之间的辩证交换关系上达到最优值。如果一个讯息完全是独创的(新的),就是说,复杂的完全出于原有的可知的符号(代码)汇编之外,那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了。反之,如果一个讯息完全是“可理解的”(没有新的)那么它再好也只能是平庸的作品,接收者会对它毫无兴趣。困难的是在预料到与未预料到、已知与未知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尤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特定时代视觉观赏者得最佳兴奋点。柴祖舜先生已经注意到并认识到时代社会的视觉演变,他的晚年变法,以及近期的创作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当然艺术永远是多元的,艺术也只有在艺术审美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汇点上才能比较正确的作出结论。但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审美习惯,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欢迎柴先生在保持自己原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不断变换花样,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

  我们祝愿他继续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留存在世间……

作者:王邦雄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