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摘要:三个有效性是指造型的有效性、技法的有效性、主题的有效性。
绘画作品首先看到的就是型体,型体是肥是瘦、是圆是方,直接体现作者的精神品质。造型的感觉不对,就不能有效地呈现作品的意味。造型的感觉到位了,如果技法的选择不对,也会减低或者干扰作者的意图。主题的选择也同样。因此,对造型的有效性,技法的有效性和主题的有效性的研究是创作教学最主要的课题。
美术学院的教学主要分为基础教学和创作教学两部分。教师也可分为创作型和基础型。基础教学主要是技法教学,基础教学的知识相对稳定,而创作的知识有时段性,是随时代而改变的。因而从事创作教学的教师必须是长期从事创作实验并有丰富创作经验的教师。这种丰富的创作经验能在造型、技法、主题的有效性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关键词:有效性、造型、技法、主题、选择。
看一个美术学院的教学质量好不好,关键在创作。随着对艺术作品的创造性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对创作教学的研究就越来越重视。
美术学院的教学主要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基础教学,另一部分为创作教学。基础教学是手段,创作教学是目的。基础教学主要是技法教学,集中在本科学习。学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主要是学会几手技法。虽然本科也有毕业创作,但那更多是通过组合构图来呈现学生学到的技法。而创作教学主要还是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习,会对学生今后艺术创作产生长远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创作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同时也要求我们对基础型教师与创作型教师有一个明确的认定和分工。对那些只会重复某些技法而设有丰富创作经验却又上许多创作课的现象,要及时改正。
基础教学(技法教学)相对稳定,是规律性的,是不怎么变的。比如有些教师可以用年青时学会的那一些技能教一辈。而艺术创作的知识是有时段性的,是随时代改变的。因此,创作教学的教师必须是长期从事创作实践并有丰富创作经验的教师。这种经验包含其在探索实验过程中失败的经验以及对当下社会和艺术流派的关注程度。
创作教学更多是思维方式的学习,学生学到创作的思维规律,使他们毕业之后能独立规划自己的创作道路。创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造型、技法、主题。具体说就是怎样造型、选择什么技法、确定什么主题。以下论述的三个有效性,是我对创作教学中关于造型、技法和主题的认识。
关于造型的有效性
绘画作品首先看到的就是型体。型体是绘画作品最直观的呈现,是形成作品艺术风格的第一要素。画面的型体是肥还是瘦,是园还是方,都是直接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气质。相反,造型的感觉不对,就会让作品的意味减弱。比如梵高是扭曲的造型、高更是原始意味的造型,齐白石是童稚的造型。
大多的画家都是以感情来主导造型。画中的型体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流露在画面上。但在作画过程的某个阶段或者瞬间会对造型做一些理性调整,但总体来说,其画面造型都是依个人情感、天性、直觉而随性所至的。
美术史上有一类是以概念为主导的造型方式。如塞尚、康定斯基以及毕加索与立体派、蒙德里安与冷抽象等等。其特点是根据设定的某一概念对自然物体在画面重新组合。也就是说画家塑造的型体是为了应正某一概念。以概念为主导的造型方式大多是脱离我们肉眼看到的现实物体,并以理性思维对自然物体进行主观重组,是概念先行。画家对某一概念的呈现比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看重。比如立体派将不同时空的体画面在同一个时空画面上。这种造型方式大多出现在西方美术史中。这一类的更多是用脑子画画。(中国画更多强调心性,是用心去画画)。当然理性中也有感性,情感中也有理性,并不绝对。无论哪种造型方式,都是为了有效地表现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课一直把标准描摹对象作为造型的标准模式。这种造型我们通常称为写实造型。其特点是严格按照真实人物的比例关系来进行造型。其好处是标准明确,易于评分。但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这种造型当作唯一的造型,并将这种造型固定化,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懂得改变和转换。成为其艺术发展的一种限制。
关于技法的有效性
当我们要表达某个主题时,用什么样的画法来画最好、最有效,这是我们在创作中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创作教学中重要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作品由于选对了技法,使作品的主题得以很好的呈现。相反,技法选择不对,会干扰和减弱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比如有的学生用那种笔触强烈的画法画得很好,但如果他要表达某个概念更需要平静的画面效果时,他应该将自己熟悉的那套笔触强烈的画法换掉。
从教学上来讲,四年的本科教学基本上是技法学习,学生学会一两手的技法,主要是用在四年级的毕业创作上。但毕业之后,如果想继续从事绘画创作。就会面临画法的重新选择。在美术学院学会的技法并不是一辈子要用的技法。因为那些技法不是个人性的,是大家都去用的公共技法。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基础课中素描画得非常好,专业写生也画得好,但就是搞不好创作。我想原因就是把自己固定在了学院学到的那一套公共技法和公共造型上了。这也是我们在创作教学中要研究的问题。
研究生学习是创作教学的主要阶段。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画得和导师一模一样,这种师傅带徒弟学手艺的教学方式过去还是可以的,但是今天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与过去完全不同,只学一家一法已不适合时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导师缺乏丰富的创作经验。无法对各种学生提供自己画法之外的技法和知识,学生只能是模仿导师,这种简单的模仿太容易,画得跟导师一样是师生都不用动脑的体现。这种情况国画系比较突出。
今天这个开放的社会,对艺术的创作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那些有经验的教师都是在毕业后重新摸索、反复实验,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主题去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技法。这是个艰辛的探索过程,而且要具备一种不安于现状的实验精神和性格。像这样的教师最适合创作教学。
关于主题的有效性
对主题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有的画家手头功夫很好,但没有选择到有效的主题,画出来的创作都无法引起社会的关注。主题、造型、技法三位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有时候是先有主题,然后去探索相应的造型和技法;有时候先对某种造型的趣味和画法感兴趣,然后再去选择相应的主题。三者都选择得当,需要多年的探索,积累经验。从目前绘画创作的情况来看,主题的选择来源于以下几种体验:有宏大叙事的历史性体验;有潮流性的即时性体验;还有私秘性的微观体验等。这些体验都是当代画家选择某一主题的内在动因。
主题有效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概念。就是说你的一件或一组作品是想表达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概念是否有意思,这是作者自己一定要自明的。这是当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创作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从我的教学经验看,有的学生理性思维较强的,能很快地想到一个概念并能在画面中很有效地呈现。但有些同学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一个有意义的概念。当然,不是所有的创作都需要有概念,有些作品的造形和技法本身已有意味,如英国的画家培根、中国的八大山人,我们学校的王肈民先生的水彩画等。这一类的作品更注重绘画语言本身的意味,不用再有什么概念。
绘画无非两件事:画什么,怎么画。怎么画也就是选择造型和技法,造型和技法构成画家的绘画语言。题材是可以重复的,但是绘画语言是不能重复别人,是要独创的。美术史只会记载那些有创造性的绘画语言。创作教学不是教学生能画一张组合的画,那只是构图。创作教学是教学生如何去探索一套自己的绘画语言,学会毕业之后如何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探索路径。
造型、技法、主题,这些是我们的创作教学中最常面对的问题。造型有效性、技法有效性、主题有效性是本人对绘画创作的粗浅归纳。关于创作和创作教学,我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大家来共同研究。
2013年4月
作者:周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