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薄中见厚”——寻求现代工笔重彩画的高古之意

  引言

  中国画色彩已被水墨之上的观念压抑的太久,近年来矿物颜料的重新研制使用为中国工笔画开拓了一片可以肆意运用色彩的新天地,工笔重彩画家兴奋狂热地向观众展示一个神采生动、色彩斑斓的重彩世界,工笔重彩画迎来了她的再度辉煌。

  “薄中见厚”是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设色原则,反映了中国画的色彩审美要求:“大抵秾艳之过,则风神不爽,气韵索然矣。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于郁滞。”①在提倡创新,注重文化相互融会贯通的今天,重提“薄中见厚”这一古老的设色原则更显重要,它是保持和发展现代工笔重彩画民族性的关键所在。

  一、“薄中见厚”与传统工笔画的色彩审美。

  因循“随类赋彩”原则,中国画追求的色彩世界从来不是纯客观自然主义的机械式再现,而是进行艺术夸张之后的真实:“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飏 ,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②客观的“物”类色彩,经由心中的“悟”化,从而赋予人类所特有的人文精神。由色、线、面系统构成的中国式的视觉方式促使中国画更注重色彩的平面性,在各色块的微妙变化与虚实关系之间表现空间:“粗心看去,不过是统一色,细意求之,则此重而彼轻,此浅而彼深,能一一无差,自然神情逼肖矣”。③

  主观平面的传统工笔重彩画色彩语言,以中国特有的“温柔敦厚”④讲述着自然之美,体现着中庸之道;在单纯中求变化,在对比中求调和,在浅淡中求厚润。这就是“薄中见厚”。

  宋元开始由于文人画的发展,水墨之上观念的盛行,工笔重彩画日渐衰微,从而造成现代工笔重彩画与传统工笔重彩画短时期的断裂。重彩颜料不仅贵重稀缺,而且渲染技巧复杂繁琐,传承确实困难。今天我们可以从丰厚的优秀中国工笔重彩画遗产中感受到传统设色技巧和经久不褪的金石颜料所演化出的神奇效果,轻重明暗间神采生动、自然妍丽。如汉唐壁画之色彩雄宏、气势博大,两宋院画之精微之致、意韵深远。

  传统工笔重彩画要求渲染得法,做到厚中生津,染不露痕,深浅自然的明净效果,即所谓的“薄中见厚”。“作画所用之色皆取经久不褪者,而不褪之色惟金石为尤,故古人不单用草木之色也。金石是板色,草木是活色,用金石必以草木点活之,则草木得以附金石而久,金石得以籍草木而活,而制合之道又在细心体会,须物物识其性情而调用之”。⑤“活”概括了总体的色彩表现要求:亮活洁净、生意浮动。而“不单用草木之色”意为水色、石色的结合使用。例如石绿可用汁绿、花青、赭石等水色打底,再层层敷上,于画的背面以石绿衬之,才能使“板色”变为“活色”,色泽饱满、秀润无痕使金石的材质美感在作品中凸现出来,浓艳沉着,尽脱火气、俗气、洗却烟辣之气息。若贪省漫堆,定会造成用色过厚或厚薄不均,呈色晦滞黯淡,浮而不实。

  “薄中见厚”概括了传统工笔重彩画的设色审美要求:“愈浅淡愈见浓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⑥

  二、“薄中见厚”与现代工笔重彩画的时代性。

  重彩画使用的金石颜料尤其是天然矿物颜料,色质稳定,色相鲜明亮丽。虽经历千年仍闪烁着神秘的宝石微光,散发着色彩的无穷魅力。受水墨至上的观念排挤,曾经辉煌的工笔重彩画一度式微,甚至造成一部分石色的生产使用失传。近年来经过一批工笔重彩画家的不懈努力,古老的工笔重彩画又在工笔画坛散发出夺目的耀眼光芒。她突破了原有的表现手法,创出一条更自由更多元化的新路。过去使用的版面材料只有熟纸和熟绢,技法上只有勾勒平涂、渲染等。而现代有高丽纸、皮纸、生绢、生宣、的确凉、亚麻布等。绘画技法上除吸收水墨画中笔墨运用外,还融和了国外绘画中做肌理的方法,如揉纸、喷洒、用矾、漏纸、涂洒云母、涂粉等手法,在颜料的使用上也比过去扩大了范围,除传统颜料,也使用水彩、水粉、丙稀及新矿物颜料等。⑦现代工笔重彩画家大胆地借鉴其他民族和画种的优点,凭着他们对艺术真谛追求的坚毅和革新的勇气,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但当一片创新的呼声渐渐平息,我们冷静下来回看走过来的路,发现不少问题。有些作品一味堆厚,生吞活剥其它画种如油画、漆画等语言,体现不出中国画的优势,虽浓艳满纸,画面整体色彩晦滞黯淡,愈显呆板。

