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爱传统就要让它活下去——刘子建、欧阳东宁推出当代水墨双个展

       

▲刘子建作品《鸿裁》。(主办方供图)

欧阳东宁作品《叠水》。(主办方供图)

  “一个人要把一件事做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刘子建和欧阳东宁的选择正诠释了这样一句话。9月3日,“伟大的传统与现代阐释──刘子建 欧阳东宁现代水墨艺术展”将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两位实验水墨艺术家在此展出的近50幅作品,是伟大古典传统与现代艺术表现碰撞的结果,也是他们一辈子坚持的艺术方向。

  他们的创作都从传统中来

  《伟大的传统与现代阐释》是这次画展的总名称,其中包含刘子建的《鸿裁-垂丽天象》和欧阳东宁的《天图-易变万象》两个个展,两个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在于,致力于用当代水墨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及传播。

  虽然都是实验水墨,但刘子建和欧阳东宁的作品截然不同。欧阳东宁的创作立足于《易经》,上世纪90年代,欧阳东宁认识了著名天文学家、易学家、南京大学卢央教授,使他对《易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南怀瑾的一句话对欧阳选择以抽象的艺术形式表现《易经》产生了直接影响。南怀瑾说:“我们的艺术家学了《易经》,也可以另外画一种抽象画,那何尝不是一种《易经》呢?”欧阳东宁的“水墨易经画”把易经的卦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作品的特点是融入宇宙、天地、人和以及玄学,画面给人以抽象斑驳的视觉效果,意象深远。而选择水墨这种媒材,则是源于中国文化内在的联系,欧阳东宁说:“我原来是画油画的,最初也用油画画过,总觉得不对劲,后来用水墨才找到了感觉。‘易’就是‘变’,而水墨到了宣纸上,就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中的。”

  与欧阳东宁相比,刘子建在现代水墨创作上积淀更深。1979年,21岁的刘子建考进湖北美术学院,1983年毕业留校,接下来以青年教师的身份参与85新潮美术运动,从那时起,他就作为前卫的实验水墨画家活跃于当代画坛。作为85美术新潮后中国实验水墨的旗手和领军人物,刘子建坚持水墨实验三十年,他的创作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绕不开的一个艺术个案。在长达近30年的艺术实践中,刘子建的现代水墨创作始终围绕楚文化的母题展开。在不断地加深对楚文化的理解的同时,其艺术也在不断地从楚文化里获取养分与灵感。“我和欧阳首先是当代艺术家,我们用水墨画现代画,但同时,我们不是用水墨翻译西方文化,而是从传统文化的根源出发,来创作我们的现代水墨作品。”

  “颠覆”传统是为了延续传统

  抽象的画面,充满拼贴和拓印的痕迹,不明就里的人很难把这些和传统联系起来。在外人眼中,实验水墨是对传统的彻底颠覆,但在刘子建看来却是源于对传统的热爱。他自己就是一个喜欢东方甚于西方,喜欢宣纸水墨甚于画布油彩的艺术家,“我们爱传统,要让它活下去,而不是放进博物馆里,所以要通过我们的方式把中国画转换为当代艺术。新水墨既携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有着面向未来的全球化视野,传统活着才谈得上承续,这便是‘实验水墨’对传统的贡献,这里丝毫没有的‘颠覆’意思,有的是真正意义上对传统的‘传承’或‘发扬光大’。还有一点是我们不服气,我们要证明当代艺术不应该都是西方的东西,中国人搞当代艺术不需要以牺牲中国传统为代价。”多年来,刘子建和欧阳东宁等艺术家的实验水墨创作,一方面与保守的传统斗争,另一方面在当代艺术中为水墨争取发言权。

  2009年以后,现代水墨的处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开始认识到水墨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而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就连一些知名的当代艺术家现在也玩起了水墨,水墨成为一种时尚。刘子建认为,这是件好事,“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目前现代水墨厚重的艺术成就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实是长期用水墨创作的艺术家用了近30年的时间执著与坚持的结果。”

  水墨艺术家的新使命

  扑面而来的宏大气势、恢弘的空间结构及独具个人风格的表现语言,一直是刘子建画作的重要特点,不过此次展览的作品,与他过去的作品已经有了明显不同,这种不同,用刘子建自己的话说,是因为现代水墨在当代已经有了不同的处境,这一代的水墨艺术家有了新的使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代水墨在艺术界地位尴尬,传统水墨的人觉得它不够传统,而当代艺术则觉得它不够当代。在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各领风骚的时候,作为坚持实验水墨的艺术家,刘子建坐了一段时间的冷板凳。当时有朋友劝他,用油画画他的抽象画,或者把黑乎乎的画面画成彩色的,“他们都说,这样改一改,画肯定好卖。可是我不能改,因为我们这一拨人有使命感。这个使命就是让水墨成为向一切人开放的媒材。”

  当代水墨的合法化使得刘子建意识到“我们的任务完成了”。现在,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新的使命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做到位,做纯粹。近几年,在艺术上追求高度和纯粹的时候,刘子建仍然把目光聚焦于楚文化,“如果说恢弘的空间结构一直是我作品固有的,那么我开始强调对细节的重视。如果说厚重大气也一直是我作品固有的,那么我开始在画里追求细腻的哀志与伤情的格调。”

  欧阳东宁用水墨来解读《易经》,刘子建则用水墨来重构《楚辞》,在全球化背景中,这种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艺术的努力,显示出特别积极的意义。

作者:梁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