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

  今天,当别的艺术部类正在讨论学术问题,而且谈得兴高采烈的时候,我们雕塑界却仍在谈论出路问题,这实在有点奇怪。然而,在远古,当今好些兄弟艺术仍未诞生的时候,雕塑早巳在社会上扎下根,长得枝繁叶 茂,留下无比兴旺的见证物。中国是这样,外国也一样,几乎地球每一角落都一样,最早都以雕刻留下他们生活的脚印,而且留得最长久,大量当时反映人类意识形态的东西都随物化而消失了,雕刻仍永恒地巍然屹立。但是很可惜,不知是什么原因,也不知从何时开始,雕刻这一朵花慢慢枯萎,尤其是在我国的土壤上,像秋天的落叶,一片片飘零,最后所剩无几,我渴望而且我相信终有一天,在我们肥沃的土地上,雕塑重新发出新芽,重新盛开繁花。

  因为我了解雕刻艺术从它诞生第一天起,社会就是它的母体,并且随着人类的社会发展而发展,它以最耐久的材料和自己独特的表达方法,告诉人们当代或者历代人民的面貌,既为当代人建设精神文明创造气氛,陶冶性灵和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发展;又能为千秋万代留下各个时代人民的思想、形象、及其精神素质的脚印。这种社会功能,我有信心,认为不会为健康的社会母体所排除,它绝不是社会精神力量中可有可无的多余品。

  一

  有人说“雕塑是不急之务”。最能证明此说谬误的是1918年列宁亲自建议及签署《纪念碑宣传法令》这件事。其结果是从1918到1921年四年间,苏联雕刻创造了纪念碑及其设计共一百八十三座,综合性浮雕几十面。人们亦从此认识了艺术在人民生活中的意义。时至今日,据零星报导的统计,近六十年来在苏联各地兴建的各类型室外雕塑已超过万座了,有些竟高达百多公尺。在波兰国土上,据报导:从一九四四至一九七一年的二十七年间,各地建起的小型纪念像近五千座,大型建筑雕塑综合体亦有六十多座。

  此外在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近三十年,几乎在每个城市和村镇都有各种体裁和形式的雕塑。

  最近访问过朝鲜归来的同志说,解放以来所树立的纪念性雕塑及装饰性雕塑,比我国同时期所建立的为多,而且规模庞大,单是万寿台就有巨大的铜像将近百余个人物。平壤的千里马铜像,已成为他们国家一日千里建设的标志。

  甚至瑞典这样人口不多的国家,在斯德哥尔摩树立了一座高达—百零二公尺的童话雕塑。在一个被纳粹炸毁的公园废墟上,重建一座以母与子为题的雕塑公园,树立着几十座表现母与子的和平幸福生活以及突然被纳粹破坏了和平幸福生活的形象。这种凝固了的悲剧,不受舞台空间及时间的限制,无限期地树立在那里,使人沉思,使人回忆,意味深长。众所周知,在纽约门口的长岛上,巍然屹立着过百公尺的自由女神巨像,在全球的人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当年美国时代的标记。

  雕塑与城市建筑本来就是一家人,有着血缘关系。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城市建筑风格,相应地产生了各个不同风格的雕塑艺术,既不能代替,亦不能照搬。在巴黎一个城市内就可看到各个时代的建筑及其雕塑的结合体。凡尔赛宫林荫大道的两排古典石像使宫殿被衬托得极为华丽堂皇,使人想像到当年皇室举行宴会的穷奢极侈场面,它是协调的。但当你路过巴黎现代艺术馆正门,仰望那附着于建筑上的两面几百平方公尺大浮雕,同样感到很协调,使人连同建筑一起联想到巴黎已进入二十世纪。再到新巴黎德方斯一转,那里风格完全不一样,火柴盒式大厦结合那平台上的现代派雕塑亦很协调,显出一派现代节奏。彼此都各有千秋,欣赏者可以各适其适,好在能配套。有人喜欢新巴黎,但有人更喜欢旧巴黎。不管新与旧,它们都有好与坏之别,好的都能屹立在一角,默默地放射着艺术的光华,长效地陶冶人民性情,更杰出的可以进一步代表一个时代留下文明的脚印。一个城市的成就,当然首先决定它的经济基础,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反过来又可以给经济基础以巨大的影响。凡世界闻名的城市,都是对两者重视的结果,不然就好景难长。室外雕塑是城市精神面貌的构成部分,是别种文化形式难以代替的。往往一个城市有无艺术品的建立,反映出它有无文化,正如一个家庭有无艺术品陈设,反映了主人的文化修养一样。往往一件广场雕塑可以反映了该城市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这种感觉在初到一个城市的时候是非常明显的。

