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潘一见访谈

  编者:你还记得第一次拿毛笔是在什么时候?

  潘一见:不记得了。拿毛笔是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我们家从一个小镇搬到瑞安城来了,当时我们住在清代大儒孙诒让的故居“玉海楼”—这里是父亲工作的单位。

  编者:是几岁的时候搬到那里的?你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潘一见:三岁。怎么搬进去不记得了,模模糊糊的记忆,进去之后很多事给我留下了印象。

  编者:是一座藏书楼?

  潘一见:对。孙诒让的父亲孙衣言给他建了这么一座藏书楼,供他读书用的。

  编者:你们家搬进去的时候,是什么情形?

  潘一见:是一个很大的院落,非常漂亮,一年四季都有花开,里面有很多藏书藏画。

  编者:你接触过这些书画吗?

  潘一见:按规定家属是不能进藏书楼的,我父亲就在楼上办公,他每天要搬弄这些东西,记得父亲是戴着白手套整理图书,当时觉得很奇妙,为什么拿书要戴着手套?那里的字画只有展览的时候才会拿出来。我曾经偷偷地跑到楼上去看书,那些线装书就摆放在那里,香味很特别。当时也不懂,我只是感受到这种氛围。

  编者:写字是在你父亲的要求下进行的?

  潘一见:是。那时感觉很痛苦,父亲几乎是逼着我写的,每天都写,大约是在五岁左右,前面过了两年愉快的童年生活,之后就开始进入漫漫无期的练字生涯。我父亲给我的规定是,除了家庭作业,每天写一百个楷书。

  编者:写什么字帖?

  潘一见:刚开始写柳公权,后来换了颜真卿,《勤礼碑》、《自书告身帖》、《多宝塔》、篆书、隶书都写过,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高中写得就比较少,因为面临高考,练得少一些,但是必须每天都练,偶尔得到父亲的允许,比如说考试、复习就不用练,可以暂停。我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我住在“颐园”,孙诒让的书房,前面是一个荷花池,边上一口水井。那个水井就是我的冰箱。夏天的时候,我就在外头的圆桌上写字,父亲就把西瓜吊到水井里,凉了以后拿来吃,荷花池里的藕有时也可以挖一点出来吃,这些都是很美好的回忆。如果没有这些回忆,我的童年就会很单调。

  编者:1994年在杭州是你专业和系统学习书法的过程?

  潘一见:在杭州的时候,因为没有其他的事情,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写字,因为觉得很不容易得到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每天都是七八个小时练习书法,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写,临《兰亭序》,智永的《千字文》,因为这个篇章比较长,都是通宵地临。

  编者:对你影响最大的字帖有哪些?

  潘一见:我比较系统地临写了历代的名帖。二王、智永、孙过庭、苏轼、米芾临得比较多,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

  编者:你画画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

  潘一见:我画画稍晚于练字。我画过花鸟、人物、山水。那时父亲对我说,要先练好书法。父亲是我们当地的书协主席,也画山水画。记得我第一张山水画的是黄山的天都峰,那张画就是在父亲的指导下画的,现在不知道去哪了?我现在倒很想再看

  编者:有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画家?

  潘一见: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编者:你主要临摹过哪些古代的山水画?

  潘一见:我临摹山水画,是从“四王”开始的,同时也临宋元明清的一些小品,文征明、沈周、董其昌的一些小画,因为那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写字,没有时间临大画。后来我利用学校的条件,临摹了一些五代、宋元的大画。

  编者:临这些作品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潘一见:我有几年的时间一直在临摹,时间都穿插在一起。从五代的巨然、董源,再到元代黄公望、倪云林。当时临摹室宋画、元画、明画都有,有段时间我对巨然比较有兴趣,便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临了两遍巨然的《层岩丛树》,接着还花两个月的时间临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来,还有《早春图》等。

  编者:谈谈你临摹《富春山居图》这张画的过程,好吗?

  潘一见:我是先局部临摹,一棵树、一组树;一块石头、一组石头,一笔、两笔,从局部开始,先解剖,把局部都烂熟于心了再整体临摹。主要是笔法的把握,在临《富春山居图》的同时,我还得练习书法。

  编者:练哪些字帖呢?

  潘一见:还是“二王”的行草书、怀素的草书,因为这是张很写意的山水画,特别是很多长线条,披麻皴。看起来很简单的几根线条,如果你没有那种胸有成竹的把握,很难临好,所以,仅仅为了那一根线,我就会专门做一些书法的练习。

  编者:临完之后你有什么体会?

  潘一见:“写”,这张画是写出来的。

  编者:你为什么选择了倪云林书画的笔墨关系作为你硕士论文的研究课题?

  潘一见:对一个画家的笔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对我的创作也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元代绘画当中,倪云林是特殊的人物,他的书法和绘画发展的轨迹,以及其中的复杂关系,我非常感兴趣。他的书风影响了他的画风,画风也渗透在他的书风中。非常奇妙的是,不论哪一个时期,他绘画和书法的用笔都有其一致性。

  编者:如何一致?

