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建筑是体会,是理解,是把握,是宣泄,是过程;建筑设计是一个遗憾的流程,是不可以复制的装置,也是“随意”的结果,它是一种境界,对建筑的把玩虽要严肃,但也大可不必过于沉重,建筑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其设计的快感更多存在于沉浸其中的过程之中。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做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圣家堂”不仅使其自身在生前享受了一砖一石的砌筑乐趣,更将这一体验过程延续给了他的后人。
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郭熙[1]《林泉高致〈画意〉》)如果说一个设计师事先拘泥于建筑风格,束手缚脚,建筑亦必然虚假和矛盾;正如人们对某些时尚的追求,仅仅盲从于一时的喧嚣,没有了功能基础,没有了文化底蕴,没有了与人的关系,设计也就失去了自我的精神。
一.灵感
就建筑设计而言,对功能的关注永远居于第一位。因为建筑是人本的,它的首要目的便是为人类营造合理、舒适的空间,而在宅居式建筑设计中,这种人性化、人文化的元素显得尤为重要:东台书屋便是典型的宅居式建筑。宅居式建筑真正能够进入到姓氏化时代,才可以说是建筑的回归、解放与进步。所谓姓氏化设计就是设计师应当放弃自己的理念而更多地关注业主的需求,当然这并不代表设计师没有自己的思想,而是使其定位更为合理。索特萨斯[2(]EttoreSottsass,1917~2008)认为:所谓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因而其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他认为设计不仅要按当代条件有效思考,还应采取某种不受时限的永久性方式来实现,东台书屋便是我想进入姓氏宅居的设计初始。
东台书屋主人温普林[3]在自家宅居设计的一开始便选用了一个与地域文化相融合、且颇具文化品质的名字“东台书屋”,这与他本人有些文化回归的心态及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是个爱广结朋友的人,豪爽且细腻,是那类不羁的文化人。他常言自己是搭台子唱戏,是天天有PART。文化特征在他身上其实是很中国的,尽管上个世纪末他的心思大多放在了前卫艺术与西藏文化上,但中原传统文化在他的骨子里根深蒂固。从某种意义上,“东台书屋”的设计更像是在艺术范畴内功能更加广义的装置,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营造似乎更自由些,也更符合业主的性格,毕竟我不想被当今约定俗成的建筑语言所束缚.
“东台书屋”位于北京北部顺义东台乡著名的黄花城古旧长城脚下,四面依山,果林环抱,虽说是少了些秀水,亦是北国的人间仙境了。书屋位于一道山坡的脊上,东面是一条小峡谷蜿蜒深茂,悠缓静谧;北面的古长城——黄花城古长城绵延而去,使人遐想无限。正南的漫坡,花果、植被繁盛,普林讲这里一年四季三季有花有果,尤其是春天,满山的野花使人无法不浪漫,秋色更是令人陶醉。西面裸露的山石极富雕塑感。
“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书屋在这样的境界中诞生无论如何也与时尚搭不上关系。建筑不是时尚的东西,赶不了时髦。因为时尚是人催造的,是一种流行,很容易逝去。依个人拙见,建筑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是“土气”的,是从山地里“冒”出来的。郭熙说: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为了强调一个“冒”字,建筑的基本语言便选择了就地开采、富于力度的石料作为建筑立面的主料。造型依山
势而起,势随山性,可谓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自然相融。直线、折线、弧线作为塑造基本元素合情合理的搭。
设计方案定位之前的交流与沟通很重要,在交流中我对他的使用需求、功能定位、样式、想法等进行了深入、详细地了解。
“东台书屋”的品质强调文化定位,所以在功能追求上尽量偏重于可居、可游,处处可舒怀,处处可闲散,处处可移情的生活态度。
结构错位在自然中完成。空间作为点被婉转流畅的通道、楼梯所串联,视点在书屋的每一个角落停、行、升、沉、转中摇移着四面环合的风光。空间、体块在对比、调和中与北面的长城遥相呼应。
二.雕琢
与设计图纸相比,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变化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建筑从设计到实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精心面对这一过程必将会免去许多日后遗憾。
书屋主体为框架结构,共分四块:私密区(住宅);共享空间;大厅(聚友、展示);观景环廊外延至围墙的观景平台。环境由建筑自然划分为前后院落;环境、景观与整体建筑主体在功能上相符合呼应。斜屋顶从7.8m处直落至户外平台2m处,创造出夸张、突兀之感,与西面、东面的山势向南形成了极为吻合的平行线;东面的大厅将折线向东放倒,折线收尾与地下书房上延的弧线自然对接形成异形空间。室内的窗户设置均有其特殊的观景价值,尤其是东偏南的一扇,正好是日出的位置,清晨的第一轮红日正好在窗框内冉冉升起;大厅与居屋的过渡空间——共享空间是一个13.8m的南北通透的玻璃房,楼梯间是联系建筑各个环节的枢纽,也是建筑的核心。通透的玻璃空间明亮透澈,沿梯而上可以登顶,北面满目的古长城在步移景异中可谓养眼、养心、养德;至二层三层各做一缓台向下正好是一潭碧水与温室竹林,放眼南望可将远处的青山、林木尽收眼底,仰视才觉行到水穷处,坐看方知云起时。