  二

  以上的情况,是本世纪的事。但是恰恰在本世纪,我国雕塑艺术却逐渐衰落。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和世界各国一样,是相当繁荣的。而西方从埃及、希腊、罗马、意大利到法兰西,各个时代的雕塑艺术都一直繁荣昌盛。只有当中世纪人民处在黑暗的神权统治下,以人为主体的雕塑艺术曾经一度衰落过,此外便是历久不衰。即使西方几千年来不断战争也不能扼杀了它。因为战争带来的文化交流,填补了战争带来的破坏。罗马继承了希腊文化,把希腊的优秀铜象大量以大理石仿制,于是古希腊的雕刻艺术能保留到今天。十五世纪意大利接受了逃到本土的继承希腊文化的君士坦丁堡难民的影响,揭开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序幕,雕塑竟成了文艺复兴的主角。法国拿破伦东征西讨,从战败国里掠夺了大批艺术珍品,这些珍品视为比其他财富更为珍贵的财富。因此这些雕塑艺术珍品随着战争的胜败,从这个国家流向那个国家,又从那个国家流向这个国家,新的、旧的、自己的、别人的,日积月累,一个城市里的雕塑就相当可观了。

  我在罗马,每次出门,想见不到雕像是难事。一个公园里的雕像就比我国各地本世纪建起来的雕像总和还多。米兰大教堂就有一千来个等人大的石雕。罗马奥林匹克运动场,更是气派非凡,环绕运动场的都是巨大的石雕和铜像,共有六十座以上,表现了强健的体魄,使人精神振奋。古罗马竞技场遗址上,第二三层走廊的每个廊柱间,都曾竖立过数百座石雕,惜现在已毁坏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上,贝尼尼设计的圆形列柱走廊的廊顶,就屹立了一百六十二座三公尺的圣徒石雕。梵蒂冈宫殿就藏有一万二千件从埃及、希腊、罗马到意大利的雕塑名作,加上绘画珍品的展览路线就有七公里长。我所到过各地的著名公园,少者二三十座,多者七八十座。尤其是卢佛尔宫花园,从卢佛尔宫一直延伸到凯旋门,一重重的大小广场都有成批的石像林立。各个朝代都增添了当代的雕塑,构成了多样统一的风格。卢森堡公园亦是依赖雕塑而生辉著名。巴黎歌剧院除了以正门拥有卡尔波的《舞蹈》石雕而著名外,正门还有同等大的群像三座。剧院外围整整有三十座以上的单人铜像环绕一周。在门廊内竖立了十座。八座杰出戏剧家的全身石雕,都倍于真人之大,长期以射灯照明,使人敬佩法国戏剧界人才辈出。此外,各个休息室、楼梯旁都装饰有铜像、大理石像,使整个建筑物显得身价百倍。这些城市,每条街道、每个广场,普遍有喷泉,喷泉上普遍以雕塑为主体。罗马著名的喷泉有诺翁那喷泉、三叉泉、还有仙女喷泉等等。这些喷泉早已成为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记得在一个滂沱大雨的晚上,我们跑到诺翁那喷泉旁,那里早已站满打着雨伞的游客,正在冒雨欣赏雕塑家贝尼尼的名作。他们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互不相识,但却有着共同的爱好,在倾盆大雨中,摄影机仍然灯光闪闪。我曾拍下这个场面,只可惜拍得不大清晰,难以制版介绍。

