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小草中的大千境界

  去年四月,慕迅兄的作品在西安美院展出,其中有两幅画耐人寻味,一幅题为《一棵草一个小宇宙》(以下简称“小宇宙),另一幅题为《秋水》(见鲁慕迅画集15。47页),两幅画都以小草为主体,但情调极不一样,《“小宇宙”》隆重、深沉。《“秋水”》则疏朗、开阔。这不同的情调中都包蕴着自然、社会、人生的大千境界。这小草中的大千境界和其它作品的境界是相通的,在一些评论文章中,被定位为中国画由古典型向现代型的转换,笔者则从由观念形态向生命形态转型提出一些浅见。与慕迅兄及喜欢慕迅艺术的同道者们共同赏析。

  一.小草的生态效应

  在现实的大千世界中,小草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画面的主体来对待,它没有牡丹的富丽,也没有兰草的飘逸,但它仍然是生命体。慕迅兄的代表论文《中国画中的气》与《生命的信息》都是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艺术观。我与慕迅兄是80年代初期,因意象艺术的研究在学术的共鸣中相识互动,去年相会时谈及我由意象艺术观进入生命形态艺术论的研究,并给他一份《气韵生动的基因机制》的论文。他当即表明他有过一篇《生命信息》的文章,并在回深圳后不久寄来了这篇文章,这是我们在艺术生命研究中的又一次共鸣互补。慕迅兄的感悟之深、表现之妙,我只有望而生叹。仅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引入了一些可融汇的部分,作为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

  两幅以小草为主体的画,应该说是两种不同的生态效应。《小宇宙》是以弱小的生命力与强势的岩石产生效应中形成的艺术境界。慕迅兄在这幅画前,曾对我介绍这画是“在小草中发现一个宇宙”,这也正是画题的来历,这棵小草是孤独的、软弱的,但它却同样具有生命力,并且在小小的花朵中展现着美的风彩。由于黑压压巨石围绕更显出活泼泼的生机,构成了强弱共生、小中见大的画境。画的是小草的生命与生态,但却也是人的生命与生态,在适者生存,甚至弱肉强食的严酷存在中,歌颂弱者是意味深长的。

  二.小草的生命旋动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提出生命的基因机制是双螺旋结构。这对中国书画中的气韵——生命律动是验证也是补充。生命基因的双螺旋结构,是所有生物的公理,我把它解释为“空间的对称性、时间的旋动性和时、空的和谐性”。在慕迅兄的笔下,《小宇宙》中的小草,花头草叶、草茎都是在对称、旋动、和谐之中而形成了一组生命个体的旋动感。在《秋水》中,小草没有花头,草茎近乎直线,但在高低、错落,以及叶的粗细、强弱的飞动中同样形成了生命力,并有明显的个性。以极为平常的造型显现着空间的对称、时间旋动、与时、空和谐的旋动美。慕迅兄介绍这幅的灵感是在水库上获得的,但没有水,而是用两个蜻蜓旋转飞舞带出了水库的水色与天光。且看画面上的题词:

  忆江南——秋水

  茫茫水,一碧接天光:万倾银波舒望眼,无边清气润诗肠,歌啸水云凉。

  这诗、这字、使空无的空间,充满着天水一色的无限境界。

  三.生命的整体观

  《小宇宙》与《秋水》中的小草,是由常观的视觉直觉感受小草的生命现象开始,进入到生命旋动的微观体悟,同时又不局限于常观与微观的沟通,使常观与微观在有无之间的空间开拓中进入宏观境地,这有限小草与小草造型的旋动的画语,把视线引入无限的时、空旋动的宏观世界之中。任何生命都是常观、微观、宏观的“三观”所构成。生命离开“三观”是不能存活的。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要引导观众超越常观进入微观和宏观。

