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能够把这种关系处理的那么巧妙而且具有那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实对陈树东先生的作品比较熟悉,但是最熟悉的还是《入城式》。刚才几位专家谈的非常好,针对他的作品我谈三点个人的印象。

  我们看到陈树东的作品重新回溯一下20世纪以来的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因为这几年也正在梳理历史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的。到展厅看完陈树东的作品之后,我觉得陈树东的作品所涉及到的问题,恰恰是很敏感的把这十几年来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都提出来了,而且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他自己的很特殊的角度、很特殊的处理方式,他把两个看过去是对立的、看过去是矛盾的、看过去是不相融合的东西把它融合起来,把它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陈树东艺术上很有成就的一个地方。我看到他的画册,注意到了两个作品,《士兵系列》是05年的,《生命系列》是01年的,我们觉得有联系,但是变化很大,我觉得是不是体现了想要表达自己的个性,03年把《攻城系列》都体现出来,然后就是05年的《团体操》,还有06年的《入城式》,一直到13年的《淝水之战》,前后这几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不断地进行探讨。当然这些作品当中看到你的题材比较专一,表现的都是战争年代,尤其是从延安一路走过来的,从一个大的历史的分解当中、人文的分解当中,我觉得陈树东的画就是一个大分解的概念。当然整个的场面也是比较大的,这属于他必然要涉及到的重大的历史题材、一个重大的叙事的关系。我觉得在这样的陈树东的处理当中他很巧妙,或者利用的对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点,第一是图像和绘画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我们知道21世纪当中,图像的制作性、甚至影像的不断利用,比如说照相机,比如说历史图片的运用,也是在历史题材创作当中常见的一种手段,但是怎么处理,怎么摆脱图像的一种限制,把作者的很多个人的情感、或者某一种灵性带进去,把它变成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作品,都是作者在思考的问题。如果过于强调绘画性的问题,可能对历史的图像有一种伤害,信息会丢失,我觉得像里希特,他在看图像的时候也是在关注这个问题。但是你的处理方式跟他完全不一样。比如说像《入城式》这个图片非常熟悉,因为我也做过这方面的资料处理,包括图像和绘画处理方面,包括《百万雄师过大江》,都有明确的图像依据。基本上在北京的就是一张照片过来,但是你的这个感染力强多了,为什么?我觉得你能够把这种关系处理的那么巧妙,而且具有那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觉得这就是陈树东一个成功的地方,他把握的很好的一个地方。

  第二,肯定要涉及到宏大叙事的问题。我觉得在宏大叙事和碎片化细节上的关系上,他也处理的非常巧妙。我关注的为什么新时期以来,八九十年代我们有一种对宏大叙事的否定,它把某一种观念,可能是刻板画、图像画,特别强调图像内在的神性结构,但是我觉得这种神性结构,在陈树东的绘画上是非常非常突出,刚才说的在亮和暗的过程当中,就有一种神性的东西出现,这种神性在陈树东的绘画里面是非常的突出。这种突出,比如说八九十年代对宏大叙事批判以后,21世纪以后随着我们美协组织的一些大型美展和国家大型历史题材的推动,我们在思考这个事情,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建宏大叙事的一种企图,但是这种重建和当代性的思考是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的。比如说我们就可以看到,过去的宏大叙事很注重一种典型化的特色,尤其是主要的人物形象的一种处理,通过一种典型的方式来强化这种神性。那么在陈树东的画里面,其实不是通过这种典型化的一种处理方式来强化这种神性结构,恰恰他利用了什么样的一种方式呢?比如说那种种种的痕迹、种种的印记,还有材料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一种细节,这都是我们当代所关注的东西,甚至是去解构原来宏大叙事的这些因素被他在画面上集中起来,把这些都融合到一个神性的结构当中去,我觉得这是陈树东绘画在这个时期当中对于各方面的思考提出来的他自己的一个实践的案例,一个很成功的案例。这是第二方面,一种辩证生成的一种关系。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英雄的一种叙事同样还在,但是这种英雄不是某一个英雄,而是采取一种平民的底层的叙事方式来实现。同样的,他也具有他的一种完整性和连贯性,我觉得这是他保留了宏大叙事的一个基本的手法。比如说系列,攻城系列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它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形成一个历史的整体叙述,他没有放弃这些,同时他又把个体性的当下的种种理解,还把一种蕴藏的生活方式又编织在这样的历史关系当中,我觉得这是陈树东在第二个方面处理的很好。

  第三个,就是理性和感性的问题。因为我看陈树东的画,觉得其实油画无非就是造型和色彩,看陈树东的画似乎觉得他对色彩可能比较忽略,可能注重的是造型的力度,很多东西都是靠笔触和肌理来实现,来实现对画面的内涵的剖析和展开,包括各种各样的材料的技法,综合性的一些使用,对色彩是比较忽略,但是看到他的一些写生,其实陈树东对色彩还是很敏感的,在现实生活当中,他也有一种感性的一面,当然可能这种感性在历史题材当中可能被忽略掉,这个方面就不多展开了。但是最后谈一点,我看了你的画册,我觉得你10年的一些作品,以人物为主题的那样的一种创作,似乎是你想调整自己的创作关系,我是觉得比如说像《叨羊》那幅画,是不是想进行转型?《淝水之战》还是非常漂亮。我觉得你的创作在造型的艺术语言上面,是不是可以考虑到一种延续性。

郑工(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作者:郑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