  “科学讲创新,艺术也讲创新,但讲法不一样:科学的本质是穷其真理;艺术的本质是反映自然之大美。真理无极限,大美却永恒”。⑧

  绘画最重要的因素是它所表达的内在精神,是艺术个性,是时代性,也是民族性。工笔重彩画即是现代的也是古老的,我们不提倡一味模仿古人,也不提倡割断历史,无视传统。或只片面追求技法的华丽工细,无中生有、平中生奇。

  抛却工笔重彩画的设色传统,抛却“薄中见厚”原则,满纸金属箔及粗颗粒,处处沥金、厚堆,架空现代工笔重彩画妄谈创新,无异于邯郸学步。

  “薄中见厚”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精髓,温和妍雅。执儒家中和标准以衡量“薄中见厚”内涵,方显厚实饱满。

  尽管现代工笔重彩画已和传统工笔画在面貌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无论从题材、体裁和表现手法上都在向多元化发展,涵盖了工笔重彩、工笔淡彩、没骨、写意、泼彩,打破了工笔画种界限。但是“薄中见厚”仍对现代工笔重彩画起着指导作用,推崇厚薄结合,以“薄中见厚”的设色为主,厚堆手段为辅,充分地发挥出金石重色的绚烂妍丽的材质之美。

  三、“薄中见厚”与现代工笔重彩画的技法创新。

  传统工笔画对于载体、技法有着明确的界定,有别于其它画体,例如对线条的界定:“工笔如楷书,但求端正不难,难于笔活。……精巧,尤贵于笔笔有力,笔笔流行,庶脱匠派”。“意笔如草书,其流走雄壮,不难于有力,而难于静定”。“所谓逸者工意两可也。……盖意不太意,工不太工,合成一法,妙在半工半意之间”。⑨

  现代工笔重彩画顺应现代绘画的审美意识,广泛地吸收水墨画和其它画法的优点,突破了比较单一的样式,以“薄中见厚”原则为指导,形成了重彩、淡彩、写意、没骨相结合的新技法,减弱了因石色不易于平涂难于晕散所造成的装饰性、工艺性,增进了重彩画的绘画性。

  洗 这种技法来自于现代工笔淡彩画,是一种绘画技术中的减法。如同素描中的橡皮檫,不只是修改错误的工具,洗檫不仅仅可以掩盖笔触、剔除渣彩,还能模糊边缘界限,制造肌理、刻画细节、提亮色块等等。随着清水的洗刷,铅华褪去、火燥消隐,颜色变化微妙、含蓄蕴蕴。

  泼彩 使用生宣、皮纸等写意载体,引入了水墨的浸润渗化,大胆的泼洒,精心收拾。随着水墨色的流动渗合,牵动了整个画面的韵律,随意松动,水色淋漓,其独特效果使画面充满着虚实超然的美学意蕴。

  积色 利用熟宣不吸水色的特性,用大量的水色冲击流淌,熟宣浸水后自然皱折,凉干后形成各种形状的水痕斑纹。也可利用色彩的不同质地让颜色在水的作用下不断碰撞交错,产生一些异想不到的丰富效果。例如石色于石色或水色于水色一起积色,由于质地相同,色彩相互之间很容易融会结合,不会出现沉淀,如需沉淀效果,可用水色与石色相撞。

  没骨 也可称“撞水渍色”,是以二色或多色相撞的手法来完成浓淡的过度。由于水份的作用,颜色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由深到浅,变化丰富而自然。色彩的流动激盈代替了工整的渲染,偶然性的效果当中潜藏着灵动、变幻的因素。

  结语

  工笔重彩画色彩效果的深层结构是画家对其内心深处、精神世界和生动异常千变万化真实生活的再现,对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的一种感悟把握和表现,色彩挥洒之间,灵性毕现。

  “薄中见厚”不单纯是一种设色技法原则,更是中国工笔重彩画色彩表现的特殊方式,这种方式渗透着中国文化的艺术趣味、审美理想和难以言传的精致感受。把握并挖掘其深层的存在依据,加以拓宽演进,这对中国工笔重彩画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就有了最高层次的深刻含义。

  罗 寒 蕾2006年7月于北京东四八条胡

  注:

  1、 清•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十二

  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

  3、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之《传神•分别》

  4、 《礼记•经解第二十六》

  5、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之《论工具和设色•设色 琐记》

  6、 清•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十二

  7、 蒋采苹《蒋采苹文集》之《第三画室的教学方向》

  8、 李泽厚《美学三书》

  9、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人物画》

作者:罗寒蕾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