  中国古代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形容。在西方这些城市亦可以说大有五步一石雕,十步一铜像的盛况。在罗马,雕像的数量并不比居民少。如果有一天,把全部雕刻搬走,我估计罗马就要顿然失色,罗马就不成其为罗马,罗马就不再是世界的旅游中心了。

  三

  我国古代长时期以来,室外和室内雕塑都是相当繁荣的。历史上留下的大量丰富的遗产可以证明这点。敦煌、云岗、龙门、大足、麦积山成为文化宝库,多少皇帝陵墓成为艺术的瑰宝。

  还有千千万万寺、观、庙堂,数不尽的菩萨、佛像,服务性质随着事过境迁而消失,但它们却成为时代的矿石,闪烁着文化的光芒。

  我国古代可以花几代人的精力去雕凿一座石窟。有些由皇帝亲自主管,自己死了,交给儿子,儿子死了交给孙子,工程可以延续几百年。因此这些为宗教服务的巨大石窟遍布中国的西北部。

  我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的封建主一样,懂得利用雕塑这种形象化、普及化的艺术武器,为其政治需要制造强大的宗教气氛。统治者是深深了解这种潜移默化的武器的威力,有时其作用是胜于文字和说教的,因此不惜工本大量兴建菩萨、三宝佛、四大金刚、五百罗汉。在广阔的祖国土地上,有哪一个大山没有庙宇?有哪一个庙宇没有菩萨?据说有些名山,其庙宇竟达过千座,其内陈设的四大金刚和五百罗汉则不可以数计了。这完全是当时统治者在精神上一种强力统治手段,借用艺术功能以软化实则愚弄人民。

  我国有几千年历史,手工业有极为发达的朝代,亦曾经有过长期稳定的经济生活。升平盛世,建筑上的雕龙画凤就风靡一时,瓦顶、门楣、屏风、檐口、甚至家俱都用上雕塑以增华贵。广东潮汕专区一般民房的门口都以花纹石板作门框,  以精雕细刻戏曲人物木雕作屋楣和屏风、神台、甚至家俱。这些与建筑结合,与实用结合的雕塑艺术在我国曾经有过广阔领域的。

  四

  但是,近百年来,偏偏在雕塑这一门艺术上,自从西方文化大量输入之后,却突然衰落。

  这种状况,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与我国历代大型雕塑依存于封建神权有关。绝少大型雕塑能摆脱这种约束而能够诞生的。不像西方远在五百年前,在意大利就曾经历过一场反封建教会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能够冲破宗教的法规束缚,借神来反映了人,甚至直接反对神而歌颂自然,雕塑艺术在这场运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入人心,为非宗教的雕塑艺术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因此室外雕塑纵然不为教会神权服务,亦不致找不到出路。另一方面西方远在十四世纪,在意大利一些城市,因为工商业经济的勃兴,确立了工业家、银行家、商人的统治地位。他们的见识远比旧式统治者一一教会——广阔得多。生活于新条件下的资产者,他们的人生观在当时是新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新的,他们的艺术爱好也是新的,他们从古希腊文化寻求新的教养,众所周知希腊的雕塑是城市建设的主将。古希腊统治者伯里克利要雕塑家菲迪亚斯把雅典建成最美丽的城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因此雕塑艺术在西方能够这么蓬勃发展是有其渊源的。

