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张驰有致动静等观

  说实话,当今我接触过书法界的名家高手中,真正懂“王法”的人不多,而懂了“王法”,手头上又能表达出来的就更少,至于既懂“大王”又懂“小王”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或问:“谁明此道”?答曰:“有二人,一个是周祥林,一个是张智重。”
  周祥林身兼两衔,既是书协理事,又是影视界十佳导演,因为要导演中国当代最具挑战性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书圣王羲之》,试想他不搞明白“王法”怎么得了?他不仅要从理路上弄明白,还必须得在创作上拿出真东西来,换句话说,于头上还得跟得上,否则,他自己心理上也过不去,观众、同行们也不会轻易放过他。张智重一直是周祥林在影视业中的同仁,合作伙伴、生活中的兄弟、书法圈里的道友,两人多年在一起的摸爬滚打,志趣上必定有臭味相投之处,别的不讲,单就书法而言,都有共同的追求,都是高师沈鹏先生的门徒,同出一门,在对待“王法”上,两人的解读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个人风格的取向上却各有差别。限于文字,这里且不说周祥林,只说张智重。
  说智重之前,先略提一下什么是“王法”?我曾经多次在教学中阐述过“二王法”,具体一点讲,在笔法上,不外乎这么几句来概括:侧入平铺,万豪齐力,提按转折,笔笔中锋。应该讲,这些都是古语中历史的定论,都是千古不传的秘法,当然所谓的秘就秘在不能面传亲授。得不到传承的人大都是望文生义,纸上谈兵,没有实证亲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其实在这点上,自隶变以来,笔法在各种书体中没有多少差别,自古至今变化不大,应该说基本是一致的,这正是所谓的“用笔千古不易”的总规则,同时更是“二王”书法体系的总规则,但是在用笔的立意和取势上,古来书家的个性风格相去不啻天渊。意和势两者分而为法,合而成韵,就法而言,放者为“外拓”,收者为“内撅”,就韵而言,“外拓”为“妍”,“内撅”为“质”。就二王而言大王为“内撅”,小王为“外拓”。往往我们看书法作品时,只观其表,不察其里,以为外形像“二王”就称是,不像就一概否定,这都是对“王法”的肤浅的理解。
  在这两点上,智重捏拿的都很得当,不偏不倚,尤其得“内撅”神质。他不仅在笔法的这些原理上通达,在实证上,在运用中,能驾轻就熟,并且深得大王法之三昧,难得可贵。记得一次笔会上,与会耳熟能详的大小名头名家一起上阵,同室挥毫,染翰疾书,个个走笔如飞,好不潇洒,还常常博得掌声阵阵,唯独智重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意趣分明,落笔、行笔坚定从容,韵致精微而丝丝入扣,笔锋开合有度,深契古法。当时令我心油然生起敬重。打那以后,我更不敢造次为书,生怕由于亵慢用笔而亵渎书法。这是一小段儿插曲,却也能说明智重的书法功底。所谓难能可贵,是说智重在行草书的运笔过程中,笔笔能落到实处,起、行、收这三段都能交代清楚,很少有失念之处,很少有败笔之处,即便在点画转换过程中,也都能笔笔到位。那些矫揉造作,玩弄行笔技巧蒙骗盲聋者之辈,如果看到智重行笔应该有所反思。智重能在现今浮躁环境里,从那么多古今的碑帖墨迹里,从变化多端,风格各异的体势中,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住了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否则,他不会有现在的成就。我常常在朋友面前好为人师,有时也把我的书法思想说与智重听:其实中国书法本身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艺术”,除了能表达个人的情性、才气和文化素养以外,更重要的还是组成书法基本元素的具体形态,换言之,就是书法点画形态的规定性,统而言之,即是“八法生辉”。离开了这些几千年以来的约定俗成,离开了历代书法家所遵循的笔法规则,以及规则所产生的点画形态,那么书法的文化生态可能呈现的是另外的一种形式了,而不能称其为书法,那可真的是一种随心所欲、“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线条艺术了。智重很有趣,常常点头应是,深表契同。智重是智者,有古典文化情怀的人,心仪高洁,风雅不俗,从他本人的情调山确能看出他书法“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格调来。

作者:张世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