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找回感觉

  一画之作,始于感觉。

  当一种事物,机缘巧合,引起作者的兴奋和冲动,激起他审美感情的涟漪和波澜,这样就会在他的大脑里产生一种感觉印象。这种感觉是生动的、新鲜的,美好的,但也可能是不完整不深刻的。例如当我们走进幽僻无人的山谷,峰回路转,忽见一片桃红麦绿菜花黄,三五人家临水居,不禁有一种悠然自适之感;行经乡间小路,忽闻琅琅书声,循声看到的是蕉荫深处的小学堂,这又会使人联想到“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便是那山村石板房上的老南瓜,半边竹筒引来的山泉,咩咩叫着寻找妈妈的小羊羔,河边柳荫下洗衣的村姑,都会在我们的感觉中留下美好的映象。

  一个画家的感官与客观世界的交通愈发达,他的审美感觉也就愈敏锐,他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的源泉。这应是一位画家最重要的艺术素质。

  然而感觉的获得只是艺术创作的初始阶段。它还必须通过一个更高的酝酿加工阶段,也就是前人说的“法意相参”的深化过程。这时在法与意的主导下把初始阶段的那些生动新鲜的材料,与以往的审美经验相融合、进行加工提炼,从而提炼出一种画意,酿造成胸中的意象,升华为诗的意境。

  最后才是诉诸笔墨,完成一种物化形态的绘画作品的阶段。在这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值得讨论,那就是如何保持初始阶段的那种生动新鲜的感觉印象。就像在水果加工成果汁的过程中如何让它那丰富的维生素不致流失一样。

  尝见某些作品过分地重法度,重规范,刻意经营,处处到位,或者以经验代替感觉,以熟练代替创造,以致失去了原始印象中那些最生动、最新鲜的成分,从而也就窒息了作品中那鲜活的生命。因此,应该努力找回那种曾是一见钟情的新鲜感觉,让发自这种感觉的生命力来驱动画笔,使自已进入到一个忘乎于法,忘乎于意,忘乎于象,忘乎于一切世俗功利的解衣磅礴的最佳创作状态。

  找回感觉,也就是找回画中那鲜活的生命。

作者:鲁慕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