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潘一见的山水画

  敏感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前提,但一位艺术家比常人总要多一点“感觉”,因此人们对自己的敏感程度很少去进行审察。当然,通常也没有什么检测“感觉”的手段,大家实际上是稀里糊涂地把艺术做下去,直到接近尾声时,才发现—或永远不能发现—在感觉的敏锐性上出了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不可探测的领域,只要我们对杰出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细致地体察,不难窥测他们大致所处的状态,有了这样一个比照的标准,对自己的状态是不难做出判断的。这些艺术家对作品的细微处,对所有细节之间的关系的体察能力远远超出一般作者,而对于生活、环境的感觉状态,同样如此。换句话说,他们能感受到视觉图景中一般人根本感觉不到的细节和关系,以及图景背后漂浮着的某种氛围。这是才能确凿无误的标记。在这一点上,潘一见具有出色的禀赋。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构成元素单纯,而构成之下的精神蕴涵却异常复杂,因此决定了从事中国书法、绘画者敏感的特质与指向。其一,感觉的精微。简单的构成元素承担着复杂的蕴涵,那么构成元素必然要向极为精细的方向发展,这对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二,技巧与精神氛围密切相关,下笔即见格调。这至今不是一个理论能够解释的问题,但在审美实践中却屡试不爽。其三,仅从技巧来追求最高水准的不可能性。一位中国书画家,整个学习、创作的过程都必须是一个技术与“人”同时锤炼的过程。

  这是从形式、技法开始的一种叙述,如果从对潘一见这个“人”的认识再回到她的绘画,不难做出这样的判断:一切或许都从她的性格中生长出来。她对这一切的获取似乎异常轻松,没有任何强求的痕迹,因此都很好地融合在她的笔下。在她的作品中,对笔触的准确、精微的控制,以及从图形深处透出的雅致,都是当下中国绘画中难得一见的东西。然而,她在前人作品上是下过工夫的,例如她所临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体察入微。

  一位画家对自然感悟的深浅,是不容易加以判断的,因为它们已经与他的作品融为一体,但从潘一见对自然的感受的叙述中,特别是她创作时对所描述的感受的取舍、想象中,我发现她对自然的敏感丝毫不下于对绘画的敏感。从她的写生与习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南方女子的灵性与北地山水互相渗化时的情景。

  潘一见是今天的青年中国画家中少数接受过专业书法训练的一位。她对书法的要义有很好的领悟和把握。中国画发展到今天,书法与绘画的笔触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分离,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曾经是使中国绘画获得伟大成就与丰厚内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在举世分离的潮流中,重新把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或许正通向一条崭新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有潘一见的灵异,她完全有能力把自己的观察、想象化成一种富有个人特征的图景。

  2006年8月13日

作者:邱振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