  我们的雕塑艺术完全依存于封建神权。近百年来的反封建反神权斗争,就波及到依附于神庙的泥塑木雕的菩萨身上。听说我们父辈年青时就曾参与过砸烂庙宇菩萨的行动。我们传统习惯把木雕泥塑视作菩萨,把雕塑家造像视为造菩萨。既反封建就要反菩萨,于是就连雕塑视同偶象一起清除,对雕塑就敬鬼神而远之,从此雕塑艺术几乎顿然销声匿迹,只剩下几个新文化的勇士改辕易辙去接受西方雕塑的教育,雄心壮志想把西方的雕塑艺术移植到我们的国土来。本来这株源于生活的西方苗种是有生命力的,和西医及电影一样完全可以在我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但是近百年来,兵荒马乱,谁也没心思要在这株苗种上洒上一滴水,只有让它自生自灭。虽然也曾有过有识之士,曾呼吁拿起这个工具为我们新的时代服务,也曾零零星星建立过—一些纪念性、装饰性的室外雕塑,也曾塑造过一些新兴人物的肖像,也曾从西方购买过一大批古希腊和古罗马大理石复制品放在公共场所,康有为曾为广东这样做过,也曾派遣过几个留学生出国学雕塑。但根本不成气候,并没有打下社会基础。

  五

  全国解放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借鉴苏联,各地兴建了一些纪念地、纪念馆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很自然地想到雕塑的鼓动作用,于是雕塑艺术有些苏醒迹象,进驻博物馆,形成了五十年代雕塑的唯一出路在室内的状况。但是博物馆的天地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我们雕塑系的学生却一批批地毕业,但是毕业后却派不上用场。此后美术学校的雕塑教师亦饱和了,学生却仍在一批批毕业,矛盾很大。

  到六十年代,工艺扩大机构,雕塑又开始突围闯进工艺部门,形成了六十年代雕塑的出路寄希望于工艺的状况。但是,室内小型雕塑的繁荣是要依存于人民的住宅条件。我国三十年来人口剧增,以广州为例,据说每人平均居住面积不到三平方,没有摆设雕塑的空间因此工艺小型雕塑在国内取得繁荣,实有待于人民生活大幅度好转才成。所以目前小型作品的出路是出口。因为艺术小品的发展与家庭生活条件的发展是同步的。大型艺术品的发展与公共场所的发展是同步。尤其是立体占领空间的雕塑它不像可以挂在墙上的绘画,更需要放置的条件,美术展览会对雕塑来说,只能起介绍作用,根本不是它的用武之地。其实三十年来参加美展的雕塑基本上全是半成品,作者无法找到经费把雕塑变成金属、木头、石头等悦目的材料,这样半成品等于拿白报纸画的国画稿去展览一样,完全失去他自身材料的美感。另一方面有如上述, 雕刻功能是慢性长效感染,配合固定环境创造气氛的,如果放在美术展览的角落里只和观众见—面便退场,真不是它的所长。创作一件雕塑要穷年累月、有时一辈子也弄不好几件,这么难产的艺术只准展览几天便作废,又要兴师动众搬回老家,还不知该放在什么地方收藏,多少作者就只好展览完后把自己的作品打碎。

  总而言之,雕塑艺术单从室内小型摆设或从美展上找出路,终究不是办法。雕塑应该与城市建设、园林规划、公共场所美化、纪念地的点晴、旅游地的部署及大型宾馆的“造景”取得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它的所长。

  目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些有识之士已在城建工作上开始注意到这种武器,并开始认识到它潜在的功能。不久前,我在—个旅游地选好一个山岗,利用山上的巨石稍事加工,仿上帝的手迹雕成各种动物象形,组成了一个几万平方米庞大的 “象形石景”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的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又是具备有利发展雕塑艺术的社会,我国是一个重视文化艺术的民族。我国有着可歌可泣的壮丽史绩和众多的杰出人物,需要以雕塑纪念过去并砥砺来者,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这一代不能空白,要留下光辉的痕迹,持这样见解的有识之士将越来越多。五十年代雕塑艺术的出路曾寄希望于室内架上,六十年代则寄希望于工艺陈设,八十年代理应寄希望于广场室外!

                   原载《美术》1981

作者:潘鹤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