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戏称德辉兄是生活在南方的东北汉子,他的作品亦如其人,细腻而不失力量,温雅中透着淳厚。不知是桂林柔美清丽的山水成就了他镜湖一样的心境,还是他内心的静谧引他去了桂林,总之,德辉兄在这幅秀美的画儿里,过着半文人半知识分子的日子。如文人一般闲云野鹤,淡泊功名;亦如知识分子,对艺术保有钻研的操守,潜心实践着自己的美学理想。
最先了解德辉兄是通过他的风景,其中有一种至纯至真的美,挥之不去。而看到今次这组静物,不论你想到哪种咖啡,它绝对是最醇厚但不清苦那种;不论你忆起何种佳酿,它必然是最清醇但不浓烈那种。稚拙天成的构图,淡雅宁丽的色调,意笔草草的涂画,甚至是一支随意搭下的叶子,都透出文人画的意蕴,所以我愿称它小品静物。
德辉兄的小品静物是对经验和感觉的概括,老子认为“五色”、“五音”、“五味”等等会扰乱人“朴素”、“自然”的本性,而造成“目盲”、“耳聋”、“口爽”的后果,因而提倡“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契合感官天性的形式,以及“上善若水”这种至柔,柔到近于无的审美取向。这组小品静物,就像苏东坡夸赞好友文与可的林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亦如凯文•林奇所说的“在印象派们画过巴黎之后,巴黎变得更容易被理解”,经过德辉兄处理,由物像,到意象,再到艺象,通过一个“除媚”的过程,来减弱物的表象的真实,从而达到了另一种更本质的真实——经验和感觉的真实。
虽是静物油画,但德辉兄完全没有对临实物,而是采用中国画家强调的对胸中之物的“写生”方法,研究对象在自然中的生命状态,进入物我不分,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继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之道后,庄子提出了“坐忘”、“虚静”、“物化”。只有“虚静”才能达到清明,人心仿佛一潭湖水,水面越平静,投影出的物像就越清晰。“物化”则有些类似西方理论中的“移情”,人把感情灌注到物体中,庄子梦醒,不知是蝶化我,还是我化蝶,这组小品静物亦是画家与自然的结合。
在这个主义泛滥却遭到空前解构的时代,德辉兄带着一颗纯白之心,不去刻意去建立什么也不刻意反对什么,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悟天地之道,忠实地实践着自己艺术理想。
作者: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