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早前的实践中,卢征远曾在100天的时间里每天创作一件作品,对日常之物精微细致的敏感体察,使艺术家建立了极其个人化的艺术特质。从观者的视角来看,卢征远的艺术实践貌似是非常驳杂和纷乱的,日常生活中目光所及之物,都成为他取材和形塑的对象,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卢征远艺术中最内核的精髓,艺术家真正弥合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缝隙,创作触角的拓展和日常性的挖掘,则彻底践行了人人都是艺术家,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的观念原旨。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将近年来陆续创作的摄影作品以整体的面貌推出,通过对那些极易被忽视的存在的细微感知,在庸常概念与实在之物二者之间尝试确定一种具体而微妙的既合理又荒诞的对应关系。
在一件名为“温度”的作品中,卢征远用手将桌子的一部分焐热,他把这一部分有温度的桌面看成其作品,而作品存在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并且不可视;而在另一件耐人寻味的作品“房间里的月亮”中,艺术家用GOOGLE软件搜索出一轮明月的网络图片,在黑暗中透出电脑显示器将房间照亮;还有一件作品“飘散”,则是在阳光下的旷野中喷洒金黄色的颜料;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卢征远不厌其烦沉迷其中的旨趣,对词与物,概念与实在之间真真假假、虚虚幻幻的撩拨和玩味。这一线索在作品“谎言”中更得到了直白坦率的表露,一边是真实水果与花卉的静物,一边是假造的水果与花卉的静物,在通过摄影成像后生成两个真假莫辩的图像。在这里,艺术家讨论了概念与具体的悖论关系,当我们说到“苹果”这个词汇,脑海中会出现一个定义苹果的集合概念,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做为实物的苹果。人造物品是虚假的,但在概念中又是真实的,天然的物品是真实的,但又充满歧义。
通过这种不断的转换和呼应,艺术家努力达成着对事物本质更深层次的探究和认识,其中满溢着略带体温的思想气息,这不光是艺术家对物的思辨和参透,更是面对自我内心的结果,面对自我是艺术最本真的境界。
日常状态:戴卓群、卢征远对话:
戴卓群:这次《长物志》的项目,摄影作品构成你展览的主线,想知道以摄影为媒介的创作你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能讲讲你具体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吗?
卢征远:我其实一直很喜欢拍照,喜欢用它记录,大学的时候也选修过摄影,自己冲过片子,它很方便于表达和记录。我能记得最早的照片是2003年,我拍过一组在墙上画的画,然后用自己的影子和墙面形成互动关系,好像还是黑白的,但摄影的技术对我一直有些距离,我都是比较自然的使用者。
戴卓群:那时候关注的焦点是什么?或者说迷恋的对象和问题?
卢征远:我对视觉的依赖比较大,片子所呈现的基本是我看到的,关乎眼睛,我的片子几乎没有后期处理。
戴卓群:你觉得自己是否构建了一个一贯的思考线索或者说工作脉络?关乎对创作的观念,关乎对自身实践中基本问题的确认。
卢征远:我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表达,我觉得我作品表达我对艺术的界定,我希望能编制一个自己的系统,像迷宫一样,我创作的出发点一方面来源于视觉,另一方面来自既有的艺术系统。
戴卓群:我感觉你总是在庸常概念与实在之物二者之间尝试确定一种具体而微妙的既合理又荒诞的对应关系。
卢征远:我倒是喜欢把玩笑开的很认真的感觉。
戴卓群:本来,开完笑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最不能随便和马虎。
卢征远:是的,一定要投入和努力,把荒诞很专心和认真到貌似合理。
戴卓群:这次展出的那几件大理石作品,是怎么考虑的?
卢征远:起初是84天每天一件作品里有一件,是我把自己包在垃圾袋里面放在展厅。这个算是从那里延伸出来的一个作品,不太想在展厅里被察觉,但又是很重量很费劲的作品。
戴卓群:目前创作上最主要的兴趣在哪里?
卢征远:材料和生活的细枝末节,最近喜欢上传统水墨画。
戴卓群:谈谈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经历?
卢征远:所有的都可能变得重要起来,尤其是觉察不到的,所谓润物细无声。
戴卓群:当下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或者说困惑是什么?
卢征远:随时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这可能是我创作的起点。
戴卓群:现在最大的兴趣是什么?
卢征远:最近在把以前做的所有“作品”都找出来重新看看,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戴卓群:怎么看待材料、技艺、观念和当下艺术的关系?
卢征远:材料、技艺、观念,就是山楂,艺术就象一根糖葫芦,不管它们自身搭不搭嘎都会被穿成一串,裹上糖。
戴卓群:接下来有什么创作方面的计划?
卢征远:作品的创作从没停过,接下来可能会有以“展览”为作品的作品,但这也可能随时调整。目前觉得关键是状态,要是自己“放松”。
作者:戴卓群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