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杨福音:读书是为自己备好干粮

  长沙的深秋,阳光和煦,景色怡人。烈士公园湖畔的杨福音艺术馆,照样染上了10月那些丰富的气息。定居广州的杨福音先生特地为10月20日在长沙举办的个展回到家乡,然而此次会面却不谈画展,只谈读书。

  杨福音以为,书分为三类。不得不读的书,不想读的书和舍不得读的书。选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或午休起床,或沐浴之后,喝口茶,挥着笔,细细品读一本自己舍不得读的书,写写停停之余,放空思绪,乃人生一大乐事。

  在杨福音看来,读书目的是交友。与谁交友?与作者!文学作品是作者的“心”生命,当“身”生命逝去时,“心”生命还留在人间,读者与作者通过其作品交流情感。读书即是跟“好”见面,能使读者的心志变得高远、脱俗。

  那究竟何谓好书?何谓好文章呢?杨福音很赞同国学大师钱穆的观点:作者将其自身、其人生轨迹、其人生态度通过文字载体融入书中,本人不出现,却在提供给读者的意境和画面中体现自己的思想,任凭读者去猜测、领悟、体会,达到“无我”之境。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豪放派诗人苏东坡在《蝶恋花》中营造了一段偶遇的唯美画面,读者领悟的却是“外物无情,烦恼自寻”的观点,作者将其思想隐藏于文字间,百转千回,耐人寻味,“无我”胜“有我”。

  当今浮躁成风,杨福音感言,如今做个读书人,是件难事!诱惑太多,心浮气躁,读书的气候还不宜人。真正纯粹的读书人,应以读书为职业,心无杂念,做学问也好,谈思想也好,其根源都来自平时所读的书籍,“把干粮准备好,随时可以派上用场,怕就怕粮食不够。”杨福音认为读书就是储粮。

  在他心中,钱穆是真正纯粹的读书人,谈问题谈得很透彻。在谈论“继承与创新”时,钱穆举了一个例子:西周初年周公著《尚书》,用记事体;500年后孔子著《春秋》,用编年体;又过500年司马迁著《史记》,用列传体。史的这三种写法的创立,既是继承也有创新,继承在先、创新在后,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回到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杨福音表示,源远流长的中国绘画传统不能丢。“继承就好比你最早的祖宗砌了一块砖,然后一代接一代地砌下来,到了你的手里会有一栋漂亮的房子。如果总是推倒重建,到你手里时仍会只是一块砖。所以继承本身就很好了。至于创新,则是厚积薄发后的突破。”

  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没有笔墨,便没有中国画。中国画的继承,是笔墨的继承;中国画的创新,是笔墨的创新。笔墨又好比人的骨和肉,笔墨的运用便有了人格的讲究。杨福音说:“中国绘画的笔墨与做人联系在一起,与塑造一个人联系在一起,这是很有意味的事。画家,更要多读书。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陈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