  任何艺术现象和自然相比都是极为有限的,艺术品的魅力是有限中表现无限

  在有限的常观的自觉中表现微观和宏观的无限性。《秋水》中的水,即是无限的境界观。而小草的小,更显得水的无边无际。

  四.大千境界的互补语言

  慕迅兄倡导书骨、乐韵、诗魂与画境。而画面上的大千境界与整体观,有赖于视知觉中对物象的形、体、光、色的观察塑造表面层的形象,塑造形象的视觉语言是笔、墨、,其内在结构中的骨法用笔就是书骨,这使画面具有骨骼一样的构架力度,这力度支撑着空间的点、线、形和时间的流动,及时、空的和谐美感。作为自然形体都具有时间流动的节奏。但书画中的节奏并非自然节奏本身,而是将自然的节奏规律转换为艺术的节奏韵律。乐韵即把音乐中的韵律美,融汇于笔墨的强、弱、起、伏之间。而诗魂则是在艺术的本体层面上,使艺术获取了内在的精神上的生命力。《秋水》中的诗,把湖色天光、万倾银波转换为无边的清气来润诗肠,这无边的清气更是对整体生命的混融的体悟,“诗肠”比“诗兴”更有真切的生命感,满纸上的空间充盈着清气的流动。使书骨、乐韵、画境都融入清气满乾坤的诗意之中。

  五.大千境界的随机生发

  慕迅兄在介绍《小宇宙》时,强调了即兴生发,小草的精微、石块的圆浑都是随机而就,就连石块中的飞白也是在无意之中挥洒而成的,他曾经试着再画一次,但却不及此画中的元气淋漓,这里提出一个艺术创造过程中确定性与随机性的关系问题,艺术境界的构想具有模糊性与随机性,艺术的生成过程也具有模糊性与随机性。前者简称为思维,后者简称为技巧,我称之为生发思维和生成技巧。其共同的特征是有机性,因此艺术的形态,从根本上讲是生命形态,现代生命科学发现,人类的基因中没有的东西人是创造不出来的,观念作为现有的人类文化的内涵,不过是人类生命的映射与营构。而至今人类的观念只是人类生命基因5%到10%的开启,人的生命是人的心理与物理、物质与精神的世代积累与复合效应。20世纪的科学的发展正是由古典的确定性、明晰性、向现代的非确定性、随机性的腾越。生命的基因结构是不变的,但作为生命个性的人是多态的、多变的,正是慕迅兄个性的人,谦和、包容、含蓄、儒雅,在生发思维与生成技巧中创造了新时代的个性艺术。

  慕迅兄将构成意识与形式引入书画,使具体物象、抽象形式与笔墨的写意形成了中西艺术的多层次的平衡。把具象的形成与抽象的构成融入意象的生成之中,使具象的形、色表象与抽象的形式构成,成为艺术生命魂魄之上的骨骼与肌肤。而对生命的信息的研究则是对人类艺术的生命由自发进入自觉

  六.小中见大的生命形态艺术论

  我向一位同道讲此小草的境界,引出二个故事来,故事1:一位很有声誉的画家,在黄河上游河岸上,看着一块纤绳拉出深壕的石头,他离开了旅行的队伍,蹲下来呆看了半小时,原来这块石头的深壕中也长出一棵小草,并且也看着花,画家终于按耐不住失声哭了起来。这使我想起了《小宇宙》中的小花。故事2:一位西安美院的教师在一场暴雨之后走出兴国寺的校园,看到路边小河沟里一股泥水混合的激流在滚动,一棵小草一起一伏与泥水搏斗,别的同伴都被淹没了,它仍然歪斜地撑着。又一阵泥水冲来,最后两片叶子在水面上抖动后终于没入水中。观者步履沉重地走着,当泥水流过之后,他又回到原处,那棵倒伏的小草竟然很有弹性站了起来。观者跳起来欢呼,噢!这又我想起了《秋水》中的小草。慕迅兄在发现“一棵草一个小宇宙”时,也会有过故事吧。难怪“小宇宙”中的花朵是由七个有聚有散的紫色小色点生成,笔笔中注入了作者的情思。

  一位日本的基因科学家,认为人之所以喜欢花草是因为人与花之间的生命基因是相通的。金圣叹曾说:“人看花,人到花中去,花看人花到人中来”。石涛说:“对花作画将人意”,西方美学家也认为“自然美的发现,只是人的审美心理的物化”。“气韵生动”的高论,即将自然生命的节奏规律,创造性地转化为艺术生命的节奏韵律。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生命形态的原系统,西方种种观念艺术,也只是生命基因的有限开启,在新世纪里,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必将使神秘的生命形态原系统,转化为明晰的现代系统。就像我们在《小宇宙》中看到的紫色小花那样美妙感人。

  小草中的大千境界,是生命形态艺术论的以小观大。

孙宜生(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2002年3月18日于西安美院国际意象研究中心

作者:孙宜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