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远距离的爱 近距离的情

  人的一生大概总是在矛盾和彷徨中度过,自古皆然,于文化人尤其如此。

  屈原在人间与天堂之间彷徨,范仲淹在进退之忧上的彷徨,鲁迅在新旧文苑之间彷徨……这些彷徨,大都建立在所爱的缺失、或爱与恨的交织、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上。

  看林祥雄先生的画,使我感到,他也始终处在一种彷徨状态,即一种远与近的彷徨中。

  林祥雄先生曾提出:

  “距离,是一种美。”

  “这也即是说人类社会的事与物,不太真实时产生了距离美,从人与人之交往,对人世间事物之接触,对艺术创作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我想,都是这样的。

  距离,在人类的心灵的视觉上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感觉,而这种幻觉,却激发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本性好奇心及探索与追究的欲望。在感觉世界里,这种似真非珍、似假非假,若隐若现,乍现乍失的虚无縹缈的幻觉,最能刺激感官的探索冲动,而这便产生了一种理想境界及心灵感觉的美。

  维肖微妙,一丝不苟,细腻描述的作品,因其太真实及太直接地反映表现,令人感到索然无味。相反地,若以距离的笔调,从而把现实事物、客观与主观创作理想相结合,弃形留神,笔不到而意到,形不至而神在,则将深层次地臻达令人产生对作品内涵的追求与探索的完美力,激发心灵的反思与追索。”

  如果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看,林祥雄先生的这种议论,也是中国古代哲人和中国古代绘画中很重要的一种思想。如春秋时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西汉《淮南子•说林训》中所说:“明月之光,可以远望,不可以细书;……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明代董其昌所谓:“摊烛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意在远近之间,亦文章法也。”(《画旨》)清代石涛所谓:“天地浑熔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等等。但林祥雄先生更是一位画家,最重要的语言是他的画。对他的所思所想,当从画中寻求之。

  可以这样说,凡是表现人的内容的作品,林祥雄先生采用的是一种拉开距离的画法,或者说都是一种从云端看下界芸芸众生的画面效果——处于自然中和天地间的人是如此地容易被忽略。如果将这些易被忽略的人物或人群抽出来,可以看出这些人是平和的但也确实是朦胧的——不知男女、不分长幼、不辨善恶。如果脱离林样雄本人来看这些画,可以得出是某种艺术样式的结论。但若与林祥雄先生本人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恐怕其内在的东西已远远超出了艺术形式本身。这不由得使我又想到了屈原。在受人间群小的排斥、陷害后,他决意远游并最终选定到天上的神灵世界去。但在东升旭日的伴随下升空时,突然回首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种走也不是回也不是的境况,这种对使自己创伤满身的人间的留念,真是大悲大痛大恨与大爱的交融。一部《离骚》,分明是一部“远距离的爱”的咏叹。林祥雄的画,也是这么一种体现远距离的爱的表达。区别仅仅是,在林祥雄的画里,有爱而无怨。林样雄的怨在何处?就在拉开距离的表现形式上。正如对着一堆火,太近会被烧伤;保持一段距离,可得到一些热量;保持远距离,不会受到伤害,同时在理性上可以感到火的温暖。远距离地描写同类是林祥雄先生特殊的一种语言。杜甫咏昭君诗有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之谓也。

  林祥雄曾撰文称赞萤火虫以微薄的光明照亮人间的贡献精神,称赞灯蛾扑火追求光明的牺牲精神,称赞蚍蜉撼树明知不可为偏要为之的勇敢精神,称赞雄鸡啼晨唤醒沉睡的人们的责任感。这些,都表明了林祥雄先生有血性、有强烈爱憎。他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人民、自己的文化,同时他敢直面社会的丑恶。正因为如此,他要用画笔将他对正义的肯定、对理想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的丑恶与不良现象表达出来。但他却将这种强烈的感情发抒移情它处。他选择了花鸟画,选择了这种近距离刻画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花鸟画经明清两代众多大师的弘扬,已成了画家抒情喻志、明心见性、劝世刺时的极好艺术形式。因此,今日的花鸟画往往是画家真情的纪录或追求的写照。林祥雄的花鸟画里,基本上找不到“一朵红艳露凝香”;“低仰枝上,摇荡花间雨”这类花情鸟意的作品。除了总在睡觉的雁群、鸭群,表达了其乐也融融,其寝也宴宴这类理想主义色彩外,多的,是劝世刺时的画幅。作为他的花鸟画的主要形象如雄鸡、麻雀与八哥之类,没有沐浴在和煦阳光下和柔柔春风中,也没有配与嘉木美卉的折枝;它们总是生存在蓬草、荆棘、荒滩中。从内容看,这些拟人的形象,只有少数是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如画题“平民百姓多谈何益”、“乱世纷争何时了,躲进草丛清间聊”等),绝大多数作品,体现出某种抗争、拼搏、互助互帮的主题。这种主题,实质上表现了林祥雄先生的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由责任感所诱发,继而因自己力量一时不济感受到压力所产生。—些研究《易经》的学者指出,“转化”是《易经》的一大要义,即所谓“卦卦有危机,卦卦有转机”;只有善于把握转机和善于将危机转化为良机,才会心想事成。所以说,危机感实质上是奋进创业者必备的一种心态。“诚惶诚恐”、“临深履薄”并不是一种被动、封闭的状态的形容词,而是从业者对不可预知的失败因素的防范。古人说“未成行兵先寻败路”,实际上是对行兵成功的一种保障和鼓励。只有懂得失败、经得失败并能保存自己实力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和笑到最后。作为一个画家而又是一位企业家的林祥雄先生,表达出他的危机感,实际上是想在上述两个领域大获成功的一种天机的略露。

  今天的林祥雄已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林祥雄,已是一个过去怕火烧着自己的人变成了一团烈火。近距离的艺术形式,是林祥雄先生表达自己似火激情的地方。而火,太接近易伤人,只好以非人类的花鸟为替身。林祥雄用心何其良苦也。

  远距离的人类和近距离的花鸟,均是林祥雄先生寄托爱心和良知的地方,但都是屈笔和隐语。彷徨于远与近的艺术家,就没有一种明快的方式和时刻来直抒胸臆?我祝愿这种作品的尽早出现。

1999年11月30日于北京麒麟碑胡同三树居

  顾森简介

  顾森,1944年生于中国重庆市。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历史与理论专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研修部主任。

  著作:《现代艺术鉴赏辞典》、《中国民间艺术》、《中国传统雕塑》、《中国汉画图典》、《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论文《人性的完善与生存空间的完善——论中国的山水画的起源》、《汉画中西王母的图像学研究》、《中国文化中的菩萨》、《中国石文化的认识演进》、《隋唐山水画概述》、《汉画像艺术探源》、《中午碰见日全食——评半截子美展》、《凡高为什么被中国人接受》。

作者:顾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