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何多苓解析“川美现象”

  在作何溶专题时,本网记者采访了艺术家何多苓先生,在访谈中当记者问及近年活跃的“川美现象”时,何多苓给与了多方面的回答。   没有压制、没有论资排辈   记者:川美现在很活跃、很被重视,包括部分艺术家和学生说要比中央美院、中国美院要有优势,您怎么看?   何多苓:川美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一种传统的强大力量在上面压制,中央美院说得不客气一点,很多老先生都是德高望重的,这种传统不管对年轻的教师和学生都构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中国美院可能也是这样。传统深厚是一个好事,同时带来一个负面的东西,让新生能力不能出头。   四川美院不是这样,四川美院在教师队伍里没有那么大排号的人物,我记得我们的老师除了个别岁数比较大的,都是中年人甚至有一些青年。所以跟我们几乎是打成一片的,而且从院长开始对我们的创作什么都从来没有任何压制,一直到现在我觉得四川美院的传统很好。   记者:比较开放?   何多苓:很开放,没有由上而下的力量来压制年轻人。   记者:也没有论资排辈?   何多苓:没有论资排辈这些东西。所以整个四川出这么多绘画人才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记者:现在包括很多老师谈论、也经常走访川美,包括现在刚毕业的近几年的学生整体水平也被认可。   四川画家在京占半壁江山   何多苓:现在北京画家群里边四川去的占半壁江山了,最重要的像张晓刚这些都是四川人。   记者:这个群体现象是不是因为和四川地域有关系?   何多苓:有关系。四川这个地方相对北京要闭塞,一方面导致外来信息不是很多。另外造成画家静下心来画画。四川画家有一个传承关系,比方说从我们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年轻人中间是没有对立的东西,大家都是互相帮助,而且年轻人也承认老一辈对他们起的作用,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   记者:好象都是互相帮助。   何多苓:以老带新这种都是一直遵守的,北京竞争那么激烈。所以四川画家能够在比较平和的心态一种比较自我的状态里面画画,画到一定程度可能去北京发展,起步还在这边,都是四川美院出来的。   北京更像一个名利场   记者:北京望京这边大概走几步就碰到四川的老师和学生?   何多苓:越来越多,四川年轻人又去了一大批。   记者:据说今年本科生(川美)大概有150个学生到北京来。   何多苓:不太清楚,包括成都这边都有很多去的,在北京租了画室,虽然很贵但还是要去。因为成都或者重庆是画画的好地方,但并不是一个卖画发展的好地方,市场和外来的画廊、美术馆这些主要还是去北京。所以北京看来是最重要的从发展来说。   记者:何老师您在北京有工作室吗?   何多苓:我没有。我这个人比较懒散,我庆幸当时那个时代就出山了,现在年轻人还是很艰苦,一边要画画一边要去应付人事关系,一边要去推销自己、包装自己,这些都不是我所擅长的。我觉得某种程度北京很像一个名利场、不是一个绘画的地方,画画我还是在成都画。

作者:高敬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