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传统·当代·学养·创新——王伯勋和他的写意重彩画

  通览中国美术史可知,敏锐而持久的学术求索是成就画家完备体系的基本条件。与西方美术史上画家和理论家严格分野的情况不同,很多在实践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国画家同时在学理研究方面也都有着高质量的建树,这是中国艺术的重要传统之一。因此,努力形成个人自足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实践技法,将成为有意在美术史的进程中留下些许痕迹的当代中国画家的必备条件。

  当代青年画家中,王伯勋就是这样一位在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均有收获的典型个案。王伯勋在中央美术学院就学十余年,经历了从本科到博士全部的学院教育历程。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个阶段王伯勋都有着明确的学术追求。虽然就学于工笔人物画室,但是从本科三年级开始,他就开始明确地踏上与流行画风相异的求索之路。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王伯勋对形式构成和材料语言投入了极大热情,这看似缺乏代表作品面世的三年,实际成为了他后来重彩作品的重要积淀,为他当前画风的形成奠定了形式和材料的基础。也是在这个阶段,王伯勋对理论的偏好得到充分发挥,他参与专业学术刊物的创办,完成了大量对当代知名艺术家的访谈,这个过程对王伯勋艺术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也促成他以艺术家个案研究为主的学术风格。幸运的是,博士研究生阶段受业于袁运生先生,王伯勋对中国传统壁画的热爱与袁先生的学术指向高度一致,当前王伯勋展示出来的多项重要成果都产生在这一阶段。博士毕业,以学术探索为己任的王伯勋选择了清华大学的在站博士后工作,从事“吴冠中研究”。这个课题与其博士论文“董希文研究”有着天然的联系,两个研究专题的连贯起来,就是一部中国现代画家对民族绘画形式的探索发展史。两项课题的研究在客观上极大地促成了王伯勋当前绘画面貌的形成,并成为其创作实践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传统与创新永远是一对相伴而生的矛盾,选择怎样的策略解决这对矛盾,则是艺术家的学养与智慧的集中体现。放眼当下,不少艺术家解决此类矛盾的策略多少有些极端。有些画家为了求新就完全倒向了西方曾经存在过的某种表现形式,成为西方写实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的翻版;另一些画家则是在尊重传统的名义下完全退守到中国的古代,成为古典绘画的摹制品。

  对于传统与创新,王伯勋有着明确的观点。他认为,虽然世界范围的不同族群在文化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然而在当前这个基于数字传播的信息时代,互联共享成为文化交流的主题,这几乎成为所有文化形态当下存在的现实基础。没有任何一个文化群体可以回到他们曾经的古代,也不可能产生脱离各自既有传统的当代。所以,创造出属于当下时代,又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作品就成为画家们共同面对的第一现实。正因如此,经过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王伯勋明确提出“写意重彩”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持续的探索:早期的本科学习期间,风头正劲的工笔画为他提供极好的试错机会,他对所有以中国笔墨进行照片化描述的表现样式表现出极大的怀疑;硕士研究生阶段,他又以极大的热情尝试了西方表现主义之后的多种表现形式,王伯勋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转而掉头寻求新的出路,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试错经历;经过了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的摸索,再加上长达五年之久的工作实践,进入博士研究的王伯勋关于自己学术的构架的规划自然就会成熟很多,同时又有恩师袁运生先生的指导与提携,他的学术探索虽然艰难但是收获丰厚。博士研究期间,王伯勋的创作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在这个阶段,他逐渐体会到“写意”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并将看似矛盾的“写意”和“重彩”两个概念嫁接在一处,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为社会熟知的作品。

  显然,王伯勋在独立探索的道路上已经逐渐形成立足传统的当代绘画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兼顾学术探索与大众审美,我们期待他接下来的创作历程中为观众呈现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作者:白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