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城市文化环境关联城市文化结构,在城市文化环境中有一种“文化缝隙”,即公共空间的艺术语境,它时刻保持着一种个体、文化、知识进入和进出的状态。知识、文化混合在持续性的时间状态中,对于个体产生的影响不是线性的知识、文化吸收,而是在掺杂着各种个体经验的同时时刻产生着一种观念的碰撞。在现存大的环境中流通的个体独立的、自由的经验大多是“被包装”过的,包装产生出的遮蔽从而逐渐形成了对于大的主体文化意识层面进行维护的保护伞,那么在公共层面的语境下,个体形成的只能是带着个体文化和主体文化之间“距离式”的经验堆积。
在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需要新的“文化缝隙”来建立一种合理的公共文化生态,在寻求“新”的过程中,观念经验之间的碰撞方式可以成为一个直接的切入点。从社会群体和社会文化语境来看,包括人的个体和一种被建构起来的可供参考和交流的公共文化环境,在这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的就是艺术家个体本身。在当代公共空间艺术的语境中艺术家是时刻在梳理独立的个体观察经验的,这是一种个体经验在经过感知、认知后的从微观到宏观的思考放大的过程,他同时兼顾着共性和个性的两大特征。在当代艺术的环境中很容易把一种当代化的外壳套在这个渴望被公共化的公共文化语境中,试图让公众与公共艺术文化产生关联,往往忽视了每个个体经验之外的自我生活、自我生命的感受和知觉经验。从一种艺术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艺术家时刻在挖掘和思考个人到公众、传统到当代之间所忽视掉的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式,它必定是一种“从小见到大见”的发生的可能。
在近期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关注于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展览“小中见大话戏台——国家大剧院院藏戏台模型展”中,艺术家陈志光创作的一座近8米高,占地面积约30平米,并可供真人演出的大型戏台装置《古戏台》作为展览的延伸同时呈现在国家大剧院,这是国家大剧院公共空间陈列的首件大型艺术装置。其实关于“古戏台”陈志光早在2006年便呈现了这个概念,而“古戏台”也正与我们前面谈到的在当代公共空间的艺术语境中,艺术家在艺术方法论的角度所承担的责任;挖掘从个人到公众、从传统到当代之间所忽视掉的个人认知经验等,在这些问题点上是具有一致性的。
从陈志光《古戏台》作品的表面现象来看,是对一种传统戏曲演出、戏曲民俗载体的媒介转换,但透过这一表层会挖掘到一种新的感受——“在时间中展示和发生着新的时间和事件”。从这里不难想到有很多关于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与展览现场,如果在一种公共空间文化语境中仅仅是对于一件作品的展示与放置,那艺术家本身的思考积累始终和公众中个体的思考是很难发生关联的,艺术家与个体之间是封闭的,无经验交流的。艺术家在社会现象和经验中有自身的经验,公众个体也有着自身的获取,如何建构两者之间的共同警惕点,这也正是所谓的公共文化环境中的“文化缝隙”,构建“文化缝隙”便需要找到一种建立彼此关系的线索和方式。艺术家陈志光作品《古戏台》是把一种当代性的线索带到一个被当代化的文化遗留的现场当中。他的作品具有双重性质,首先陈志光的文化线索的出发点是对于传统戏曲文化以及戏曲表演作为一种文献在当代艺术环境中的可能性的关注;其次他又延伸出在过去的时间性中戏曲的表演与“古戏台”这种文化的载体是统一在一起的,它们共同建构了一种文化文献,而这一延伸又进一步提出了新的问题,这种文化文献本身在当代艺术环境中是否可以发生出新的呈现可能。对于“古戏台”和戏曲演出、戏曲民俗统一的文化现象本身在过去的时间概念里就是一种公共空间文化的现象与遗留下来的文献,所以陈志光找到了这其中的当代性线索,同时他又试图把这一线索构建到当下的文化环境中。
作为一个当代公共艺术家,最敏感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反思一种与公众之间的经验共鸣,建构公共文化环境的“文化缝隙”。而当代艺术在整个当代文化环境中,包括在公共空间艺术环境中始终不是处于与公众个体的文化经验、文化层面平行的位置,它是时刻在抽离一种与个体共有的,但被忽视的对社会生活的细微观察,同时这种细微甚至可以被放大到当下始终存在发生的社会现象和问题。陈志光不拒绝的、最为关注的就是对这种细微事物的观察和反思,他认为在传统中被遗忘的并不是戏曲表演本身,而是对于古戏台与戏曲表演本身作为统一载体的关联思考。同时这种思考可能对当下的文化环境产生影响。从《古戏台》的出发点来看,陈志光的意图并不是对于过去传统的再提起,是试图在这个点上挖掘出对于这种文化文献在当代公共艺术环境中的新的更进一步的呈现。重新回到《古戏台》作品本身,它放置在国家大剧院,这是一个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本身与戏曲表演相关的,有着文化基础的文化场域中;戏台以一座清代古戏台为原形,采用不锈钢材质锻造,而这种材料的当代独特性的使用势必是一种现象,带出的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人们的普遍认知经验,同时陈志光打开这种普遍认知经验把公众的经验带到这种公共空间与个体的介入关系中去,使个体能够认知到戏曲与古戏台统一载体的关系,以及找到在当代文化场域中的当代可能性,同时作为一种文化文献呈现出来。在陈志光对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反思中,始终保持的是对于生活中能够影响并带给个体的个人经验的体验,从而更深的感知公共空间艺术和当代艺术大的知识综合的文化语境。
作者:王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