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一万句和一百句——记美术老师廖彩藻

  去年金秋十月的一天,在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一间窄小的教工宿舍里,桌上摆着一个精美的大蛋糕,上面插着45支小蜡烛,一群从外地专程赶来的这个学校的“老学生”,为他们敬爱的老师廖彩藻祝寿。温馨的烛光,欢乐的歌唱,热烈的掌声,传达着师生之间一片无价的深情,它是学生的心声,也是教师无法言传的慰藉......

  人们常说:“百年树人,教育为本”。人们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确实有不少人为之呕心沥血,不少人因之名垂青史。然而,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下,还有多少人作如是想,又有多少人坚持如是做呢?廖彩藻老师便是难得的一位。他是美术教师,同时也是画家。一个好画家不一定便是好教师,而一个好教师必须是一个好画家,因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除了要有一套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外,还必须有过硬的绘画理论和实践,有令人信服的作品才能使教学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廖彩藻像一位辛勤的农夫,肩挑着一副重担,一头是教学,一头是作画,虽则步屣艰难,却始终是一步一个脚印,愉快而稳健的向前走。

  为了当好教师,他首先抓住备课这一关。他博览群书,遍查资料,一本本工整的备课笔记倾注着他的心血和汗水。有人问他:“你每单元顶多讲4个小时,备一上午课就足够了,写那么多干啥?”他总是认真地说:“如果我打算讲一百句,那么我就得准备一万句,百里挑一,才能讲出精彩。”再看他的教材编写纪录:《色彩学》 10万字、《装饰画》4万字、《色彩构成》6万字、《素描教学》12万字、《动物素描》5万字,等等,。在这些枯燥的数字里,闪耀的是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忠诚教育事业的崇高品德。他竭尽心力、日思夜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他总是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带学生外出写生,他住最差的房间,吃最简单的饭菜,和同学们一样睡在船舱过道里经受着彻夜的风寒。白天,带领学生翻山越岭,去找寻与记录大自然的美景,一画就是一整天。晚上归来,还要一幅一幅讲评习作,从不马虎了事。

  廖彩藻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也是一位美术教师,文学也极好。他受乃翁熏陶,12岁开始画国画、刻印章,并读完了四大古典名著。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到绥宁县一个贫穷的村子里接受“再教育”,经受着穷和苦的磨难,但同时也享受到了大自然给予的美的恩赐。那崇山密林、怪石流泉、茅屋炊烟、青石古道,一次次激起他心灵的呼喊。他要把这些美好的感受画下来!于是,昏暗的油灯下堆积着越来越厚的画纸......之后,他回城工作,到广州美院进修,到轻专任教,无论在何处,艺术的“精灵”总是跟随着他。数十年锲而不舍地耕耘,终于获得累累硕果:1994年,他的近百幅水粉画应邀赴台湾展出,获得好评;此前,其油画《连理枝》在省美展中获奖,水粉画《老寨》先后两次在省里展出,漫画还得过银奖;许多作品发表在国内报刊上。他的艺术经历已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美术年鉴》和《世界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等辞书中,并荣获《世界艺术名人证书》。

  廖彩藻爱好文学,尤喜作诗,已集有诗作四大本。他深通音律,能作词谱曲,还不时应邀作音乐讲座。他特别喜欢读书,记性又好,因此上起课来,旁征博引,如数家珍,生动有趣,使人经久不忘。何以达到如此好的教学效果?还是他那句话最令人信服:“打算讲一百句,那么,就得准备一万句。”

  1995年第六期 《人事与人才》

  1995.7.28 《湖南教育报》

作者:邓辉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