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画为心声——蒲国昌其人其画

  蒲国昌的艺术,植根于他的木刻功夫,植根于贵州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植根于川、黔两地人民的幽默感。简洁、强烈、生动,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

  蒲国昌能在任何环境里始终对艺术索求不已。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喜爱和创作稚拙天真、土风浓郁、颇富趣味的作品。从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后,在贵州戏剧学校搞舞台美术。虽然有点改行了,但那些戏剧图案和各种脸谱毕竟使他从中找到了自得其乐的东西。长期以来,他时常被派到乡下去搞“中心工作”。这种工作与美术不沾边,可老天不负有心人,很多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原始材料,就是在那些僻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那里获得的。鲁迅先生曾说:作者勉强写出的东西,读者也是勉强看下去。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认真写出的东西,读者读起来当然也会兴趣盎然。写作如此,画画何尝不是如此?蒲国昌的作品,是动之以情后产生的,因此看的人也往往被画中细腻的情趣描写所感动。1979年他的一些作品与观众见面,颇得好评。可对蒲国昌来说,则只能是苦乐参半。因这些作品早在1962年就画好了的。就像生了一个小孩只能偷偷摸摸地抚养,直到长成了十七岁一表人才的大人,才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下听见喊了一声“爹”,喊了一声“妈”,这时的感情,怎么能单用一个“乐”或一个“苦”概括得了?

  作品往往可以衡量画家对生活的态度。从蒲国昌的画中,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那些普通的东西,不管人或物,在蒲国昌看来,都是一个生命。犹如一个童话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有感情和感应。在他的少数民族系列后面,既没有折枝花卉的雅趣,也没有飞龙舞蛇式的野劲。他更喜欢那些平凡的山寨、向日葵、玉米地、织布机等。把这些东西画在画上虽然有野人献曝之嫌,但与他的人物配起来,它们都成了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与作品中的人物的心灵在相互呼应。真实感和浓郁的泥土味,正是蒲国昌的作品感人至深的原因之一。

  强烈的色彩,总给人感官以强烈的刺激,蒲国昌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很好地借用了民间艺术的这种创作原则。他的画,虽然往往只用简单的三四种原色,但通过仔细地组合、搭配和互相烘托,使得画面既丰富又强烈。尤其是品红、品绿的运用,使得画面更为热闹。那些不和谐的红色、绿色、黄色,就像一个个生命和一团团的火直往画外窜。那么,可不可以说,蒲国昌的话可用“火”一言以蔽之?恰好相反,他的画往往还给人以一种文雅之感。原因何在呢?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我是用形体的“拙”去压色彩的“火”。可见作者用的是一种藏拙于火的办法,或者说,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先以色彩使画面火起来,强烈起来,然后用形体的稚拙天真去削弱火气,去挽救格调,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是也。如何将巧拙、雅俗结合起来,蒲国昌是走出了他的路子来了。

  一幅画,诚然表明了画家技法所达到的水平及画家对某件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然而更本质的,是表明了画家的情趣、气质和修养。在向“知天命”之年靠近的蒲国昌,他的这批作品绝非一时冲动之作。因此,又有一批好作品在不久的将来推出,想来应是情理中事。

摘自《中国画》1985年第3期,总第36期

作者:顾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