  潘一见:用笔技法的高度融合。比如说折带皴的画法,用笔是侧锋落笔,在竖向的时候按笔,他书法中用笔是露锋起笔,俊俏取势,收笔的时候轻轻一顿,如果你把他书法中的这种线条放大到他的折带皴上,你会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但也不是完全一致,在绘画中侧锋更多一些。写字的时候主要着力于笔尖、笔肚的使用,而绘画中的用笔需要笔尖到笔根各个部分的充分使用,这是书法和绘画在笔法上不尽相同的一个方面。

  编者:除了倪云林对你影响外,还有哪些画家对你有影响?

  潘一见:比如说王蒙、黄公望、倪云林、董其昌,我都多多少少受到他们的影响。

  编者:你是怎么处理书法和绘画的笔墨关系的?

  潘一见:我在画画的时候没有想到过我要书法用笔,可是看我的绘画的人总是会说到我的书法,可能是因为我的绘画中会自然地带着书法意味的线条,这是从笔头流露出来的一种东西,是在长期书法训练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也经常会有学生问我,怎么把书法中的线条用到绘画中去?直接拿过来用是用不了的。而在长期的书法训练中,把握并体验各种用笔的特征和情趣,当他成为自己的本能的一部分时,你就会在画面中自然流露出来。

  编者:有人评价你的书法,认为你的字和董其昌关系比较紧密,你是否对董其昌有过揣摩和学习?

  潘一见:在我最初的学习阶段很少临他的字,只看,但是他的画我临摹过的。他的用笔和用墨非常令我着迷。有人对我说了之后,我重新又把他的书法,认认真真临摹过几回,那是后来的事了。

  编者:你对董其昌的绘画是不是也有兴趣?

  潘一见:当然。记得2002年的一天,晚饭后翻看画册,刚好看到他的一套册页,一组四张,我惊讶于他的墨色晶莹剔透、神采奕奕,很鲜活,就像刚刚画好的那样子,印象特别深,一个通宵,我临了他的这个册页。我现在也临董其昌的画,但当时的状态已经无法追寻了。

  编者:你画面对墨色的运用是否受到他的影响?

  潘一见:是。也包括受到元代王蒙、倪云林、黄公望的影响和启发。董其昌是一个很完整的体系,比如他的南北宗论,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他把自己归于南宗画派的一个继承者,他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用笔,另一个是用墨,特别是淡墨,看印刷品是很难感受到他淡墨中的韵味的。不久前我去上海博物馆看了他的《秋兴八景图》,极其精彩,虽然现在印刷技术很发达,但作品的精微处就很难感受到,所以我有机会就尽量多看原作,现在这样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也经常叫我的学生去各大博物馆看看。

  编者:你现在还经常临摹?

  潘一见:对。我的教学中安排有临摹课程,课堂上我要给学生作示范,这是一个学习、重温经典的过程,有时我又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且我现在临摹的面更广,因为教学中要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优势、特点、喜好,然后才能因材施教。一个班有20个同学,他们要临20张画,对每一个人临的画我都要熟悉、要示范。

  编者:现在还练习书法吗?

  潘一见:当然,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但从某一个角度说,我画画也是在练字,练字也是在练画,只是在转换的时候会有一些差异。

  编者:你认为有什么差异呢?

  潘一见:这个差异是很微妙的,要体验才能知道。这种差异使得不是所有的书法家都能成为画家,也不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一定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它们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的规范和追求。

  编者:谈谈你这件作品《层峦叠翠》的创作,好吗?

  潘一见:这张画从起稿到送装裱,大概是两个月的时间。我画画有一个习惯,从起稿到大致完成,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画两天,停两天。那段时间早上一起床吃点东西,就开始画。

  编者:从早上一直画到晚上吗?

  潘一见:如果没有什么事情的话,是那样。一整天都是这样。即使在吃东西的时候,眼睛也还在画上,让自己的思维、眼睛始终不离开这张画。大画铺开之后,很多的细节要不断地调整,要经得起推敲。有些关键的地方,一笔下来是不能修改的,有时候需要想半天,然后落笔,这一笔在画面必须要恰到好处,力度、方位、变化,一笔下去之后就没法修正了。整张画调整和思考的时间比较长,有时候一天只能调整一个部分,哪里需要再塑造?哪里需要补笔?所谓“大胆落笔,小心收拾”,收拾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大画要注意气势,要拢得住,不能散,要整体。

  编者:画之前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吗?

  潘一见:有一个小稿,画的时候随时会改变。因为你考虑过于周密,落笔到哪里都规定好的话,不会有意外之笔,但大画太随意也不行,会失去主要结构。我是把几大块的开合关系构思好,比如树的组合,石块的组合,都可以在画的时候随意生发、调整,所以我的稿子,你看上去就是几块大形。

  编者:你在画之前还会有些其他的准备吗?