建筑整体上三大体块的高度、体量关系是依据功能需要生成的,包括-30cm下高1.6m石子铺设的广场平台,虽然显得有些夸张,但仍不失自然情趣。书屋的地势除了东面的深谷,便是很长的缓坡,因此加强整个环境的起伏变化便成为重塑品位的重要语言。建筑的延展部分——观景长廊顶部是可上人的观景平台,它的下部是由柱廊环合的半室内空间。由于是开放式的,阳光在很多时候可直接投射至“室内”,在柱廊之间有间距为100mm,实体为150mm的实木隔扇,它的投影与柱廊的投影交错,使空间生动起来。在这样的空间里摆上近20m长用老榆木打的条案,供朋友喝酒作乐,尽显豪爽,柱廊经装饰之后还可供展览之用。
东台书屋在二层两个儿童房阳台与入口空间的设计处理上,打破了常规阳台的设计概念,在大坡屋顶的恰当位置挖了两个洞,这样令效果很独到——后来我在柏林的郊外也看到了类似的开洞手法。乐于嬉戏的孩子在几乎没有什么障碍的情况下就可攀上屋顶(房主普林对孩子的培养基本是放养的概念,这在今天功利十足的社会中的确令人佩服)。由于坡屋顶与卧室外墙的夹角位置关系,使阳台与室内的入口空间多少显得有些局促,虽然屋顶上开出的阳台采光空间充足,保证入室光线没有问题,但南墙1.8m的高度,令空间略显局促和压抑,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向上调整至2m,同时屋檐的延长线向前也延伸了相应的距离,由此屋顶在原有的尺度上显得更加夸张与舒适了。
三.择材
材料的选用是建筑形态与形式语言的本质。“东台书屋”既然是冒出来的,表皮采用本地石料作主材就再自然不过了。
石材是山里人自己切割的,因为石材不规范所以转角时很难吊直线,为了回避这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我采用了石头与石头错位搭接的方式,这样不但解决了不能成为直线的尴尬,也在形态上塑造了一种更贴近自然的韵味。
窗、门、檐口设计历来是建筑的重点,毕竟这些部分是人最多接触的地方,要实用也要有风格品味,因为资金的问题我有太多特殊部分的材料不可能外加工。建筑外皮是石料、砖,收口形态比较软,为了能与金属窗的框架有个自然的嵌接,我采用水泥塑膜的方式作了窗、门套,L型槽正好与砖、石相接,内硬外柔的结构在心理上完成了过渡。门的设计采用的是老榆木,其木质柔硬适度,温和中透出沉稳,清晰的纹理极具历史沧桑感,佩饰的门环选用主人普林从西藏带回的纯铜制的钮饰。因为密封的缘故所有窗的选材是喷塑铝合金,这种材料有强度,工艺上解决密封问题也相对容易些,并更富于现代意味。
屋顶没有选用人造瓦而依然在山里选择了一种乌黑的石片铺设,工艺方式诸如保温垫层不少,挂瓦方式也是比较传统的手艺,这样似乎比较合乎逻辑,当然效果也很自然。
四.意境
“仁者乐山宜如白乐天,山居之意裕足。智者乐水宜如王摩诘,水中之乐饶给。”(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东台少水,基本是靠天降雨,长城根下有一眼泉,也就够满足几家人的生活用水,靠天然赏水没可能。况宅侧无水总是不好。清范宜宾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书屋,共享空间与大厅之间的夹角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小围合空间,在这里衍生出了一个潭,书屋设计所有的契合点都是围绕它而建立的。这一点令人不禁联想到中国的方块汉字。
潭内有石有鱼有水系植物,水在此囤后沿建筑长廊缠绵向南形成一条水系,至长廊的尽头突然向东穿廊而进入长廊的内部空间,并折回消失至大厅底部。外部与内部因水的缘故瞬间变得混然一体、自然有致,建筑在水的环绕中有了生命的知觉;为体现历史的沉积感,水系边缘与柱廊之间采用旧铁轨枕木架起1.2m宽的实木通道,由南向北归至小潭变宽形成了一个小的观赏平台,实木在石头与水之间的过渡使环境显得自然而和谐。消失了的水在小潭的东墙像幕一样挂下,回归到小潭的怀抱。
东台书屋做完了,它今天的结果来源于我对建筑与自然所处位置、环境关系是否和谐的关注,甚至包含了建筑表皮的肌理的选择。我本性偏爱调和,建筑本体也必然要与环境相融。依我看来设计即在环境中寻找元素,不同的地域环境一定有其独到的风味,既然东台居屋的北面是古长城,是燕山,周围是果木,要找的元素都在里面了,设计的基本要素也就油然而生了。
东台书屋营造的生活方式精髓是源于可居可游的围合、游走理念与自然而然的价值观。囤水可以聚萍,垒石可以堆云,栽松可以拂风,筑台可以邀月,植柳可以听蝉。东台书屋是在聚萍、堆云、拂风、邀月、听蝉中围合游走,调度、玩味这些元素而生发出来的,亦是我设计中的乐趣所在。
注释:
[1]宋郭熙,字淳夫画家、理论家着《林泉高致》
[2]索特萨斯EttoreSottsass二十世纪后期意大利设计的显贵,1917年出生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卒于2008年,1980年代早期孟菲斯小组的创始人
[3]温普林,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批评家,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前卫艺术的主要推动者
作者:徐一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