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通变•通感•雅言

  近读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悟感颇深。通变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可以称为伟大的智慧。它准确的定位了文学艺术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通变”说亦非复古,而是主论探本知源,诠释“通则不乏”,“变则可久”。因而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是“通变”的精意所在。

  刘勰在《通变》里特别强调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他认为“新意”“奇辞”是可贵的,但要“新而不乱”,“奇而不黩”,也就必须“昭体”而“晓变”。要通古今之变,而虽变不失其道。首先要理解“通变”它所具有的的矛盾双方。就其先后传承的一方而言,则为“通”;就其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言,则为“变”。把“通”与“变”连缀起来解释其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而知晓一要于“通”中求“变”,同时又要“变”而不失其“通”,“会通”与“运变”是辩证统一的概念。这就是刘勰讲的“通变”是其兼顾两方面的含义。解读刘勰“通变”的理论,我们在回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时会看到,中国画有时因变而发展得盛,但也有时因变而停顿致衰,其所以衰,正是由于或者“泥古”,或者“追新”,而不知“通变”的理法。现如今,读刘勰“通变”之说,深感其意的伟大,他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论证的十分完美。使我们在对待继承传统和求变创新的辩证认知中有了一个高层次的解答。

  再说“通感”,这虽然说是文学理论的术语,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器官的相互沟通。可确非常契合领悟绘画的感觉。“通感”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官能的沟通,全无界限通融贯联,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但也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在绘画的“通感”中颜色似乎有温度,形象似乎有声音;冷暖似乎有会有份量。画面“光感”或“灰暗”会发出“响亮”或“沉静”,视觉中会沟通听觉,仿佛感到“热闹”和“冷寂”。这就是绘画感觉的心理状态,亦谓“通感”。而真正的绘画者必要训练有术“通感”官能,并体悟和享受“通感”带给自我的愉悦。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而优雅。我曾买过一本《中国雅学史》,太高深了,一时读不进去,便束之高阁了。读刘勰“通变”之说,竟把“雅”字得以舒畅的解读。刘勰把“通变”的标准定是雅俗的概念。他说;“斟酌乎质文之间,隐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白话解释就是说,通变的标准由雅俗来决定,合乎雅的变,是通变,而不是雅的变,则沦为“讹浅”流俗。

  “雅”的起源于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诗经》,风、雅、颂构成的《诗经》中有小雅、大雅之篇。古人将“雅”的本义意为“正确”,所以,“雅”就成为了正确审美的标准。并引申到高尚、美好等多种含义。用“雅”字品评艺术作品:风雅、古雅、文雅、高雅、清雅、娴雅,品评艺术行为:雅赏、雅玩、雅集、雅兴、雅品等等。圣贤达人的言论为“雅言”,欣赏的音乐为“雅乐”,观览风景为“雅致”。“雅”既是中国艺术的审美概念和品评标准,又涵盖着诸多的含义:清、淡、远、静、空、幽、逸、闲、简。这就是古人的优雅文化,真可谓修身养心呀。

王雅平

2010.12第一稿

2011.7.7第二稿

作者:王雅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