  潘一见:我对墨比较讲究,这张画用的是一块老墨,每次我都是滴几滴水,磨墨画。

  编者:磨墨需要多长的时间?

  潘一见:不长,我在磨墨的时候也在考虑画面,磨墨的过程也是一个酝酿的过程,我从没有考虑磨墨需要多少时间。滴两滴水,磨,画完了再磨。

  编者:我去你的工作室,看到你的画案,毡子上面非常干净,几乎没有墨痕,你的瓷碟、毛笔、砚台也是这样。

  潘一见:我画画有个习惯,我有一个调墨用的白盘子,画完之后像刚洗过,干干净净的,没有留墨渣或其他什么在上面。

  编者:我看你在画画的时候,水洗里面的水也是干干净净的,像刚刚盛出的水。

  潘一见:这是一种习惯。画画的时候,我笔头蘸点水,然后蘸点墨,在盘子上面调墨,调完后什么状态,直接就落纸了,笔上面所有的墨的状态都可以在画面相应的地方去铺设,所以要把它全部用完,用到笔已经干了,连墨连水都没有了,笔就很干净,我再去蘸水,拿这样的笔去蘸水,你想那个水会脏吗?

  编者:我看到你不久前去浙南林坑的写生作品,你会经常出去写生吗?

  潘一见:一年春、秋两季要出去的,这要看机会,有时带学生出去,有时自己出去,有时也跟导师出去。这次去浙南是跟陈平先生出去的,那段时间我刚好有一周的时间有空,正是春天写生的时间,我就抓住这次机会跟他去了一趟南方。

  编者:画了多少画?

  潘一见:一本册页,十一张。我去了六天,一天画两张。最后一天因为要走嘛,只画了一张,就是那条小溪。我对那条小溪有感觉,小溪很古朴,远远地从桥的上头,流到近处,它有一个很美的姿态,溪流旁边的杂草、石头,把小溪衬托出来了。我专为这条小溪营造了一个氛围。

  编者:写生的时候你如何处理眼前的景致与画面的关系呢?

  潘一见:自然界那么多的景物是需要经过你的取舍,刻画,才能化为你画面的图景。刻画有不同的手法,取景有不同的取法,画面的留白、布置,留什么?舍什么?怎么变化?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如果照搬对象,那是画风景。写生不是如实的记录,眼前的风景要转化为你笔底的山水,让它带有你的感情色彩、你的见识、你的审美。有一些树这个角度不入画,那个角度入画;有些房子这个角度不好看,那个角度看上去就很美。画家在写生的过程中不停在寻找适合它的景物、角度,再用自己的手表现出来。所谓“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编者:你写生的作品细节非常多,画面也很完整。

  潘一见:我对写生有一个观念,就是像写日记,记录和积累素材,再就是感悟自然。如果你仔细看我的这本册页,你会发现,前面三张,不如后面的墨色更柔和。

  编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潘一见:我刚到一个地方,对周围的环境还不熟悉,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对景致的感受,不是马上就能理解到,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更能表现这个地方的风貌?这些都需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刚去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一些犹豫,看起来我每张画都得心应手,但是我自己心里明白,哪几笔,哪几个地方是我生硬地把它画出来的,但是最后我可以调整,让你感觉不到。

  编者:是回来之后调整吗?

  潘一见:不。边画边调整。

  编者:画完之后回来还需要再调整吗?

  潘一见:几乎不用,当然,除了盖印。

  编者:写生回来会再创作?

  潘一见:当然会。但不是和写生同样的构图,不是。写生的时候是根据某一个景,某一个有感受的景致进行刻画,回来创作的时候是升华当时的那种感受,主要是笔墨语言的升华。

  编者:看你的写生和创作,可以感觉其中明显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你是怎么处理这种写生和创作的关系的?

  潘一见:写生和创作,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我在创作的时候脑子会突然蹦出我记忆深刻的一个景致,在我画面需要的时候,会自然地穿插进来,这是写生对我创作的影响。这些年我几乎都呆在北方,我在太行写生的时间非常长,还有中原一带的山,我对这种自然裸露的石头比较感兴趣,表现的方法也是从自然中提炼出来的。这种以线条为主的造型特点,更能体现我用笔的特征,所以我的画很少用大面积的墨,大部分都是用线组织起来的。

  编者:你既是大学教师,也是学生,又是画家,你是怎么处理这之间的关系的?

  潘一见:我既要做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又要做好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教学是我的工作;绘画、写字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和我平时吃饭、喝茶、发呆一样,但它占的比例大一些;我的博士研究课题也在进行之中。书法、绘画和我的生活就这样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我也经常一整个下午喝茶、发呆。那个时候好像特别悠闲,即使在这样的时候脑子里还是离不开画面。或者在想,昨天那张画,哪里还没处理好?我会盯着墙上的画看半天,也会思考一些研究中的问题,有的时候也会为绘画的前途莫名其妙地担忧,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会画成什么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