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情系牡丹

  友人董小明引荐,湘人曹明求擅画牡丹,且有创新。数日後,明求携《牡丹情》画稿自深圳来京,我得以一览,始信小明兄所言不虚。

  明求选定牡丹为题,矢志不渝,心无旁鹜,数十年孜孜不倦,专心研习,探求不止。画家频频奔赴洛阳、荷泽等牡丹之乡,写生体验,观察牡丹之姿态,感受牡丹之神韵,师法造化,深谙所表现的对象。

  明求初以工笔切入,承传统画法,勾勒渲染,苦心孤诣,一丝不苟,极尽刻画精细之能事。巨幅《神州涛声》为其时代表之作。该作虽以传统手法绘出,但以偌大尺幅,全景展开,画家倘无相当功力和严谨构思,实难统御。该画谋篇立意甚佳,枝枝叶叶,团团簇簇,意达“浑然一体”,且有“满纸飞动”之气势,诚然精妙。很可能画家由此悟出,於牡丹之外,另有意趣,这个发於画中牡丹却又并非牡丹本身的“一体”和“飞动”,才是绘画的精粹和真谛,是画者的真正追求。

  此後的作品表明,明求开始踏上一条艰辛的求索之路。这标志了他绘画观念的改变。他不再以绘画逼肖对象外形为目的,亦不再严格恪守从学院学到的画法,把更多主观的成份投入画面中。在他的眼里和意识中,牡丹,不过是作画的由头和引导,是作品的凭借和依托,是创作时所借用的一个载体,藉了牡丹来表达一种气势、风神,一种感受、意象,一种情趣、境界,如此而已。至於表现手法,亦须随作品立意而选取,曷能定而不变。

  明求虽取材单一,但其探索方向和手法颇多。《水墨系列》作品,用笔恣肆,水墨淋漓。作者以浓淡、爱湿、疏密、聚散等反差构成花与叶的对比。画家不甚关注於对牡丹花瓣及枝株的具体交代,而着眼於画面总体的气韵及其传达的精神。作品有很强的表现性。其中《娇容千叠谁托起》、《梦里不知身是客》、《北国魂》皆可为例。《水墨系列》中还有《梵音》、《母爱》一类,取牡丹花朵之局部,以墨韵变化、黑白灰关系构成画幅。画虽大器简炼,却略显单调。然而,很大可能,以後的《牡丹梦幻系列》是由此类作品的构思生发而出。

  《牡丹梦幻系列》中,画家已完全打破了牡丹的枝株构成及其生长的具体时空概念,着意表达一种感受和某种意象。他将牡丹的花、叶、枝、蕾都视为创作的符号和画面的构成要素,用以创造一个统一的基调,一种意境,别的都已不重要。色彩的表现力得到发挥,强化虚实关系,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从而,开出一个新生面。

  此後,明求又将《牡丹梦幻系列》作品的视野拓展,并进一步抽象化。更充分调动色彩的表现力,或使其丰富、细腻、微妙,如《悠悠春梦无觅处》、《花繁月明泛霞光》;或使其对比鲜明强烈,如《谁道娇容无傲骨》、《便觉春光四面来》。此时,明求用笔已无拘无束,施色已不限於国画色,似吸收了丙烯乃至油画的营养。同时期一批水墨牡丹,用笔更加奔放、粗壮,牡丹亦强而有力,不再娇柔妩媚,或者,又附以方格构成,强化形式感。

  画家在表现手法上的多向探索,是他不断发掘和充溢作品内涵的外部显示。明求在从美学和文化意义的层面上思考着,如何藉牡丹表现某种精神和意境,表达自已的情感和理想。几十年来,他思考於斯,劳作於斯,苦於斯亦乐於斯。

  明求情么於牡丹,其实是情么於自然,情么於艺术,情么於人生。

  庚辰年重阳节於北京

  邓福星 ( 中国艺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
 

作者:邓福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