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媒体见面会现场
展览现场
李青萍作品
“泼彩萍踪——湖北美术馆馆藏李青萍作品展”于2014年6月13日上午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李青萍水彩、油画作品、创作手稿共计100余件,这批作品是2009年李青萍家属向湖北美术馆捐赠后首次集中面向公众展出。
李青萍先生生于1911年,原名“赵毓贞”,又名“李媛”,后经徐悲鸿大师改名为“李青萍”。一生未婚,无子女,其一生遭遇了种种世所罕见的人格摧残与精神迫害。被称为“中国的梵高”,但其创作条件之简陋、生存环境之恶劣、都远甚于梵高。尽管如此,其仍然凭借着狂热的艺术理想、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创作出上千幅融贯中西的精品力作。其艺术水准更被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等诸位艺术大师及水天中、贾方舟、殷双喜、尚辉等当代艺评名家的一致赞赏。张大千曾云“李青萍创作的泼彩画犹如孔孟之道一般,万世流芳”,可见对李青萍艺术的评价之高!李青萍先生当之无愧应被称为现代西画引进中国的重要先驱,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大师!
典藏部主任张跃平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他向我们介绍到这次的展览作品大多为小幅尺寸,并配有大量的创作手稿,微观地表现了李青萍泼彩艺术的精神性和先锋状态,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张跃平谈到当时李青萍作品捐赠时说到:“湖北美术馆收藏的这批藏品属于李青萍探索性的作品,有些甚至是不完整的手稿。李青萍大部分的存世作品已经捐给了上海美术馆,只可惜当时武汉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美术馆。幸运的是,李青萍的养女李美壁在2009年将李青萍的作品捐赠予湖北艺术馆。这批作品为我们馆深入研究李青萍的艺术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资料,同时填补了湖北地域美术的历史性缺失。”这些小幅的作品实验性和探索性很强,相反这种随意的作品反映了李青萍的创作心路和在艺术之路上努力求索的艰辛。
李青萍作品
李青萍作品
李青萍手稿
李青萍的一生跌撞起伏,也许正是命运的大起大落造就了这位画坛女杰传奇的一生。她数度红极画坛,又屡遭打击。她的作品热情奔放,充满人性,而她本人又奉行独身主义,终身未婚。她的作品被人高价收藏,而她晚年却为拿不出钱出版自己的画集而发愁……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向我们介绍到在布展的过程中,李青萍作品的背后都是废弃的胶合板、破碎的马粪纸、烟盒纸,甚至塑料布。更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一个破旧的木箱,李青萍原本在这个木箱的木板上作画,后来没有地方存放作品时便把之前画画的木板钉成了木箱。我们可以从这些简陋的绘画材料中看到她当时生活的窘迫,可就算在这样的条件下李青萍依然没有放弃她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她那丰富、坎坷而传奇的一生,正是中国一段特殊历史的缩影。燃烧的色彩,奔放的笔触,奇妙丰富的联想,深邃的意境,使人难以想象这些作品是出自一位女性艺术家,她将抽象派绘画和印度泼彩图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呈现出她独特的内心世界。虽然李青萍老人走了,但她给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珍贵的财富除了她的毕生创作以外更是为艺术一生坚持不懈的执着。
李青萍晚年最后的心愿便是将自己所有的作品捐给国家,李青萍家属的捐赠也算完成了老人的遗愿,这点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后人们对国家公益收藏事业的支持与认同。而湖北美术馆举办的这次展览不仅是对藏品的利用和推广,更加是对捐赠家属的尊重与回报。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表示此次展览的意义在于新的文化背景下对于展览的改变,它寓意着一个美术馆的责任和文化行为。“美术馆对于本馆藏品的利用与研究是一个值得深讨的课题,藏品的展示与研究也是衡量一个美术馆软实力的标准,同时也是美术馆研究能力的体现。如果一个美术馆不对于自身的藏品进行研究,那便是一种缺失,同样一个美术馆的藏品常年存放在自己的画库内,也是对藏品的不尊重。美术馆经常把藏品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才是对作者的一种尊重和对公众的责任。”
作者:刘梦盈(实习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